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丘有个老人善于养蜂,到年底称量,年收蜂蜜几百斛。于是,他富有得比得上有封地的君侯。老人死了,他的儿子继承他的产业。没到一个月,蜜蜂就有整窝离开的,他也不可惜。一年多,蜜蜂走了大概一般半,又过了一年多,蜜蜂全走了。他家就穷了。
陶朱公到齐国去,经过时就问,说道:“这是什么原因原来这里是欣欣向荣而如今是冷冷清清呢?”他的邻居老者回答道:“是因为蜜蜂。”陶朱公请问其中缘故,回答道:“原来的老人养蜂,园子里有蓬屋,蓬屋有看守。掏空树木做成蜂房,没有裂缝不会腐烂。它们的布置,疏密有间,新旧有序。坐落有方位,窗户朝向有讲究。五个为一组五组为一伍,一人管一伍。照顾它们的生息,调节它们的冷暖,加固它们构架,按时打开和封上蜂房的门窗,蕃衍了后代就按照蜜蜂的习性分窝,少了就给它们合并,不致有两只蜂王同窝。扫除蜘蛛蚂蚁,驱散土蜂和食蝇蜘蛛,夏天不让它们在太阳下暴晒,冬天不让它们在冰雪中冷冻,大风吹不会摇摆,雨淋时不会遭浸泡。他取蜂蜜,只是分出蜜蜂剩余的就够了,不用完它们能力。于是,原有的蜜蜂安心待着,新生的蜜蜂生养得好,老人不出家门就收获利益。如今他的儿子就不
然了。园子蓬屋不修理,污秽不清理,燥热潮湿不调节,蜂房的门窗开启关闭没有规律,住的地方摇摇欲坠,出入有障碍,蜜蜂们不喜欢它们蜂房啊。等这样久了,毛虫和蜜蜂同住一个蜂房也不知道,蝼蚁蛀它们的蜂房也不制止,食蜂鸟在白天侵扰蜜蜂,狐狸在晚上偷窃蜂蜜,没有注意到的。只是取蜂蜜就完了。如此又怎么会冷冷清清啊?”
陶朱公对弟子说:“啊!你们几个记住,治理国家对待民众可以借鉴此事的啊!”
此故事以养蜂喻养民,提醒执政者注意:善爱民者,国势兴盛;不善爱民者,国势萧条。只有关心民众的生活,才能巩固统治地位。“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刘基以养蜂喻养民,头脑清醒的人,一听就明白,这是站在君本位说话,是把“天下百姓”当作“待养”的“子民”来看待。爱民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当权者的统治地位,但元朝统治者却没有采纳刘基的建议。
朱元璋对刘基的“王道”理论很是看重,专门下旨“特命中书省,凡徐、宿、壕、泗、寿、邳、东海、安东、襄阳、安陆郡县,及今后新附土地人民,桑麻谷粟税粮徭役,令有司尽行镯免三年。”当然,他的这些举措,都意在“安养”百姓,使“黎民不饥不寒”,从而巩固了大明江山。
通过以上事例不难看出,与做人必须以爱人为先是一样的道理,得天下者必须以爱民为先。正如康熙所言:如珍宝爱惜眷养。要像爱惜珍珠宝贝一样爱民,如此可保国泰民安,举国同心。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个“礼仪之邦”,讲文明、懂礼貌、友好待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曾强调“礼之用,和为贵”。墨子则宣传:“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孙子更告诫“赠人以言,重于珠玉,伤人以言,重于剑戟”。作为新世纪的父母,我们更要教育孩子发扬讲文明、有礼貌的风尚,建设好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为我们“礼仪之邦”增添光辉。
实心相待,不务虚名
吾人凡事惟当以诚,而无务虚名。朕自幼登极,凡祀坛庙神佛,必以诚敬存心。即理事务,对诸大臣,总以实心相待,不务虚名。故朕所行事,一出于真诚,无纤毫虚饰。
译文
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诚心实意地去做,不要去追求虚名。我自即帝位以来,凡是遇到祭祀天地、祖庙、神佛的事情,都怀着虔诚、敬仰的心思去对待。即使处理日常的朝中事务,对待各位朝中大臣,也总以诚心相待,不求虚名。所以,我的为人行事,都出于一片诚心,没有丝毫的虚饰之意。
