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13岁前,妈妈一定要懂的心理学
3283100000005

第5章 13岁前,妈妈要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3)

人往往都是自己最了解自己,所以我们该让孩子自己去搭设“马圈”,在他想要的各式各样的“马匹”中,选择出他最中意的一匹。我们要克制住想要“控制”孩子的欲望,并将我们的阅历当成是孩子的参考,我们只提供意见和建议,并不提供决策。这样孩子可选择的空间才会变得宽广起来,相信孩子也会考虑到我们所说的,并最终作出最合适的选择。

▲ 给孩子设定一个选择的底线

虽然我们不赞同霍布森给选择设定了那样狭窄的范围,可这也并不代表我们就要允许孩子漫无边际地随便去选择。孩子毕竟还不到13岁,他懂得的东西也还太少,思想远未成熟。所以,很多情况下,我们在为孩子设定一个广泛的“选择域”的前提下,还应该为他设定一个合理的选择底线。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他能够在安全、健康、积极的氛围之中去进行选择。

这个选择的底线,我们要本着一个原则,那就是“保证人身安全、不做违反道德法律的事情”。无论孩子进行怎样的选择、选择怎样的结果,他都必须要遵循这个原则。

▲ 提醒孩子要承担自己选择的后果

一个下雨天,天气阴冷。早上起床,蓉蓉立刻就套上了她最喜欢的花裙子。妈妈说:“快到秋天了,会冷的。而且下雨也会弄湿的,你应该穿长裤子。”可蓉蓉却不听妈妈的话,妈妈也没再多说。

结果,下午放学回家,蓉蓉的裙子上满是泥点子不说,还冻得手脚冰凉。妈妈一边给她找换洗衣服和感冒药,一边问道:“同学们夸你的衣服漂亮了吗?”蓉蓉无奈地叹了口气:“唉!妈妈,冷得我光剩哆嗦了,哪里还顾得上美丽啊!大家都穿那么暖和,看我的眼神都跟看怪物似的。以后,我还是‘正常’一些的好啊!”

一次小小的教训,让蓉蓉彻底记住了“根据天气增减衣物”的原则。妈妈之前没有批评她,也没有强迫她,只是让她自己去承担这个选择的后果,这样的亲身经历将比一切说教都更加管用。

我们不仅要尊重孩子的选择,还要让他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此时,我们不能挖苦、批评他,而是要使他自己明白一些道理,并让他将这些道理牢牢记在心底。

12. 信任孩子,就是对他最大的尊重--信任效应

有学者曾经进行过一项试验,以研究人们的心理现象。学者让一些记者分别对三组人进行一次演讲,内容是关于“要温和对待未成年人犯罪”。

记者面对第一组人时,是以处理未成年人案件的法官身份出现的;对第二组则是以一个路人的身份出现的;到了第三组,记者的身份又变成了过去的罪犯。

演讲结束后,接受实验的人要回答是不是理解了演讲人所说的话。结果73%的人认为法官的话完全能够理解,63%的人认为路人的话也可以理解,而只有29%的人认为罪犯的话勉强可以理解。

由这个实验可见,对他人的信任度,将决定我们对他的态度,并决定我们是不是会尊重他。正因为我们信任法官,所以才会认真听他的讲话,并理解他的讲话意图;而也正因为我们对罪犯心存芥蒂,因此才会对他的话半信半疑。

对孩子也是一样。如果我们信任他,那么他的言语、行为自然也能得到我们的尊重;可相反的,如果我们并不信任他,我们自然会剥夺他的一切权利,同时也就舍弃了对他的尊重。

就现在看来,我们似乎对信任与尊重的问题并没有太重视。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进行过一项调查,内容是“中国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现状与期望”。其中有一个问题是“中小学生最喜欢父母的10种做法”,“信任我”以63.5%的高得票率位居第一,紧跟其后的则是“说话算数(49.2%)”和“让我平等参与家庭生活(31.7%)”。

其实孩子最喜欢的,往往就是他最缺少的,正所谓“物以稀为贵”。也就是说,孩子需要的正是我们对他的信任与尊重。

有心理学家认为,作为一种积极的心态,追求信任是所有正常人的普遍心理,同时也会成为一个人积极奋发进取、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驱动力。而且,我们的这种信任,也将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质。

▲ 看待孩子要全面

有的妈妈眼中全是孩子的优点,有的妈妈却恰恰相反,眼睛总向孩子的缺点上瞄。如果说前一种妈妈会使孩子变得自满的话,那么后一种妈妈则会因为对孩子的不信任,而伤害到孩子的内心。

我们看待孩子应该全面,他做得好的地方就应该去表扬、赞美、鼓励他。至于孩子的缺点,我们也没必要死揪不放,不犯错的孩子是没有的,完美的孩子是不存在的。我们要相信孩子一定会有所成长,应该相信他能做好。如果他真的没有认识到问题,我们完全可以帮助他认清楚,一定要减少批评、挖苦一类的话语。这样的全面了解,才是对他的信任。

