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13岁前,妈妈一定要懂的心理学
3283100000021

第21章 教育孩子,学点赏识与批评的心理学(2)

有时候我们对表扬会产生一种偏见,认为只有做得好的才能去表扬,做得不好的、甚至失败的,当然是不用表扬了,似乎应该批评。可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这种偏见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就将孩子引领进了一个误区,孩子在未来可能也会更看重结果而忽略了过程。

其实,表扬除了可以对结果进行表扬之外,过程也该是值得我们称赞的一部分。比如,孩子攻克难题的过程,虽然最终他没有成功,但他敢于挑战困难的奋斗过程却是值得称赞的;还比如,孩子原本想帮我们洗衣服,但最后他没有漂干净肥皂沫,还把深浅两色衣服一起洗,让我们的衣服开了“大染坊”,这个结果是差劲的,但孩子肯帮我们做事的心情和动机难道不值得我们表扬吗?

所以,我们应该平静下来,冷静分析孩子的行为,如果孩子是善意的、认真的,那么我们就该表扬他的做事过程,必要时候还可以给予他指导,帮他分析失败的原因,拨开他内心的迷雾。我们这样的表扬,将会给孩子以信心,同时也能使他学到更多知识。

▲ 表扬要掌握好时机、次数、分寸

我们的表扬需要掌握好时机、次数、分寸。

时机。孩子确实做出了突出的成绩、确实表现得非常优秀,此时我们要实事求是地、真诚地予以表扬。除此以外,一些芝麻大的小事,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我们就没必要总去表扬了。

次数。不能太频繁,也不能太平均,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表扬的次数。比如,在培养孩子自己独立攻克难题的过程中,起初我们要对他的一点点进步及时提出表扬;而随着孩子习惯的养成,我们表扬的次数就要慢慢减少,而且其间隔也要长一些;最后,就是当孩子真的经过努力做出了成绩时,我们再给予表扬。

分寸。孩子真的做得好或者取得了成绩,这值得表扬,不过我们没必要总是很夸张地一遍遍重复表扬他。表扬的话语也要好好琢磨,不要轻描淡写,但也不能对孩子夸奖太多太过,要把握好火候与轻重。

59. 赏罚要分明,实现良性循环--强化定律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强化定律实验:

科学家们制作了一个大水槽,将一只鲸鱼和许多作为其食物的小鱼一起放了进去。很快,鲸鱼就将小鱼吃了个精光,大水槽里只剩下了鲸鱼。

接着,科学家们用特殊材料制作了一块透明板放进了水槽,将水槽一分为二。科学家又准备了许多小鱼,并将这些小鱼和鲸鱼分别投放进了隔板两边的水槽之中。起先,鲸鱼依旧像之前那样,一入水就冲着小鱼游了过去,想要再次美餐一顿。但对鲸鱼来说,它们的视觉无法分辨前方的透明隔板,结果它一下子撞在了隔板之上。之后,为了能吃到这些小鱼,鲸鱼一遍又一遍地冲过来,但次次都撞在隔板上。一段时间之后,科学家们发现,鲸鱼不再撞击隔板了,显然它放弃了继续猎食的行为。

后来,科学家们取走了隔板,再一次让鲸鱼和小鱼混在了一起,小鱼们纷纷逃窜,生怕再入鲸口,可鲸鱼却如没看见一般,并没有对小鱼们发起攻击。原来,之前的多次“碰壁”,让一种认知在鲸鱼内心被强化了:这些小鱼是吃不到的。就这样,鲸鱼眼瞅着食物游来游去,却不得不忍饥挨饿。

这个实验证明,动物或者人的某种本能,假如没有得到强化,那么最后这种本能就将消失。由这个定律延伸至家庭教育之上,我们可以发现,对孩子的赏罚教育,也可以采取这样的方法。

现在很多家庭中,面对孩子的好行为与坏行为,我们很多妈妈的做法都有些“顾此失彼”,有的妈妈总愿意奖励孩子,以期能让孩子做得更好,但结果却经常事与愿违;而有的妈妈则经常处罚孩子,目的就是要杜绝孩子的不良表现,可往往到了最后,孩子却变得更加叛逆。

这时,我们就要考虑运用强化定律了。通过鼓励孩子好的行为,处罚孩子坏的行为,来让孩子从内心深处学会分辨善恶,并学会自我约束。下面这位妈妈在这方面就给我们做出了好榜样:

茵茵和妈妈一起散步时遇见了同学,可她却低了头装作没看见。妈妈问她原因,她说:“她昨天还骂我呢!哼!以为我不会骂她吗?我都不理她!”妈妈摇头说:“如果你因此而疏远了同学,你们之间的结怨不是更深?你这样做可不对啊!回去以后好好想想吧。”当天回到家,妈妈让茵茵什么也不要做,只是在屋子里静静地思考。

第二天,茵茵和妈妈散步时,很巧地又遇见了那位同学。茵茵犹豫了一下,还是大声地喊了那个同学的名字,两人在一起聊了一会儿,茵茵竟然意外地收到了那位同学的道歉。而妈妈后来也表扬了茵茵,并且回到家后还对茵茵的爸爸说:“今天我们茵茵表现可好了,不但主动和人打招呼,还和同学成了好朋友。”而且一连几天,妈妈都在提这件事,有时还会和自己的朋友讲。只是,妈妈对第一天茵茵的表现再也没有提过。

后来,茵茵变得越来越有礼貌、也宽容大度多了,因此她的朋友越来越多。

茵茵的妈妈强化了茵茵的好习惯,淡化了她的错误,这使得她做得越来越好,好习惯得以养成,小错误在一次惩罚之后也最终得以纠正。这就是强化的作用。

▲ 给予孩子明确的奖励

对于孩子做得好的地方、表现好的行为,我们要及时予以奖励,以强化他的这些行为;对于他明显的错误行为、坏习惯,我们则要对他进行惩罚,阻止他再有类似行为发生,使这样的行为逐渐弱化、或消失。我们的赏罚要合理而分明。

尤其是对孩子的奖励,在孩子做得好的时候,我们一定不要吝啬自己的奖励。我们要表扬他的努力,用语言、拥抱、亲吻等奖励方式,使这种好行为在他的内心被强化。关于奖励的内容,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要结合在一起,对于13岁前的孩子来说,这对他会更有“吸引力”,他会受到这些奖励的鼓舞,从而做得更好。

▲ 要将赏罚结合在一起

前面我们说要保证“赏罚分明”,但赏罚也要结合在一起。将赏罚结合的目的,就是为了要抵制孩子的不良行为,强化他的良好行为。也就是说,当我们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予以处罚之后,要给孩子一个改正的时间,如果他向好的方向转变了,我们就要及时表扬他,以鼓励他继续强化这一良好行为;如果他又出现了同样的错误,我们则要适当地处罚他,让他退出这条错误的行进路线。

总之,奖赏和惩罚虽然看似两个相对立的行为,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恰当巧妙地运用而将二者结合起来,帮助孩子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使他逐渐改掉坏习惯,养成好习惯。

60. 千万别讽刺与挖苦孩子--恶语伤人恨难消

现在,已经很少有妈妈用暴力殴打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了,但却转而使用起了冷暴力,当孩子遇到某些事情时,讽刺挖苦的话语都让孩子的内心“很受伤”。

这些讽刺挖苦的话语可谓 “五花八门”,有羞辱式的,比如“你的脸皮怎么比城墙还厚”;有嘲讽式的,类似于“你还以为你自己是块好料”;还有直接贬低式的,像“你就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等等。

有的妈妈说:“我那不是在气头上嘛,情急之下脱口而出的。”但有位教育者曾经说过:“批评孩子不是发泄父母的怒气,而是为了指导孩子不再犯错。”很显然,我们的挖苦讽刺其实就是在发泄自己的怒气,根本没有起到指导孩子的作用。

所以,先不说孩子,就说我们自己,如果我们听见别人用那些讽刺挖苦的话来说我们,我们可能会生气、发怒,会觉得自己受到了莫大的委屈。就连我们这些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了许多年的成年人都无法接受这样的说法,才不过13岁的孩子,其内心比我们的内心还要娇弱,又怎么能受得了这样“恶毒”的话语呢?

假如我们一直对孩子使用这样的话语,那么孩子的内心就会产生一种病态的心理,他可能也会由此开始出现一些病态的行为,伤害自己、伤害他人,甚至危害社会,最后的苦果也许还要由我们自己来承担。

因此,即便是批评、惩罚孩子,我们也要学会选择“良言”。否则,我们的“恶语伤人”,可能就会让孩子一生都“恨意难消”。

▲ 包容孩子的错误

期末考试结束了,东东各科成绩并不理想,班级排名也从第十名掉到了二十名。之后的一整个寒假,妈妈的脸色都很不好看。而且,东东每次刚一坐到电视机前,妈妈就会冷哼一声说:“瞅你考那俩分儿!还有脸坐这儿看电视,脸皮还真是厚啊!”