成功教子黄金法则
求真务实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历代名人教育子弟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个基本态度和处世要求。从古到今,享乐、财富、荣誉一直是许多人生活的目标,只有理想远大、甘愿为理想献身的人,才会有勇气抛开这些。
居里夫人就是一个求真务实,不为荣誉所迷惑的典型范例。摈弃财富,努力钻研,使居里夫人的生活寡淡、清苦。但正因不为物质所累,不为荣誉所动,才使她磨炼了毅力,坚定了意志,终于攀上了理想的高峰,由于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而成为世界闻名的科学家。
居里夫人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同时她也是一个伟大的母亲。
居里夫人和丈夫皮埃尔?居里都获得过诺贝尔奖,他们的长女绮瑞娜?居里也是这一殊荣的获得者。这在科学史上是罕见的现象。皮埃尔?居里逝世较早,于是教育孩子的责任就落在了居里夫人的肩上。实心相待,不务虚名,这是居里夫人对孩子们的要求和期望,也是她教育孩子的原则。
某天,一位朋友来拜访居里夫妇。她看到居里夫人的小女儿正在玩耍着什么。凑近一看,竟是一枚勋章,而且是一枚非同寻常的勋章——戴维奖章。戴维奖章由英国皇家学会颁发,而且只奖给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是人们梦寐以求的殊荣。
“玛丽,快看,你女儿正拿着你的勋章玩呢!是戴维勋章。”她认为居里夫人听到会大吃一惊,然后把勋章收藏起来。没想到居里夫人笑着说:“是我拿给孩子玩的。我是想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可永远守着它,否则就会一事无成。”
这下轮到朋友吃惊了。“她怎么这样对待荣誉,这样对待勋章呢?”她仔细琢磨着居里夫人的话,联想到居里夫人对待功名、荣誉的一贯态度,感到居里夫人把奖章给孩子玩是很自然的事,不由得钦佩地点了点头:“玛丽,你这样教育孩子,很好!我想她长大后一定也会像你一样成为杰出的人物。”
的确,居里夫妇一贯是求真务实的。对她们来说,最渴望的是能够有较好的工作条件,能够不受干扰地安心工作。有时甚到拒绝接受荣誉、躲避荣誉。当法国的文化部长准备授予居里先生勋章时,得到妻子的赞同后,居里先生回信说:“我丝毫没有领取什么勋章的愿望,但我迫切需要有一个实验室。”
“实心相待,不务虚名”的品质不像活泼与聪明等主要来自孩子的本性。这种可贵的品质更多是由后天形成发展起来的。父母的教育培养在这里显得更重要,更要花心思,因为务实这种处事态度的形成,不是短平快式的,它是要潜移默化地植根于孩子的头脑之中,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制订计划,落实计划
家长要引导孩子克服计划不落实、决心不兑现,明日复明日、明日又后悔的毛病,注意用身边的典型事例,教育孩子明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道理。同时,指导孩子把大而不可行、多而不现实的计划,简化为切实可行的目标和方案,非必要则不订,凡已订则必落实。不让孩子抱着“空想主义”而心安理得,逐步培养孩子务实求真、说到做到的习惯。
●重视实力,轻视名誉
孩子考试得了第一名,运动会拿了冠军,自然是值得庆贺的事。不过要让孩子知道,荣誉不是最重要的。不能为了第一不择手段。一定要凭借实力。
父母在孩子面前,一定要多谈能力和知识的掌握,少谈名次。孩子投机取巧,家长一定要批评。不能因为结果是好的,而夸奖孩子聪明。千万不要总是把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做比较,打击孩子。
●帮助孩子丢弃虚荣心
孩子放学回家,缠着妈妈说,“妈妈,我要一个新书包”。为什么呢?是因为同桌今天背了一个新书包。孩子提这种要求的时候,家长一定要硬下心肠,不能答应。自己的东西还很好,没有必要用新的,贵的。多是虚荣心在作怪,互相攀比。
