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父母,如果丝毫不能接受孩子的坏消息,或者听到来自孩子的坏消息,有着令人恐惧的心理反应。那么是你自己给孩子奠定了撒谎的基础。说谎并不是悲剧,不过这种行为表示孩子有所隐瞒。他不是害怕他的所作所为,就是害怕你。无论孩子说谎属于哪种情况,你只要让孩子体会到你能够适当地处理不当行为,并且考虑他的需要,那么说谎的情形就能得到很大的改善。
立志于道犹入圣域
子曰:“志于道。”夫志者,心之用也。性无不善,故心无不正。而其用则有正不正之分,此不可不察也。夫子以天纵之圣,犹必十五而志于学。盖志为进德之基,昔圣昔贤莫不发轫乎此。志之所趋,无远弗届;志之所向,无坚不入。志于道,则义理为之主,而物欲不能移,由是而据于德,而依于仁,而游于艺,自不失其先后之序,轻重之伦,本末兼该,内外交养,涵泳从容,不自知其入于圣贤之域矣。
译文
孔子说:“立志于学道。”所谓的“志”就是志向,用心的意思。人本性没有不向善的,因此,人心也没有不正的。但人心的功用则有正和不正之分,这一点大家不能不清楚。
孔夫子有上天所赋予的圣明,还在十五岁时就已立志于学。因此说,“志”是发展道德修养的基础,以前的圣贤没有不是从这里开始的。志向的发展,无论多远大,没有达不到的;志之所向,无论有多大的困难都能克服。一个人如果立志于道,那么,他将以义理作为根本,那么,任何物质欲望都无法改变他的志向。从这点来看,一个人的志向以德为依据,以仁为依托,又有良好的学术修养,自然不会弄错了主次,先后,使主要的和次要的都能照应到,内的、外的都能得到陶冶,还可以从容不迫地深入领会一切。达到这种境界,就已经在不自觉之中渐渐进入了圣人的行列。
成功教子黄金法则
立志与立德向来是密不可分的,正如康熙所说:“立志于道,犹入圣域。”每一位父母都要及时发现孩子的志向,帮助孩子明确自己的志向,然后指导孩子树立志向,并向着志向而不断努力。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孩子取得事业上的成功,而且还可以培养孩子的高尚道德情操。
谢觉哉是我国著名的革命家、新闻家,在他60岁诞辰时,董必武在赠诗中写道:“传家绝业诗千首,报国多方笔一枝;屡有文章惊海内,从无渣滓扰襟期。”这是对他多年从事新闻工作的写照。谢觉哉的儿子亚旭,1971年元旦刚过,就参军了。这时候他的哥哥姐姐都在外地工作,父亲又长期因病住院,所以母亲建议把他留在近处。谢觉哉却不同意,说:“青年人志在四方,父母要支持孩子实现革命理想,还是让他到艰苦的地方去。”亚旭临行前,谢觉哉又叮嘱他说:“亚旭啊,光立志还不够,要坚其志。到社会中去冲、去闯,到部队里去学习锻炼,不要挂念我和家里。”
亚旭所在部队驻扎在一个条件艰苦的山沟沟里,经过一段时间后,他开始流露出后悔的情绪。谢觉哉发觉后,又写信勉励儿子说:“你要立其志,坚其志,这还没有完,更重要的是恒其志,要有恒心,不为开始的一点点困难吓倒,青年人要有志气、勇气,要藐视任何困难,敢于克服一切困难。亚旭,你要有坚定的毅力啊!”
在父亲的教育和勉励下,亚旭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坚定了为人民做贡献的远大志向。
北宋大诗人、文学家苏轼说:“宜守不移之志,以成可大之功。”他还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确立了远大志向,就要为之奋斗终生,始终不渝,直至实现预定的目标。可见矢志不移是成就大事的一个重要条件。
在古人的心目中,树立远大志向是非常值得称颂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等名言,直到今天仍为人们所传诵。
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如果孩子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他就能够用这个志向去激励自己勤奋,从而实现自己的志向。
有一次,李云经带着儿子李嘉诚到了汕头的海边。他一边指着港口来往如梭的巨轮,一边给李嘉诚讲生活的道理。但是,年幼的李嘉诚对父亲讲的生活道理并没有放在心上,反而对停靠在码头的巨轮产生了兴趣。
他觉得这么大的轮船可以稳稳当当地在海上航行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于是,他指着大船对父亲说:“爸爸,我将来也要做大船的船长!”
