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把自己所写的笔记尽数交于倭仁审阅,请其指正与提出批评。虽然没有持续一年,因道光十三年(1843)七月,他出任四川乡试正考官,旅途匆忙,日记遂改用行书。此后的日记也没有再请倭仁批阅;但在日记中时时自讼自责的精神,却一直维持终生不变。他天天要求自己以理学的道德自省和以经邦治国的要求监视自己,教训自己,也就因为这个缘故,使他在封建的伦理道德方面和他所献身的事业中,一天一天地进步。而这一切,皆源于其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善于应变的智者都知道应变之识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毫厘不差地鉴别出鱼目与珍珠,也即识变察变之智。曾国藩乃大智慧之人,当然知道治学艺术在于辩证地透识“强”之变理,明变之天道可循。有鉴于此,曾国藩学习不辍,以求贯通。其实,曾国藩无论古文、诗歌、理论皆有很高的造诣。渊博的学识使曾国藩对时势的风云变幻,人事的险恶匪测都能了然于胸,于乱世官场,立各种激烈的矛盾冲突而随时会把自己卷人漩涡的莫大危险边缘且安然无险,这不能不说是其治学贯通之功。
不为书愚,不为书欺
凡看书不为书所愚,始善。即如董子云:“风不鸡条,雨不破块:谓之升平世界。”果使风不鸣条,则万物何以鼓动发生?雨不破块,则田亩如何耕作布种?以此观之,俱系粉饰空文而已。似此者。
译文
大凡看书而不为书所迷惑,才称得上是明智。像汉代董仲舒所说:“风吹不会使树枝发出声响,雨水不会冲毁土壤,称之为太平之世。”果真风吹不会使树枝发出声响,那么天地万物靠什么来使它们得到激发、生长呢,雨水不会冲毁土壤,那么田地怎么耕作播种呢?从这些地方看来,都是一些貌似好听而经不起推敲的空话罢了。像这样的话,都不要信以为真。
成功教子黄金法则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关键是读书要活,不能拘泥于字句间。正如康熙帝所言:“凡看书不为书所愚,始善。”如何才能做到不为书愚呢?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读书要活。
但凡有些学问的人,都有点自以为是,仿佛天底下他们唯一不懂的问题就是自己为什么懂得这么多。自己那颗外表与常人无异的脑袋竟然与一般人的脑袋有如此巨大的本质区别。对此,他们十分困惑,百思不得其解。
然而,一个人的学问毕竟有限。老前辈曾多次谆谆告诫后辈的读书人,学海无涯。那些自以为饱读经书的“博士”们,坚决不相信这句话,他们认为这句话对常人是适用的,而对他们就不怎么适用了。
古往今来,这类人一直是人们讽刺、调侃的对象,让他们在大庭广众下现眼,成为人们的一大乐事。
北齐优人石动筒问国学博士:“孔夫子的门下有七十二贤人,有几个是大人,有几个还没成年?”
博士说:“书上没有。”
石动筒说:“怎么没有?已冠者三十人,未冠者四十二人。”
博士问:“何以见得?”
石动筒说:“《论语》里明明说,‘冠者五六人’,五六得三十,‘童子六七人’,六七四十二,加起来是七十二。”
博士无言以对。
书是哪里来的?谁都知道是人写的,既然是人写的,那说明书上的内容并不全都是正确的,因为没有一个人所说的话全是对的。因此,我们绝不可盲目为书所愚、所欺!
