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康熙教子:庭训格言
3291100000022

第22章 读书(4)

姜太公,即齐国的吕尚。其年轻时是一位博学多闻,有“霸王之辅”才干的热血青年,苦于商朝末年之际天下无道而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只得隐居海滨,静观时变,直到晚年才被雄心勃勃的周文王姬昌重用。周文王图谋推翻商朝重建天下,长期暗自扩张势力,延揽人才。文王得到吕尚,自然是喜不自禁,激动地说:“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耶?吾太公望子久矣!”因而称他为“太公望”,拜为军师。吕尚果然不负所望,先后辅佐文王姬昌、武王姬发、成王姬诵,出奇谋,划良策,为建立和巩固周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孙武经过整理发现,吕尚不仅有战争实践,而且有军事理论。他的军事观点诸如“鹜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弭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因其所喜,以顺其志。彼将生骄,必有奸事,苟能因之,必能去之”等都十分精彩深刻。孙武孜孜以求地学习领会着,并将其吸纳引用。

了解完姜太公后,孙武又找到了协助齐恒公成就霸业的不世奇才管夷吾的史料。

管夷吾,字仲,是春秋首霸齐桓公的宰相。孙武发现齐桓公能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靠的全是管仲之谋。

看到这里,孙武非常佩服管仲的绝世才华,他也更坚定了自己建功立业著书立说的决心。孙武四处搜集整理,发现了管仲的一些军事观点,如其中的“七法”、“兵法”、“大匡”、“小匡”、“地图”、“霸言”、“参患”、“制分”、“势”、“九变”等多属于战争方略。如讲战争的重要性及其作用时,他说:“国之所以安危者,莫要于兵……故兵者,尊王安国之经也”;“谋兵胜者霸。故夫兵虽非备道至德也,然而所以辅王成霸”。又如讲作战方略时,他主张“至善不战,其次一也”,认为最好不战而胜,如迫不得已而战,则力求一战而胜。这些观点极大地丰富了孙武的谋略思想,也使孙武的兵学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

研究完这些齐国史料之后,孙武仍不满足,于是他又寻找道家关于兵法的言论。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通过学习,孙武发现了老子的一些论战之理。

孙武发现老子“贵柔”,最突出的有两点。一是“善胜敌者不与”,二是“不敢为天下先”。从“不以兵强于天下”的基本观点出发,老子提出在作战指导上所应追求的最高理想境界为“善胜敌者不与。”孙武明白这些原则应用到军事领域,其含义就是:要战胜敌方,首先要进行退却防御,然后再寻找时机进攻。

孙武经过仔细地研究,发现老子的军事思想除“贵柔”外,还有重视备战、强调奇谋等方面的内容。例如,他提出“祸莫大于轻敌”。老子强调在战争中要防止出现“轻敌”的思想。指出:“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则哀者胜矣。”敌我兵力相等,哀兵一方之所以取胜,就是因为它能有意甘心于居处不利的位置,从而引起警戒,激起斗志。全力以赴,战胜敌方。又如,他强调“以正治国,以奇用兵”。运用“奇”、“正”的范畴,把“用兵”和“治国”在方法上的不同作了区别,体现出他对军事活动和政治活动不同特点的认识。同时,老子看到了“奇”、“正”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正复为奇”的命题。他提出的“奇”、“正”范畴和“正复为奇”的命题,对于孙武谋略的丰富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启发作用。

经过查阅古籍,孙武又发现了孔子关于用兵之道的论述。孙武看到孔子的军事思想虽不系统,却也见解独到。

首先,孔子最先提出了慎战的观点。孔子主张“足兵”,平时做好战争准备,显然,他是把“足兵”作为立国的三项条件之一看待的。孔子这一看法虽很简单,但对孙武军事思想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其次,孙武发现孔子要求将领必须足智足勇足谋。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军事将领首先应具有“好谋善思”的素质。经过仔细地琢磨思考后,孙武大为叹服,原来孔子竟有如此深奥的兵学思想。

至此时,孙武的军事素养有了很大的提高,最后,他决定向同时代的军事家司马穰苴学习一些用兵之道。

司马穰苴本姓田,他出身贫寒,很早就投身行伍,由士兵当到卒伍一级的小军官,并在长期的军旅生活中练就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的才能。穰苴认为“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对于违反军律之外,无论是谁,都果断按军法从事。因此,三军将士对其无不敬服,深感军纪威严,在以后的作战中个个奋勇争先,莫敢懈怠。齐军于是声威大震,在战争中,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此后,他用自己的战争经验和治军思想写就一部《司马兵法》,以进一步严明军法。

至此,孙武博采众长,写出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世兵法名著——《孙子兵法》。

为了能够著就一部震古烁今的兵家之言,孙武走进了异彩纷呈的兵学思想之中,他站在那些兵学思想巨人的肩膀上,海纳百川,吸取各家之长,终于形成了自己一枝独秀的兵学理论巨著。他也因此被誉为“兵圣”。

读书贵精,学博致约

圣贤之书所载皆天地古令万事万物之理,能因书以知理,则理有实用。由一理之微,可以包六合之大;由一日之近,可以尽千古之远。世之读书者生乎百世之后,而欲知百世之前;处乎一室之间,而欲悉天下之理,非书曷以致之!书之在天下,五经而下,若传若史,诸子百家,上而天,下而地,中而人与物,固无一事之不具、亦无一理之不该。学者诚即事而求之,则可以通三才,而兼备乎万事万物之理矣。虽然书不贵多而贵精,学必由博而致约,果能精而约之,以贯其多与博,合其大而极于无余,会其全而备王有用。圣贤之道岂外是哉?

