书城文学世界文学速查手册
3315100000012

第12章 十九世纪欧美文学(4)

赫尔岑

俄国作家、政论家、哲学家、革命活动家。他出生于莫斯科贵族家庭,早年积极宣传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19世纪40年代形成了唯物主义世界观,有哲学著作《科学上的一知半解》、《自然研究通信》,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并提出了对俄国文学史和世界艺术史的系统见解,论证了现实主义代替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的现实必然性,强调正面人物的塑造。他的文学创作贯穿着反奴隶制的主题,在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发展上占有重要地位。早期创作具有浪漫主义精神,1840—1841年发表的中篇小说《一个青年人的札记》标志着转向现实主义。长篇小说《谁之罪?》中贵族青年别里托夫形象丰富了俄国文学中“多余人”的画廊。列宁称他为“在俄国革命的准备时期起了伟大作用的作家”。

冈察洛夫

俄国作家。他出身于商人家庭,1834年从莫斯科大学语文系毕业。毕业后任省长办公厅秘书等职。1856—1860年任图书审查官,对进步文学一般抱同情态度。他在工作之余进行创作,1847年在《现代人》杂志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平凡的故事》,表现了资产阶级关系的正在兴起,以及俄国社会正在发生的前所未有的变革,而受到好评。《奥勃洛摩夫》是他的代表作,主人公是一个地主知识分子,他尽管设想了很多计划,却没有能力完成任何事,他标志着“多余人”形象的极限,而农奴制是养成他这种性格的温床。冈察洛夫其他的重要作品还有长篇小说《悬崖》和一些短文、回忆录。他的小说语言精细优美,尤其擅长景物描写,人物形象典型生动,提倡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瓦格纳

德国音乐家、作家。1813年5月22日生于德国莱比锡,幼年时即对音乐和戏剧感兴趣。15岁时就写出了诗悲剧。20岁开始歌剧创作。1831年进入莱比锡大学学习音乐和哲学,毕业后任乐队助理和指挥等,毕生从事歌剧的改革,主要是处理音乐和戏剧的关系,要求音乐为剧情的展开服务,发展了“音乐剧”,在音乐领域的影H向很大。他的创作主要是对他的改革的实践,代表作有《仙女们》、《尼伯龙根的指环》、《纽伦堡的工匠歌手》、《特里斯丹和伊瑟》等。他的歌剧常取材于民间传说,表现了比较强烈的德意志民族意识,有浓厚的悲观主义色彩,对尼采、托马斯·曼等都有影响。但是晚年他接受了叔本华、尼采等人的思想,大力宣传大日耳曼主义,走向反动。1883年2月13日病逝。

莱蒙托夫

俄国诗人。他出生于贵族家庭,3岁丧母,由外祖父母抚养大。1828年进入莫斯科贵族寄宿中学,同时开始写诗。1830年进入莫斯科大学,稍后进入军校。这期间写了一些长诗如《天使》、《1831年6月11日》等大量抒情诗。毕业后在彼得堡骠骑兵团服役,1835年发表了剧本《假面舞会》,描写了一个反抗上流社会的悲剧性人物。1837年,普希金遇难后,他创作长诗《诗人之死》,指出杀害诗人的是整个俄国上流社会。诗作轰动了整个俄国,他因此被流放到高加索。之后,他坚持斗争,创作了诗歌《一月一日》等。《当代英雄》是他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主人公毕巧林是继普希金的奥涅金之后又一个“多余人”的形象。1841年,年轻的诗人在决斗中被害。他是普希金和涅克拉索夫之间的桥梁,在展示人物心理描写方面是俄国文学中的先驱。

谢甫琴科

乌克兰思想家、诗人和画家。出生于农奴家庭,24岁时在著名画家勃柳洛夫帮助下成为自由人,进入美术学院学习并开始诗歌创作。早期诗歌采用乌克兰民歌形式,富有浪漫色彩,发表有诗集《科布扎歌手》、长诗《卡泰林娜》、长篇抒情史诗《海达马克》等。毕业后确立了革命民主主义信念,创作了很多反对沙皇统治、号召人民起来进行反抗的现实主义诗篇,如政治讽刺诗《梦境》,长诗《高加索》,《遗嘱》等。不久被沙皇当局逮捕流放,流放期间创作了《音乐家》、《艺术家》等自传体小说。获释后,创作了《命运》、《光荣》等政治性很强的诗歌,号召反抗沙皇****和农奴制度。谢甫琴科的诗歌创作对乌克兰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被视为乌克兰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和乌克兰语言文学的创建者。争中,鲍狄埃不但以诗歌热情地赞扬起义的英雄们,而且参加到实际的斗争中去。1871年巴黎公社起义中,他被选为公社委员,创作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战歌《国际歌》。巴黎公社失败后,他在艰苦的流亡生活中,创作了长诗《美国工人告法国工人》。他的诗歌热情豪迈,充分表现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气概,被列宁称为“最伟大的用诗歌作为工具的宣传家”。