知识的深化,科学的进步,人的智慧的发展,靠的是实事求是的精神。靠的是以所知求不知的探索态度,而不是那种死板的人云亦云。
在明代,有一个医生给病人诊完脉后,随手开了一个药方,其中有药引子“锡”。一个叫戴元礼的医生见了这个处方,感到怀疑,就问那个医生开处方的依据是什么。那个医生拿出一部医书,理直气壮地说:“你拿去自己看吧。”戴元礼拿过书来一看,书上确实是这样写的。但是,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还是翻阅了大量的医书。结果发现在另一版本上写的药引子是“饧”。那时,“饧”是糖的古体字。戴元礼终于弄清了这是翻版重印时的错误。由于戴元礼的质疑,避免了一次“医疗事故”。
这则故事使我们悟出了一个道理,凡事只有大胆质疑,才能取得进步。小疑有小进步,大疑有大进步。疑,是觉悟之机,觉悟才能有长进。做事是这样,读书更是这样。
《黄帝内经》是我国医学界权威性的经典著作,可是清朝的解剖生理学家王清任却指出了它的错误之处。针对错误之处,他写了一本《医林改错》,对《黄帝内经》中出现的错误进行了质疑。众所周知,《康熙字典》是我国古代解释文字的巨著,这是一部“体例精密,考证赅洽”的书。但也被清代学者王夫之看出问题,经过认真考证,指出该书有二千五百八十八条失误之处。
我国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行医中,通读了明代之前的药物书籍。在读书过程中,对当时被奉为标准药典的《证类本草》产生了疑问。于是他用了27年时间,对该书和其他多种“本草”书中的中草药,详细分析,认真研究,遂条订证,对其中谬误和失讹的记载,进行了修改补订。最终写出了52卷医药巨著《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一书共收药品1892种,附药方11096个、图1160幅,是全世界著名的中医药宏著。而且,目前已有日、英、俄、德、法、拉丁等文本在世界各地风行,为人类的健康作着巨大的贡献。
试想,如果李时珍在披阅明代以前的各种“药物”著作时,凡书皆信,师古不变,不进行质疑,不在实践中加以考证、修订、完善,能有鸿篇巨著《本草纲目》问世并造福于子孙万代吗?
人类的进步,离开了书籍便不可想象。人不读书,就很难从愚昧和落后中解放出来。诚然,读书可以使人变得充实、聪明,但是,并不是任何一本书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因为在汗牛充栋的书海中,也还存在不少的坏书;在一些基本上是较好的书中,仍然夹杂着不太健康、不太正确的部分或观点。我们不能由于怕受欺骗而“因噎废食”,让孩子不去读书,更不能让孩子良莠不辨地统统接受,盲目“信书”。
知之为知,不知为非
人多强不知以为知,乃大非善事。是故孔子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联自幼即如此。每见高年人,必问其已往经历之事而切记于心,决不自以为知而不访于人也。
译文
人大多不懂而装懂,这绝对不是一件好事。因此孔子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我自小就是按照孔子的教导这样做的。我每每见到年事已高的人,一定要问问他们以前经历的事,并把他们谈的事牢记在心中,决不自以为知道了,就不去请教、询问别人。
成功教子黄金法则
康熙帝教育子孙时说,在学习上,知之为知,不知为非,一定要诚实。学习如此,做人也应如此。
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一生好学,知识非常广博,被后人尊为“圣人”。其实,孔子还是一个诚实、谦虚的人,他有一句名言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有一年盛夏,天气非常炎热,太阳好像要将大地烤焦一样。在一条通往齐国的大路上,一辆马车正在缓缓行驶。车上,孔子正向弟子们传授学问,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意思是说,你在路上随便遇到三个人,那其中就会有人可以当你的老师。孔子教育弟子:对待学习一定要诚实,遇到自己不会回答的问题,要老老实实地承认自己的不足,绝不能不懂装懂,自欺欺人。