▲ 对孩子做的事情给出恰当的评价

信任不是“撒手不管”的代名词,它应该成为孩子成长的一种依靠。鉴于此,我们就该对孩子做的事情给出一些恰当的评价,好让这个依靠能够坚实有力,让他在这个依靠的帮助下,慢慢地学会独立行走。

当孩子做得好时,我们除了表扬他,还要了解他已经成长到了怎样的阶段。我们在综合分析之后,就要给出孩子建议,可以告诉他:“你的表现很好,我为你骄傲。如果你能在某些细节地方再认真一些,我想你将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当孩子出了差错时,我们首先也要肯定他的努力,这也是我们对他的信任表现。如果孩子能自己分析出错误的原因,这代表他正学着自己承担责任。同时,我们也不要吝啬我们的鼓励:“失败在所难免,可你的努力却有目共睹。我相信你能做得更好,所以你也要给自己以信心。”

▲ 信任不能只是嘴上说说

期末考试成绩出来了,荃荃的英语成绩一塌糊涂。妈妈看到情绪低落的荃荃,就劝道:“没事的,妈妈相信你。你看你之前不是也努力了吗?不过如果你当初要是听我的就好了,要是能多背点单词,多做几套题,哪至于现在这样?我这不是在说你啊!就是提醒你,你想想之前的复习,除了死看书,你都没做别的,那成绩能上去吗?没事啊!我相信你下次能考好。”荃荃一边听一边皱眉,到最后,她委屈地说:“妈妈,您确定您是信任我的吗?”

嘴上说着信任,可内心其实却在否定一切,类似荃荃的妈妈这样的做法,相信很多妈妈也做过。信任孩子不应该只是嘴上说说,这样对孩子绝对不是信任,更没表现出尊重来。我们要发自内心地信任孩子,就算他一时没有做好,但我们也要相信他的能力,及时鼓励他勇敢站起来继续前进。

13. 征求孩子的意见与看法,并尽可能地尊重

13岁前的孩子对知识的涉猎范围正慢慢扩大,而他的内心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所以这时的孩子对一切事物不再是懵懂无知,而是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遇到事情时,他也会思考,并很乐意将他的想法说出来。

这是13岁前的孩子一个普遍的心理,但我们却经常无视或者反对他的这种心理。有时候,我们并不愿意去相信一个孩子的话,这就更谈不上去征求他的意见了。我们该纠正自己的这种想法,对孩子的意见要时刻保持一种尊重的态度。

▲ 允许孩子插嘴

孩子正是因为对我们正在说的事情感兴趣,所以才会开口发表自己的意见。孩子能够主动说出自己的意见,这本应该是件好事,因为这代表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可偏有妈妈并不愿意听见孩子说话。

比如,我们聊天时,孩子会过来插一句嘴,我们就会觉得他不好好看书来插嘴是不对的,于是我们可能就会训斥他,要他闭嘴;有时他又会说出一些和他的学习毫无关系的事情,并就此事情大加评论,我们也会立刻打断他的话,并希望他能“回归正途”……

先不说对孩子的意见与看法的态度,单就我们的这种随便打断或制止他说话的行为,就已经是对他的不尊重了。无论他说什么,至少我们要允许他说完,之后我们再对他的话的内容要么纠正要么引导,这是对孩子话语权的最起码的尊重。

▲ 正确对待孩子的反对意见

“小孩子,懂什么!”

“别瞎说,你才活了多大岁数!”

……

仔细想一想,每当我们从孩子口中听到反对意见时,我们是不是会有类似的想法?人与人之间思想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势必会产生分歧,这是我们都知道的事情。可为什么,与他人讨论时就允许有相反意见存在,而当孩子发表反对意见时,我们就这样不尊重他呢?

所以,我们要放下自己的架子,将孩子看成是和我们平等的个体,对他提出的反对意见,我们不能“一棍子打死”。我们应该认真去听他说话,并将他的意见与我们的意见放在同等地位一起去思考。

如果他的意见的确于我们有利,我们不妨接纳;如果他的意见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我们也不要挖苦他,而是要肯定他这种敢于否定的精神,同时我们还要教他学会明辨是非,告诉他决定一件事情不能只凭意气用事,要综合多方面进行思考。

▲ 别总用无关紧要的事情去征求孩子的意见

什么是尊重?就是当遇到一些事情之后,我们肯去倾听一个人的想法,肯去认真思考他的建议,这就是尊重。

生活中我们总看见一些妈妈,美其名曰在“征求孩子的意见”,可要征求的无非就是“你觉得哪朵花好看啊”,或者是“你喜欢什么样的裤子啊”。要知道,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孩子在幼儿期就已经知道选择了。我们也要承认孩子的成长,看着这个即将迈进13岁门槛的孩子,我们该感觉得到他的内心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想法。所以遇到一些比较正式的家庭问题,我们也不妨让孩子参与进来,听听他的见解,这同时也是在锻炼他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