勃朗特姐妹

指英国19世纪的女小说家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1816—1855)、艾米莉·勃朗特(Emily Bront,1818—1848)和安妮·勃朗特(AnneBront,1820-1849)三姐妹。她们出生在约克郡一个乡村牧师的家庭,生活贫困,都上过生活条件恶劣的寄宿学校,均因肺结核早逝。夏洛蒂的代表作是《简·爱》,带有自传性质,写一个出身贫苦的家庭女教师简·爱,她单纯、倔强,勇于捍卫自己独立的人格,在平等基础上发展和罗切斯特的爱情。小说被后来的女性主义批评者看作是女性小说开始崛起的标志。艾米莉的代表作《呼啸山庄》近年来声誉日盛,主人公是弃儿希斯克利夫。他与主人女儿凯瑟琳产生了爱情,但受阻分开,后来他设计报了仇。全书贯穿着一种强烈的反叛精神,结构巧妙,语言质朴有力。安妮的《艾格妮丝·格雷》和两个姐姐的代表作同年发表。勃朗特姐妹以其杰出的文学才华,在19世纪的英国小说史上形成了一座高峰,被称为“勃朗特峭壁”。

施笃姆

德国小说家、诗人。他出生在丹麦统治下的石勒苏益格一荷尔斯泰州的小城胡苏姆,祖上世代务农,父亲是律师。1837年进入大学攻读法律。毕业后回家乡开办事务所,同时搜集整理当地的民歌、传说等,并创作了一些带有田园牧歌情调的抒情诗和小说。1853年当地人民反抗丹麦统治者的起义失败后,度过了多年流亡生活。他的《诗集》大多描写宁静和谐的家庭生活,而中短篇小说代表了他创作的主要成就。中篇小说《茵梦湖》是他的主要作品,描写了莱茵哈特和伊丽莎白的爱情悲剧,他们抱恨终生却丝毫未作出反抗。另外,《在大学里》、《淹死的人》、《白马骑士》和《木偶戏演员保罗》等,多以恋爱、婚姻和家庭生活为题材,感情缠绵悱恻,具有浓郁的诗意,反映了1845年革命失败和德国的社会生活,并对现实表示不满和反抗。屠格涅夫 俄国作家。他出生在奥廖尔省一个贵族家庭,但自幼厌恶农奴制度。曾先后在莫斯科大学、彼得堡大学就读,毕业后到柏林进修,回国后和别林斯基成为至交。从1847年起为《现代人》杂志撰稿,出于自由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立场反对农奴制。60年代后长期居住巴黎等地。他在大学时代就开始创作,1847-1852年陆续写成的特写集《猎人笔记》是其成名作,主要表现农奴制下农民和地主的关系,在日常的平淡生活中表现也浓郁的诗意。他的主要作品有戏剧《贵族长的早餐》、《村居一月》,长篇小说《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阿霞》、《初恋》、《处女地》等。屠格涅夫善于敏锐地把握时代特点,迅速反映俄国现实,对俄国文学中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也为俄罗斯语言规范化做出了贡献。

凯勒

瑞士德语作家。他出身于苏黎士工人家庭,5岁丧父,家境贫寒。1840年到慕尼黑学习,1842年返回苏黎世,从事文学创作。1846年诗集《凯勒诗歌集》出版,此后又接受了无神论和唯物主义思想。1850-1861年问,出版《新诗集》、长篇小说《绿衣亨利》、自传性教育小说《新生亨利》、故事集《塞尔特维拉的人们》等作品。1878年、1879丽年写了大量诗歌。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马丁·萨兰德》。凯勒的创作最有成就的是中短篇小说,著名的有先前创作的《塞尔特维拉的人们》及1872年创作的《七个传说》。长篇小说《绿衣亨利》是凯勒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带有自传性质。这是一部教育小说,主要描写一个青年的成长过程。凯勒在瑞士19世纪的德语作家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视为19世纪写实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继承了德国现实主义传统,反映现实深刻,具有深厚的抒情和生活气息,包含深刻的哲理。

麦尔维尔

美国小说家。他出生在纽约,父亲是一个小商人。他15岁离开学校,做过店员、水手等,为以后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1844年后开始写作。他的创作反映了当时处于上升期的美国社会中存在的与理想无法调和的矛盾,具有一种迫人思考的力量。他写有《泰皮》、《玛地》和《骗子的化妆表演》等多部小说,其中最重要的是长篇小说《白鲸》,描写船长埃哈伯一心要捕杀咬掉自己一条腿的白鲸莫比。狄克,经过种种困苦后,终于和它相遇。经过三天追踪,全船的人都和白鲸同归于尽。这里的白鲸,是善和恶的混合,象征着人世的基本情况,船长一心捕杀白鲸,最后走向对宇宙和自然规律的挑战,其灭亡是不可避免的。作品思想内容充实,具有史诗般的规模和沉郁瑰奇的文笔。