正讲述着,车窗外传来哗啦啦的响声。孔子便说:“六月的天气——说变就变。听,山那边下起了雷阵雨,快停车!”有位弟子下了车,仔细听了听,说:“这是山那边海浪拍打岩石的声音,我是南方人,从小生活在海边,熟悉这种声音。”
孔子一听是海,非常好奇,因为他从来没见过海。于是就带着弟子,爬上山顶,想看看海究竟是什么样子。孔子望着无边无际的大海,感叹地说:“大海原来如此辽阔壮观,做人就应该像大海一样,有辽阔的胸怀,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
正当孔子和弟子们欣赏着大海的景色时,觉得有些口渴,正巧看见一位小渔民正担着一桶水在山腰上走。孔子便走上前去,非常有礼貌地问道:“小弟弟,可以给我些水喝吗?”小渔民听了,拿起葫芦瓢在桶里舀了一瓢清水,递给孔子。孔子喝过水后,说:“这海水清凉甘甜,真好喝啊。”小渔民听后,马上笑着说:“先生你说错了,海水又苦又咸,怎么会清凉甘甜呢?哈哈哈,你们可真是些书呆子,连这点常识都不懂。”
孔子的一位弟子听小渔民这样批评老师,不禁有些生气:瞪着他说:“你这个乳臭未干的小子,真不知天高地厚,竟然如此无礼,你知道这位是谁吗?他可是大名鼎鼎的孔夫子。”
小渔民抬头看了那位弟子一眼,很不服气地说:孔夫子?孔夫子怎么啦?孔夫子难道什么都知道吗?他刚才想用海水解渴就犯了个错误,海水又咸又苦,根本不能喝。我递给他的可是清水,他连这些都搞不清楚。再说,他会耕田吗?他会砌墙吗?他会划船吗?”
孔子听了,感到十分惭愧,低着头沉思了一会儿,然后诚恳地对弟子们说:“从前,我对你们讲过:‘有些人一生下来就知道一些事情’,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我们应该知错就改,千万不能不懂装懂啊!”
弟子们听了,都点点头,更加尊敬孔子了。
孔子不仅严格要求自己,对弟子们也是如此。孔子有一位弟子名叫子路,是一个性格鲁莽直率但头脑聪明的学生。在孔子的教育下,子路勤奋学习,掌握了许多知识。
当时,各诸侯国之间为了扩大各自的势力,连年征战。招揽人才也是其中的一种重要办法。许多诸侯贵族都认为子路是一位难得的人才,便争相请他去做官。在这种情况下,子路滋生了骄傲情绪。
孔子对这一切看得明明白白,他知道子路学习没有原来刻苦了,暗暗决定给他一点教训。
有一天,子路刻意打扮得漂漂亮亮,带了几个仆人,满面春风地来拜见老师。孔子看见子路那副洋洋得意的样子,心中有些反感,便提出几个有关治国的问题,让子路回答。子路一听,呆呆地愣在那里,一个也回答不上来。由于这些日子他一直忙于交际应酬,耽误了功课,加上来之前也没做任何准备,因此被孔子问住了。
子路急得抓耳挠腮,不知如何是好。如果老老实实说不知道,那在同学和仆人面前,不是太丢面子了吗?这件事一旦传出去,那些诸侯贵族会怎么看,还认为自己是人才吗?在虚荣心的驱使下,子路便假装胸有成竹的样子,把以前学到的那点相关知识全都倒了出来,东拼西凑,连蒙带混地应付了一大篇。
孔子听后立即大怒,厉声问:“子路,你觉得自己回答得如何?”子路显然感受到孔子的怒气,低头站在那里一言不发。
孔子一边在地上缓缓地踱来踱去,一边教训子路:“你最大的缺点是什么?你知道吗?那就是不懂装懂!”接着,孔子列举了子路回答中的许多错误,子路哑口无言,满面羞愧,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孔子看出子路的愧疚之情,这才用缓和的口气说:“做人一定要诚实,对待学问也要诚实,不能弄虚作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没什么丢面子的。如果你能这样老老实实地对待学习,将来一定会成为真正有智慧的人!”