家长要让孩子明白虚荣是可耻的,不但要对孩子晓之以理,还要以身作则才行。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不奢侈,言谈中不要议论攀比,更不能只要面子,而忽略了家庭的经济实力,不能为了孩子而做经济上的透支。也不要自恃财力雄厚,就什么贵给孩子买什么,生怕亏待了孩子。生活、学习用品,实用就行,不一定要最贵的和最好的。
●让孩子接触大自然
闲暇时,父母多带孩子去郊外,去村庄,看看自然景观,看看不同的生活状况。假期里,有条件可以让孩子参加一些有意义的夏令营。让孩子融入集体中,离开父母,体验跋山涉水的生活让孩子既看到繁华,也看到朴素。
●从小事做起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做家务是个好办法。孩子学习忙,年纪小,就做些小事情。比如倒垃圾,擦桌子,盛饭等等。平常也可以帮大人做点事情。帮妈妈倒杯水,帮爸爸拿拖鞋。
有的时候,孩子会想做一些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情。比如,孩子看见妈妈在熨衣服,熨斗冒着蒸汽,孩子好奇地说“妈妈我大了,我也会,让我来。”做妈妈的在夸奖孩子懂事了的时候,不妨建议孩子先给妈妈叠好熨烫过的衣物。孩子往往叠的乱七八糟,但千万不要批评,而要耐心引导。
●防止聪明反被聪明误
聪明的孩子往往不踏实。没有一般孩子的毅力和韧劲。俗话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他们做起事情,对待学习,往往偷懒耍滑、三心两意,靠自己的小聪明。往往在学校里,大多数成绩优秀的孩子,反而并不是特别聪明的;而那些聪明的孩子,成绩往往排在中游。所以,对于聪明的孩子,父母也不能高枕无忧,一定要督促孩子,扎扎实实地学习。概念原理一定要真正搞明白,学习的时间不能因为聪明就减少,高效还要高质。
●适当进行挫折教育
父母爱孩子,希望看到孩子一帆风顺。可是人生难免有波折、挫折,对于孩子也并不是一坏到底的事情。经历挫折,会使自己保持清醒,拥有坚定的意志。一次教训,胜过千言万语。父母不妨有意识的给孩子设点障碍,创造孩子遭受挫折的机会。
孩子大了,要办身份证了。让孩子自己去拍照,去办手续。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能遇到很多问题,比如带的照片不够,或者照片不符合标准等。在问题与困难中,孩子会体会到做事的艰辛,成功的不易。
修德之功,在于主敬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盖明在礼乐,幽有鬼神。然敬鬼神之心,非为祸福之故,乃所以全吾身之正气也。是故君子修德之功,莫大于主敬。内主于敬,则非僻之心无自而动;外主于敬,则惰慢之气无自而生。念念敬斯念念,正时时敬斯时时,正事事敬斯事事;正君子无在而不敬,故无在而不正。《诗》曰:“明明在下,赫赫在上。”“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其斯之谓与?
译文
孔子说:“鬼神造成的恩惠惩罚确实不小啊!”“他们使天下的人斋戒肃穆,衣冠整齐,毕恭毕敬地从事祭祀活动,人们心怀虔诚、恭敬的心情,就好像鬼神高高在上,在他们的身边。”所以,阳世间有礼乐,而阴曹地府则有鬼神。
我认为敬奉鬼神之心,主要不是因为鬼神会带来灾祸或幸运,而在于他们能使人健全正气。正是这个原因,君子修养德行没有比以“敬”为主更重要的了。一个人内心以“敬”为主,那么,错误、邪恶的思想就难以侵入;自身之外的事能以“敬”为主,那么,轻薄下流的习气也就无从产生。时时刻刻,都怀有“敬畏”之心,这正是君子无处不有敬心的缘故,也是他无处不正派的原因。
《诗经》上说:“无论在下边的,还是上面的,都是明察的、显赫盛大的。”“正是这个周文王,他小心冀翼,毕恭毕敬侍奉上天,所以他才享有治国平天下的诸多福分。”不就是指此而言吗?