父亲高兴地对儿子说:“好孩子,真有志向!但是,做一个船长非常不容易,他必须考虑很多问题,思考必须很全面。”父亲把手放在李嘉诚的肩膀上,说:“你看,现在天气很好,船只在海中航行就比较安全。但是,如果出海后,风暴来了怎么办?做船长的人,就得提前想到这种情况,提早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其实,做任何事情都要像做船长一样,预先考虑周全,随时准备应付一切问题。”
李嘉诚从小就树立了做船长的意识,并向着这个目标而不断努力。虽然,他最终没有做成船长,但是,他一直以船长的意识去经营他的公司和人生。他喜欢把自己的人生比做一条船,喜欢把自己的李氏王国比作一条船。他曾经自豪地说:“我就是船长,我就是这条航行在波峰浪谷中的船的船长。”
魏晋时期思想家、文学家嵇康,是“竹林七贤”之一。他在《家诫》中就教导儿子立志做高尚的人,而且一直做下去,不要半途而废。
嵇康说:“人无志,非人也。但君子用心,所欲准行,自当量其善者,必拟议而后动。若志之所之,则口与心誓,守死无二,耻躬不逮,期于必济。若心疲体懈,或累于外物,或累于内欲,不堪近患,不忍小情,则议于去就,议于去就则二心交争,二心交争则向所见役之情胜矣。或有中道而废,或有不成一篑而败之。”
这段话的意思是:“人如果没有立志,不能算是‘人’。品德高尚之人的心境,是想要做什么就一定要实现。当然要效法好的,须在认真思量议论后,再付诸实施。志向一旦确定,就要心口如一,不要更改。虽然目前自身力量达不到,只要志坚,将来在一定时期内必然成功。如果身心疲倦懈怠,或因外物的牵挂,或受私欲的拖累,对小事和私情摆脱不开,就会考虑去做还是不做,心里引起矛盾斗争,那么小事私情就会占上风,对立志要做的事,有的半途而废,有的功败垂成。
嵇康的这段教子书,要儿子立志做高尚的人,而且要坚持到底,不为外物私欲所移,在今天看来,仍有积极意义。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认为考上大学就可以高枕无忧,因而在他上大学的时候不思进取,更不用功学习了,这就是因为他没有了新的志向,找不到前进的方向;没有了新的追求,上进心自然也就丧失了,当然更谈不上道德修养了。人只要还在成长着,他就必须不断地从一个目标走向下一个目标,没有了远大志向,他的成长和进步就会停滞,人生的辉煌也就不再拥有。“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若没有志向,人生的路也只能走下坡了。所以说,教育孩子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是培养孩子上进心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手段,是帮助孩子成才的必经之路。
为人君者,岂可诿过
曩者三逆未叛之先,朕与议政诸王大臣议迁藩之事,内中有言当迁者,有言不可迁者。然在当日之势,迁之亦叛,即不迁,亦叛。遂定迁藩之议。三逆既叛,大学士索额图奏曰:“前议三藩当迁者,皆宜正以国法。”朕曰:“不可。廷议之时言三藩当迁者,朕实主之。今事至此,岂可归过于他人?”时,在廷诸臣一闻朕旨,莫不感激涕零,心悦诚服。朕从来诸事不肯委罪于人,矧军国大事而肯卸过于诸大臣乎?
译文
当年“三逆”没有发动叛乱之前,我和各位大臣就撤消吴三桂等藩王时进行过讨论。会议中,有人说应当撤销,也有人不主张撤消。然而,就当时的形势来看,撤藩,“他们”要反叛;不撤藩,他们同样也要反叛。于是就定下了撤消藩邦的决议。吴三桂等“三逆”以此为借口,发动了叛乱,大学士索额图上奏说:“此前提议应当撤消‘三藩’的大臣,都应当处以国法。”我说:“不行。朝廷议事之时提议‘三藩’应当撤消的人,实际是我给他们出的主意。现今事态已经这样了,怎么能够归罪他人呢?”当时,许多大臣听说是我的旨意后,无不感激涕零,由衷地信服我。我从来不把任何事情的过失推委于他人,何况是军国大事,怎能把过失推却给诸位大臣?
