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剧作家萧伯纳曾言:婚姻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它把最大的诱惑和最大的机会结合到了一起。这句话信息量简直满塞——第一,前半段充分表现了这种人类关系的社会基础十分扎实,是属于主流的;第二,后半段指出这种人类行为承载着交换关系,需要某种意义上的匹配;第三,整个合起来,隐含着一个marketing甚至industry的过程,一定是生产经营的一条龙后果。
我一个男闺蜜,眼下正处于步入婚姻殿堂前大张旗鼓的准备阶段,私下里惶惶然和我讨论这件事是何等之劳民伤财,此生也不想经历第二次。眼下,他和他的准新娘正处在一种甜蜜的焦灼中,既希望那一天快快到来,又惧怕过程的繁琐煎熬会把人耗尽。双方家庭都属于地方上的大户人家,长辈们郑重其事,于是排场和礼仪都要做足,一件件一样样小心核对。据悉,光交换礼金加起来就要几百万,连未来婴儿的房产都已经置好。
这种婚,还真不是大部分人能结得起的。
另一对朋友伉俪就对我所描述的这般如此错乱感到颇为不解,他们去年巴掌一拍就去领的证,到现在也没请我和其他好友吃过饭,每天只顾着颠颠地往祖国各偏远景区跑,还在几个月前先后把工作都辞了。
问他们,不考虑生活吗?
答曰,我们还有些收藏可以卖,钱花完了再去找事儿做呗。
而这豁达无畏背后的隐含条件是,两人都来自艺术家家庭,双方父母甚至早早就同意他们加入丁克一族——你俩爱怎么着就怎么着,才没兴趣管你们呢!
1982年《印度应用心理学期刊》(Indian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刊登了一个有趣的论文,两位学者尤沙·古普塔(Usha Gupta)和普旭卡·森(Pushpa Singh)利用“鲁宾量表”测试比较斋浦尔地区选来的25对自由恋爱型夫妇和25对家庭包办型夫妇的情感关系发展轨迹。通过长达10年的观察和数据搜集,他们得出的结论居然很符合传统社会对于这两种婚姻形态的看法,前者是先热后凉,后者是先凉后热。据显示,一般结婚5年之后这种效应就很明显。
这里简单解释一下,“鲁宾量表”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齐克·鲁宾(Zick Rubin)在上个世纪70年代开创的用作“为爱情定量”的心理学量表。鲁宾对爱的定义是: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某种特殊的想法与态度,作为各种人际关系中最深层次的情感维系,它包含审美、激情、生理激起与共同生活的愿望等许多因素。而这张量表的作用就是综合评定各个方面的得分,得到一个可以用来评定双方感情质量的依据。
学界认为,印度学者们的工作为“门当户对”说找到了很对路的支持。
尽管我们身处张扬自由恋爱的年代,但今日之人类社会,不同于父系氏族社会出现之前那个美好的母系氏族社会——那时候没有阶层等级,没有父权,没有分配不公,女孩子可以无所顾忌地随便睡,爱谁就谁。要看到,“婚姻”这种结构形态之所以出现,便在于两性关系发展中形成了利益需求方和供给方。在早期,身体条件处于弱势的女性逐渐失去对社会事务的主导之后,就开始被作为一种资源,用作交换领地、牛羊、粮草、金银……延续至今,即便她们又重新杀回了经济领域的竞争,也仍然无力在短期内实现逆袭,彻底改变“婚姻”的本来面目。
“婚姻”和“在一起”,从来是两回事,前者一定涉及当事人背后的庞杂关系,涉及她能不能养更多更好的孩子,他能不能给孩子足够好的成长条件,而后者说的是男欢女爱和生活上的照应而已。
人类的各个社会传统中,从来就主张婚姻要门当户对。这一点经过数千年实践检验,被证实是最有效的择偶前提条件。根据一些数学模型,世界上适合你的人的百分比是可以算出来的,而其中用到的参数基本上会涉及双方的成长背景、兴趣爱好、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等等。不可否认,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家庭给予你的,它帮你做了抉择,快到适合你的锅里找菜吧,别到外面乱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