成功教子黄金法则
一个人要想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必须心存正义,主持公道,是一切正直、善良人们的共同愿望和要求。孩子处于德、智、体诸方面奠定基础的阶段,培养他们的正义感,就能使他们从小对事物、对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学会平等地待人,不歧视人,对人有同情心。明末清初的山西提学袁继咸,就非常重视培养弟子的正义感。
袁继咸,字季通,宜春(今江西)人。天启五年中进士,祟祯七年任山西提学,总管一省教育。此人学识渊博,为人正直,处事公道,从学拜师者甚众。当时,山西阳曲(今山西太原)有一少年,名叫傅山,字青竹(后改青主)。他聪明过人,过目成诵,十四岁考中秀才,显露才华。但傅山看出明朝腐败,危机四伏,难以挽救。于是放弃仕途,矢志研究立身处世的学问,便拜袁继咸为师。继咸教学,重在育人,他时刻不忘教弟子如何做人。他说,人生天地间,做人为根本。一次,继咸给傅山讲书画课,他语意双关地说:“书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傅山心里明折,袁老师表面在说字,实则在教育自己如何做人。
由于袁继咸不愿意与阉宦同流合污,而受到阉党巡按张孙振的诬陷,被捕入狱,傅山便和同学薛宗周、曹良直等多方呼吁营救。崇祯九年十月二十日,袁继咸被押上北京,这天傅山和薛宗周跟踪着囚车,同时也从太原出发。并嘱咐他的哥哥傅庚在太原继续动员各县来的生员到北京集合。傅山和他的同学徒步千里到北京后联络生员一百多人,联名上疏,众人推举傅山领头,并由他起草诉状。在他们策动上疏的时候,张孙振多次利用离间、威胁等手段恐吓他们,有胆小的人当时害怕,就要求撤消署名。傅山百折不回,联合全省生员为袁继咸鸣冤,并印发传单,逢人便送,由此获得了广大人民和士大夫的支持。当时朝廷因慑于舆论的压力,于次年四月才审理了这案子,傅山亲自出堂作证,最后判决张孙振所控告袁继咸的罪状全系捏造,同时对张孙振作出了处罚,终于使袁继咸的冤案得以昭雪。
当清兵进攻九江,傅山的老师袁继咸不幸被捕,后解往北京,傅山得知后便跟随到北京,后来袁继咸因誓死不降而被杀。他曾写诗给傅山说“独子同忧患,于今乃别离,乾坤留古道,生死见心知。贯械还余草,传灯不以诗。悠悠千载业,努力慰相思。”傅山看后非常悲恸地说“山亦安敢有负我公!”傅山整理了老师的遗稿离开了北京,回到家乡继续从事抗清活动。他脱下儒装,换上道服,外号“朱衣道人”,在行医身份的掩护下,走遍了中国许多地方。他目睹中原地区久经战乱,满目疮痍,疫疠流行,人民饱经病痛折磨,便潜心于医,一心赴救,他的诊所,终日挤满了人,有请出诊看病的,他都应允前去,那怕是二三百里的路程,也在所不辞。遇到家里贫困无钱买药的,他还免费给药。相反,官僚豪绅看病,他却避而不见,除非是去看病,他才接诊,但也要求和其他病人一样依次求诊。对于那些名声不好的官吏上门求诊,他往往婉言谢绝,但他对平民百姓则是有求必应。每到一处,总有人请他看病,他便依靠行医来维持生活。
傅山为教育儿子付眉做一个有益于民众的人,每天都和儿子一起上山打柴,把书本放在扁担上,一边干活,一边学习。他还和儿子付眉同拉一辆车,一边拉车卖药,一边讲做人的学问。父子俩为民众看病,从不计报酬,还经常救济贫困之人。
人们常说:“都知道傅山字写得好,但字不如其诗,诗不如其画,画不如其医,医不如其人。”可谓是对一代侠医的中肯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