成功教子黄金法则
随着物质文明的日益丰富,父母对孩子近乎于一种溺爱,这就使在温暖窝中成长的孩子,将自己的责任淡忘了。
实际上,在较艰苦的环境中,孩子们可以更多地参与家庭的生活筹划,帮助父母持家守业,照顾兄弟姐妹,这些都会使孩子幼小的内心深处萌发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一定要努力学习,帮助妈妈分担一些家务;并且将照顾弟妹视为自己的责任与义务,省吃俭用为家里减少生活负担。看见父母为照顾一家生活而辛苦劳作,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希望有一天能够为父母分忧解愁,这一切都使孩子从小看到自己生活的价值,看到自己的行为能为他人带来的影响,感到自己是为人所属的,是有用处的,从此而生自豪感和责任心。这些都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利,促进自己更加努力奋斗,因为自己肩负责任。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与社会接触面的扩大,这种责任心与自豪感的内容也会增长、扩大,不只局限于自己的小家庭。但从小家庭中培养出来的这种感觉,却是增长未来责任感的基础。
曾经荣获普利策奖的詹姆斯?赖斯顿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应聘到《纽约时报》的,初为此报效力的他在伦敦工作了一段时间。他亲历了德国纳粹分子对伦敦进行的狂轰滥炸。孤身一人在战火纷飞的伦敦工作的詹姆斯?赖斯顿非常想念妻子和3岁的儿子。在给儿子的信中,詹姆斯这样写道:
“我周围这些生活紧张之中的人们,大都有了一种更加强烈的责任感。他们更具爱心,做事更多地为他人考虑,与此同时他们也日益坚强起来。他们在为超越他们自身的理想而作战。我觉得那也是你应该为之而努力的理想。我想向你强调的就是,一个人必须承担他应该承担的责任。这场战争爆发于一个不负责任的年代。我们美国人在本世纪第一次大战要结束的时候,并没有承担自己的责任。当这个世界需要我们把理想的种子广为撒播的时候,我们却退却了……因此,我请求你接受你自己的责任——把美国创建者的梦想变为现实,为着生你养你的这个国家的前途而努力奋斗……简朴人生,勿忘责任。”
詹姆斯告诫儿子,作为国家的一员,他要背负为国家的前途而努力奋斗的责任。责任能激发人的潜能,也能唤醒人的良知。有了责任,也就有了尊严和使命。有这样一则故事:
在飞驰的火车上,有一位孕妇即将临盆,列车员通知了全车旅客,紧急寻找妇产科医生。这时,一位妇女站出来,说她是妇产科的。列车长赶紧将她带进用床单隔开的病房。毛巾、剪刀、热水、钳子什么都到位了,只等最关键时刻的到来。产妇由于难产而非常痛苦地尖叫着。那位自称妇产科的女子惊恐异常,将列车长拉到产房外,告诉列车长她其实只是妇产科的护士,并且由于一次医疗事故已被医院开除。今天这个产妇情况比较危急,人命关天,她自知没有能力处理,建议马上送往医院抢救。
列车行驶在京广线上,距最近的车站也还要行驶一个多小时。列车长郑重地对她说:“无论你过去发生过什么事,现在你虽然只是一个护士,但在这里你就是医生,你就是专家,我们相信你,你也要负起一个医生的责任。”
列车长的话感染了护士,她准备了一下,走进产房时又问:“如果出现意外情况,保小孩还是保大人?”
“我们相信你。”
护士明白了。她坚定地走进产房。列车长轻轻地安慰产妇,说现在正由一名专家在给她助产,请产妇安静下来好好配合。
出乎意料,那名护士几乎单独完成了她有生以来最为成功的手术,婴儿的啼声宣告了母子平安。
因为责任,因为信任,她终于战胜了自我,完成了使命,也找回了自己的信心与尊严。
与过去的孩子相比,身为家长的您是否发现了自己的孩子少了一份责任心?既然责任心对孩子成长具有重要意义,那么,父母应该如何提高孩子的责任心呢?
●给孩子分配一些劳动任务。
在家庭中,父母应放弃这种想法:“自己有空闲时间,为什么要劳累孩子呢?”而应该将其视为对孩子的一种教育手段。有意识地分派给孩子一些力所能及并与其年龄相当的劳动任务,如打扫卫生、负责为花草浇水等等。
●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事情负责。
当要孩子记住做某事时,与其大人经常提醒,还不如让孩子自己记下要做的事情,这样孩子也慢慢地学会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孩子只有学会了对自己的事情负责,才能逐步地发展为对家庭、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负责。
●让孩子对自己的责任心引以为荣。
有位12岁的小男孩,他负责倒家中的垃圾已经6年了。在他6岁那年,突然对倒垃圾产生了兴趣,一听到收垃圾的铃声就提着垃圾桶去倒。父母为了支持他参加家务劳动的兴趣,对他倒垃圾的事予以表扬,还经常在外人面前称赞他。这样就激发了孩子主动倒垃圾的自豪感,慢慢地形成了习惯,把这项劳动看成一种责任。
●让孩子对自己某些行为造成的不良后果设法补救。
如小孩损坏了别人的玩具,一定要让孩子买了还给人家,也许对方会认为损坏的玩具没多少钱,或认为小孩子损坏玩具是常有的事,或者不好意思收下孩子的赔偿,但家长应坚持让孩子给予对方补偿,这样可以让孩子知道,谁造成不良后果,就该由谁负责。
●订立责任合同,让孩子明白该做什么、怎样做,否则将会受到哪些惩罚。
孩子做事往往是凭兴趣的,要让孩子对某件事负责到底,必须清楚告诉他做事的要求,并且与处罚联系在一起。如把洗衬衫的家务活承包给孩子,要是没做好,就罚他穿脏衬衫。这样,孩子才知道一个人是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
言而有信,为人守秘
朕决不欺人。即如今凡匠役人等,各有密传技艺,决不肯告人。而朕问之,彼若开诚明奏,必密之,不告一人也。
译文
我绝不会欺哄他人。就好像现在的手艺匠人等,他们都各有自己秘密相传的某种技艺,一定不愿意告诉给别人。但我问他们,他们如肯告诉我,我一定会为他们保密,不告诉任何人。
成功教子黄金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