译文

圣贤的书所记载的都是天地之间、古今以来万事万物的大道理,能够凭借着圣贤的书了解道理就会有用处。从一个道理的细微之处,就可以窥测天地四方的广大;用一天的时间,就可以完全了解千万年前发生的事情。世间的读书人生在百代之后,想要知道百代之前的历史;居住在一间房子之中,想要悉知天下的道理,不靠书本,怎么能够得到呢?天下的书籍,《五经》(《易经》、《尚书》、《春秋》《诗经》、《礼记》)之下,如解释经书的著作,如史书,以及诸子百家,上达到天,下达到地,中间的人与事物,没有一种事不涵括在里面,没有一个道理不包含在其中。读书人如果就某件事而求之于书本,那么就可以通晓天、地、人三才,并且能够兼备万物的道理。虽然书籍不贵在多而贵在精,学习也一定要由广博再达到简约,但是假若能真正做到精进而简约,用来融贯于多与博之中,那么就能够综合其大而达到穷尽无遗,汇合其全以备不时之需,圣贤的道理怎么能够超越这些呢?

成功教子黄金法则

《周易?系辞下》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法国哲人巴斯坦也曾在《偶感》一书中说:“‘偶然’不会帮助准备不周的人。”这都是在告诫我们,在平时必须抓紧时间读书学习,尽我们的最大努力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本领,为抓住转瞬即逝的机遇做好准备。再讲究的服装无法掩饰个人知识的贫乏,再清寒的读书人也无法挡住言谈中的书香。知识与气质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耐心地、持久地通过读书才能获得的。当我们做好充分的准备后,就能应付各种机遇和挑战,创造出惊人的成就和业绩。相反,如果没有广博的知识和过硬的本领,就会因准备不充分错失良机,抱恨终生。

古人读书,求博、求精,先博而后精。因为广阅博览乃是知识大厦赖以高耸的基石。顾炎武“学博而识精,理到而辞达”;孔子是“秘书微文,无所不定”;王安石则是“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子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他们几乎穷尽有史以来的一切主要遗著,经过博采众长、集思广益,然后由博达约、触类旁通,“汇百家之说而成一学”。从而在学术上较之于前人有所裨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形成一个新的历史里程碑。

我国现代著名记者、编辑和政论家邹韬奋上中学的时候,学校国语课主要讲的还是古文。他求知欲很强,不满足于课堂上老师所教的几篇范文,于是把清人编的厚厚七十五卷的《古文词类纂》及《经史百家杂抄》和唐宋八大家个人的文集统统搜罗来,从头至尾地看。这中间,他发现自己比较喜欢的文章,就再看第二遍;非常喜爱读的,读上第三遍;最最喜欢的文章,就专门挑出来,有的还抄在本子上,一有空就反反复复地读。

按照邹韬奋这种方法读书,所要读的书被分置在三个不同的层次上:第一个层次是浏览,在浏览中发现必须再看一遍的书或一部书的若干章节;第二个层次是略读,再略读中找出自己必须反复精读的书或一部书的若干章节;第三个层次是精读,即反复研读由前两个层次择取出来的自己“最喜欢”的书或章节。这样,读书的时候,便不再不分良莠,平均用力;而是在广泛博览群书的基础上,精读最重要、最有分量的精华部分。所读的书,经过层层筛选,层层精练,形成了一种“三角式”的积累。最底下的一层最大,是一次性浏览的;第二层小些,读的比第一层精些;第三层第四层更小,而读得也更精。越往上,书的数量越少,重读的遍数则相应越多。

为了便于深入探索,人们从理论和形式上,将知识分门别类地加以研究。实际上,知识本身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它就像一张巨大的鱼网,环环相扣,交错纠结,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在这个系统内部,各门科学都在互相渗透着:宇宙星系,自然环境,人类社会,科学研究等等,它们本身构成了一个和谐的不可分割的大网。根据这种规律,做为新世纪的父母,教育孩子读书也要运用“拉网读书法”,撒开大网,努力“网罗”、搜集更多的知识,然后再吸取各种知识的精华。只有这样,才能与纷繁复杂的社会及知识系统相适应。

鉴古知今,庶可寡过

朕自幼好看书,令虽年高,万几之暇犹手不释卷。诚以天下事繁,日有万几,为君者一身处九重之内,所知岂能尽乎?时常看书知古人事,庶可以寡过。故朕理天下事五十余年无甚差忒者,亦看书之益也。

译文

我从小喜好读书,现在尽管年纪大了,但在政务繁忙的空暇时间里,还是手不释卷,认真研读。我深切地体会到,天下的事务繁杂,每天都有千头万绪的事情需要去办理,然而而作为君主,却不得不身处宫苑之中,怎么能够了解、穷尽这天下之事呢?所以,时常读书以知道古人的行事,也是可以减少自己治政上的一些错误。所以我自登基执政五十多年来没有出现什么过错,这就是从读书中得到的好处。

成功教子黄金法则

古人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史的兴亡和人物的得失,为人生的经验与教训提供了有意义和有价值的参考和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