听了老师一番教诲,子路再也不去奢望“高官厚禄”了,继续留在孔子身边,刻苦学习,终于在学业上有了很大成就。
在当今社会中,有不少孩子在学习上不敢公开承认自己有不懂的问题,这是十分有害的。因为日积月累,问题就会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使学习的阻力也越来越大。对于还没有形成较强意志的孩子来说,这最容易使他们丧失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
教育专家认为,孩子们之所以不懂装懂,主要是由于以下两种原因:
——家长方面
如果家长既能够耐心热情地帮助孩子寻求解决难题的办法,又能引导他们敢于向老师提出自己弄不懂的问题,并说明这样做的好处,孩子就不会出现不懂装懂的情况。
——孩子自身方面
少年儿童已经有了较强的自尊心,但是他们不理解什么是真正的自尊,因而将大胆提问和诚实地承认自己不懂看作是“丢脸”。于是他们用不懂装懂,自欺欺人来维护自己的“尊严”。
作为家长,为了让孩子做到“知之为知,不知为非”,要允许孩子说“我不会”,同时努力使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敢于说“我不会”。具体来说,可以参考以下做法:
●当孩子回答错了的时候,父母千万不要生气,而是要热情耐心地启发他正确地回答。
●经常给孩子讲不懂装懂的危害,要求孩子在学习中把每一层知识都要搞清,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
●敢于向孩子问自己不懂而孩子懂的问题。
●无论何时孩子说“我不会”,家长都不能责怪和训斥,而是要肯定他们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
博采众长,垂示永久
朕自幼留心典籍,比年已来所编定书约有数十种,皆已次第告成。至于字学,所关尤切。《字汇》失之简略,《正字通》涉于泛滥。兼之各方风土不同,语音各异,司马光之《类编》,分部或未明;沈约之声韵,后人不无訾议;《洪武正韵》多所驳辩,迄不能行,仍依沈韵。朕参阅诸家,究心考证,如我朝清文以及蒙古、西域、洋外诸国,多从字母而来,音虽由地而殊,而字莫不寄于点画,两字合作一字,二韵切为一音,因知天地之元音发于人声,人声之形象寄于字体。故朕酌订一书,命曰《康熙字典》,增《字汇》之阙遗,删《正字通》繁冗,务使详略得中,归于正当,庶可垂示永久云。
译文
我从小就对各种典籍比较留心,近年来主持编写已成稿的书大约有几十种,都已经陆续完成。至于对文字的研究,我更是密切关注。《字汇》一书,缺点在于过于简略,本朝人张自烈所著《正字通》涉及的内容不免过于庞杂。加之中国各地风土人情不同,语音也各不一样,因此,宋朝司马光的《类编》,有些地方写的不太明确;南朝沈约的声韵学说,也多受后人责难;明代的《洪武正韵》比较正规,但却未对音韵提出正确读法,因此并未流行开来,人们还是依照沈约的音韵去正音。我阅读时,参照了各家的意见,潜心推究、考证,发现如本朝的满文以及蒙古文、西域文、海外各国的文字,大都是从字母拼读而来,发音虽然是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而不同,但字的形体无不是由点、画构造而成,两个字母合成一个字,两个韵可以反切成一个音。因而我懂得了天地最早的元音,是由人声所形成的;人声的形象就是借助于字体来显示出来的。所以,我想要编一部字典,名为《康熙字典》,补充《字汇》的缺漏,删削《正字通》的繁杂,一定要使它详细适度,成为一部比较正确、适用的工具书,能够做到这样,就可以留给后人作为典范了。
成功教子黄金法则
唐代大诗人杜甫(公元712~770年)有一句流传千古的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清朝学者万斯同对此作如下解释:“必尽读天下之书,尽通古今之事,然后可以放笔为文,若其不然,则胸中不能无碍,胸中不能无碍,则笔下安能有神。”一个人的能力和知识是有限的,因此,博采众长就成为古今有志者走向成功的必备手段。康熙帝也教育皇子皇孙们只有博有众长,方可垂示永久。
我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家孙武为了写一部震古烁今的兵学巨著,决定吸收各代名家之言汇成奇书,他首先从齐国入手,找到了有关齐国的始祖姜太公的言行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