惠特曼

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诗人。他出身农家,曾做过教师、编辑。1838年惠特曼主编《长岛人》,传播民主思想,与此同时开始诗歌创作,1855年出版《草叶集》,收诗383首。以“草叶”命名诗集体现了诗人的民主思想,因为它赋予最普通的遭人践踏的小东西以崇高的地位与尊严。草叶也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美国“新人”形象,它象征独特的美国精神和性格。其中著名的诗歌有《船长啊,我的船长!》、《自己之歌》等。这部诗集的自由体,豪迈奔放而又不失其音乐美感,在英语诗歌中独树一帜,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格律诗几世纪以来的垄断地位,开了英诗自由体在20世纪迅猛发展的先河,并对中国五四运动以后的新诗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冯塔纳

德国小说家。他出生在商人家庭,但自幼爱好文学,曾参加过作家团体。1852年开始长期做记者,1878年开始小说创作,至他去世的20年间,共完成了20多部小说。主要作品有《私通》、《沙赫·封·乌特诺》等6部“柏林小说”,批判所谓“普鲁士精神”。其他作品还有《埃菲·布利斯特》、中篇小说《施蒂娜》、长篇小说《施泰希林》等。他的小说大多以普鲁士现实生活为题材,以柏林为背景,展示了19世纪下半叶德国上层社会生活的没落、空虚和僵化,塑造了众多生动人物形象,尤其是妇女形象。故事情节简单紧凑,主要通过人物对话介绍背景,刻画性格。

波德莱尔

法国诗人。出生于巴黎,父亲是一个有启蒙思想的画家,培养了他对艺术的热爱,但在他6岁时就因病去世。母亲再婚后,他和继父关系恶劣,对资产阶级的传统观念和道德意识采取了挑战态度。成年后,他继承了生父遗产,过着和诗人、艺术家交游的浪漫放荡生活,曾到印度等地旅行。后来,因为母亲的经济限制,他开始刨作,并翻译了不少爱伦·坡的作品,后者丰富怪诞的想象力和精辟的分析,使他受到很大启发。诗集《恶之花》奠定了他在法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这部诗集是法国象征主义的开山之作,描写了大城市的罪恶,展现了一个孤独、病态而悲怆的诗人追求光明幸福却感到幻灭的苦闷和忧郁。此外,他还有((巴黎的忧郁》和《人工天国》两部散文集和一些评论文章,作品虽然不多,但他在艺术方面的创新,如通感、象征等,对整个现代派都有所启发。

涅克拉索夫

俄罗斯诗人。他出生在乌克兰一个地主家庭,童年在伏尔加河畔的庄园里度过,熟悉纤夫等底层人们的痛苦。1838年中学毕业后开始诗歌创作。之后分别在《现代人》和《祖国纪事》杂志任编辑等,逐渐具有了革命民主主义思想。他的诗歌主要有抒情诗《摇篮曲》、《故园》、《生命的节日》、《诗人与公民》和讽刺诗《当代颂歌》、《有道德的人》,长诗《别林斯基》、《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不幸的人们》和《俄罗斯妇女》等。这些诗篇爱憎分明,同情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痛苦和不幸,歌颂十二月党人和他们的妻子的自我牺牲精神,塑造了一些平民知识分子的形象,揭露了统治者的腐朽和残酷,官吏的贪赃枉法和农奴主的巧取豪夺。形式上采用民间创作手法,朴实简练而富有思想内涵。

福楼拜

法国现实主义小说家。他出生在卢昂的医生家庭,幼年在医院里度过.。1840年赴巴黎学习法律,后因病辍学。1846年开始,在卢昂附近的克罗瓦赛别墅定居,过着简单的生活,直至去世。福楼拜的主要作品有《包法利夫人》、《情感教育》、《圣安东的诱惑》和《简单的心》等。基本主题是对资产阶级的揭露,他主张艺术应该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同时作家要努力隐去个人的喜好,持“客观而无动于衷”的态度。在对人物的塑造和描写上,他十分注重遣词用句,形成了精雕细刻的艺术风格。他的主张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影响和启迪了后来的作家,被推为现代小说的先行者。他最著名的代表作《包法利夫人》描写外省一个富裕农民的女儿爱玛,因不满于婚后平庸的生活而酿成的悲剧,成为当时一部“新的艺术法典”。陀思妥耶夫斯基 俄国作家。出生于小贵族家庭,童年在莫斯科和乡间度过。1846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穷人》,受到高度评价。1848年发表中篇小说《白夜》。1849年因参加反农奴制活动而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在此期间发表有长篇小说《被侮辱和被损害的》、《罪与罚》、《白痴》、《群魔》、《卡拉马佐夫兄弟》和中篇《地下室手记》等名著,为俄国文学留下一笔宝贵的遗产。他的创作很有特色,擅长通过人物病态心理的分析和人物意识的表述来塑造人物;他善于运用象征、梦幻、梦境、意识流等艺术手法,使他的作品具有紧张压抑,情节发展急促,悬念迭起,震撼人心的力量。他作品的开创性意义和他人难以企及的成就已为举世公认,现代派作家更将他奉为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