我们说出讽刺挖苦话语最多的一种情况,就是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可13岁前的孩子不过是小学生,犯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在学习方面,孩子的学习有起伏也很常见,东东的妈妈这样的说话语气就太过严重了,她的这种做法也极为不妥。

对于孩子的错误,我们该包容看待,是由于他自己失误造成的,我们要提醒他注意纠正;由于他经验不足造成的,我们要教给他如何应对各种情况。总之,教孩子从错误中学到知识,比用挖苦讽刺的语言让他一直沉浸在错误中无法自拔要好。

▲ 孩子受委屈时,要给予他关爱

小江上课时帮后面同学捡铅笔,在转身还笔时,老师却以为他在随便讲话就严厉地批评了他。小江觉得非常委屈,回家后就将这件事告诉了妈妈。但妈妈说:“老师还能跟你过不去?你不好好听讲,老师还说不得了?学习那么差,净给自己找借口。”

孩子感觉委屈一定有他的理由,像小江的妈妈这样,直接就否定了孩子,并且还挖苦他,对缓解孩子委屈的情绪没有一点作用,所以小江的情绪才会更加低落。我们面对处于低落状态下的孩子,首先要认同他的感受,然后要认真倾听他委屈的原因,我们的安慰与劝导才是帮孩子走出坏情绪的最好办法。

▲ 耐心对待孩子的疑问

还是小学生的孩子,脑子里会满是问号,而且很多时候,他问出来的问题要么非常幼稚,要么非常简单。

圆圆喜欢问“为什么”。开始时,妈妈对她的问题还能耐心解答,但后来她发现圆圆问的问题要么简单至极,要么幼稚可笑。于是,当又一次圆圆问她“为什么小鱼要生活在水里”时,她不耐烦地说:“你傻啊?以后这么白痴的问题不要再问我了!自己看书去!”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问的问题自然也高深不到哪儿去,他能提出问题,就证明他的思维比较活跃,这原本是件好事。我们千万不要像圆圆的妈妈这样,随便几句讽刺挖苦就扼杀了孩子探索知识的热情。

对孩子的疑问,无论多简单,我们也要认真对待。而且有些问题我们根本不需要回答,完全可以引导孩子自己去搜索资料寻找答案,这也是孩子积累知识的过程。

▲ 认可孩子的每一次进步

每次冰冰学会了一个生字,他都会很开心。有时,他还会抱着字典去“考”妈妈。妈妈很不喜欢他这样,认为他这是骄傲的表现,于是妈妈就对他说:“你才认识了几个字就翘尾巴?再说学会了是应该的,有什么好炫耀的?光认识字有什么用?你多考点儿分回来才是重要的!”

也许妈妈的本意是想要劝冰冰不要骄傲,可这样的话说出来,却让孩子丝毫感受不到温暖,只能感受到一阵“恶寒”--妈妈的讽刺挖苦太伤人了。

孩子的成长需要我们的鼓励,他的每一次进步都需要得到我们的认可,这样他才能走得更远,脚步才会更坚定。我们不要觉得他的进步微不足道,应该和他一起感受进步的快乐。

61. 不要当着别人的面批评孩子--归过于私室

“扬善于公堂,归过于私室”,意思是说,表扬人时要让公众都知道,而批评人时,则最好私下里去劝告。毕竟,犯了错的人如果被当众指出,或者被当众批评,自尊心都有可能受到伤害。

英国哲学家洛克也曾经说过:“如果父母不去宣扬子女的过错,那么子女就会越发看重自己的名誉。他们认为自己是有名誉的人,因此更会小心地去维护他人对自己的好评。但假如父母当众宣布他们的过失,使他们无地自容,他们就会越发感觉自己的名誉受到了沉重的打击,那么他们设法维护别人好评的心理也就会越发淡薄。”

一位妈妈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我逛街时,看见一位妈妈正在大街上大声骂着自己的孩子:“你又不爱学习,成绩整天倒数,还这么爱臭美?挑三拣四的,你怎么就不体谅我?给你买双鞋,你看你那样儿!我欠你的是吧!回家!什么也不给你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