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孩子不爱学习,妈妈怎么办
3282500000014

第14章 这个真好玩,我喜欢!--合理恰当地开发孩子的智力(2)

除此之外,“左撇子”也和遗传有一定关系。一项医学研究显示,如果父母都是“左撇子”,孩子是“左撇子”的几率是50%;如果父母都习惯使用右手,孩子是“左撇子”的几率仅有2%;如果家族中多个成员是“左撇子”的话,孩子也很容易是“左撇子”。

当我们了解了“左撇子”的成因,就不会对孩子的“左撇子”过度紧张了。

▲ 知道“左撇子”的优势

“左撇子”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他们擅长直觉思维,具有艺术天赋;他们右脑的神经优势会使其在对抗性体育项目中快速攻击对方,出奇制胜;而在具有数学天赋的孩子当中,“左撇子”几乎比常人多一倍。

在世界各个领域的成功人士之中,科学家牛顿、企业家比尔·盖茨、艺术家达·芬奇,以及包括******在内的8位美国总统都是“左撇子”。那么,这是不是说明,“左撇子”的孩子更有潜力?

▲ 不刻意纠正“左撇子”

5岁的琼琼是个“左撇子”,无论是写字画画,还是吃饭拿筷子,都是使用左手。对此,妈妈一遍一遍地纠正她,可是她怎么也改不过来。有时,她好不容易用右手写字了,没过3分钟,就不知不觉地换成了左手。

一次,妈妈又试图纠正琼琼时,琼琼干脆把笔一扔,不写了。妈妈一看,也生气了,对琼琼吼道:“你还来脾气了,你给我用右手。”说着就强行把铅笔塞进了琼琼的右手里,琼琼“哇哇”地大哭了起来。

不知为什么,从那以后琼琼说话就开始结巴了。有时,琼琼脸憋得通红也说不出一句话来。

琼琼并不是“左撇子”中的特例。有的孩子因被妈妈强行用偏激的方法纠正,结果导致左右脑功能失调,不得不进入特殊教育中心,接受脑功能恢复治疗和特殊的训练。为什么会这样呢?

现代科学认为:强迫“左撇子”改用右手,会使孩子已经建立的大脑优势半球从右侧改为左侧,这就会造成原有的语言中枢混乱,最常见的症状是口吃,也有的孩子唱歌走调,发音不准,严重的就会引起大脑整体功能受损。所以,我们不要刻意去纠正孩子的“左撇子”,要让他健健康康地长大。

▲视情况,引导孩子用右手写字

由于汉字本身的特点,用右手书写比左手方便,我们可以适度引导孩子用右手写字,其他行动让他保持左手习惯。我们引导的时候一定要心平气和,如果他从内心愿意接受,那我们就支持他把用右手写字当成一种训练;如果他不愿意用右手写字,那我们就不要强求了。

另外,如果孩子上学后老师要强行纠正,那我们就要及时和老师做好沟通,让孩子能有一个宽容、开放的生长环境,能够开心、自然地成长。

46.多动动手吧!--孩子会在做家务、动手的过程中提升智力

当一提到孩子的“智力发展”,我们常常就会想到“大脑发育”。那么,为了让孩子的智力得到良好的发展,我们通常安排孩子进行有效的脑力劳动,以此来提升智力。其实,除了脑力劳动之外,动手实践也是开发智力的好途径。

孩子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手与脑必须共同合作完成任务。而手的神经与大脑中枢神经直接相连,大脑中支配手部动作的神经细胞有20万个,大脑的发育不仅影响手的灵活程度,反过来手部的运动会促进大脑各区域的发育,也就是说,孩子动手能力越强,头脑就越灵活。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儿童的智力在他的手指尖上。”

一天,李艾回到家对妈妈说:“妈妈,什么是‘轴对称’和‘中心对称’。”妈妈一听就知道他今天数学课上的内容没有弄明白。

于是,妈妈拿出了剪刀和一张纸,鼓励李艾按照数学课本中所介绍的知识,剪出轴对称的图形“蝴蝶”,中心对称的图形“四叶风扇”,以及中心对称和轴对称的图形“圆”。

李艾虽然花了不少时间才把三个图形制作出来,但是他在画图、剪裁的过程中,就逐渐明白了“对称”的概念。

对于孩子而言,画图和剪纸是最简单的动手实践活动。李艾就在这最简单的活动中手脑并用,弄明白了数学题。除此之外,做手工和做家务也是孩子力所能及的动手活动。所以,我们要尽量多创造机会,让孩子在动手的同时开发智力。

▲ 指导孩子做家务

日本儿童教育学家中岛博士曾在3个城市和12个乡村中调查过361个各种类型的家庭,结果发现,凡是干家务活的孩子其智力发展水平都比不干家务活的孩子高,独立生活能力也较强。

因此,中岛博士特别主张孩子干家务。他认为:开发智力理应以训练孩子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入手,而干家务正是一种好的训练。家务活可以使孩子有尽可能多的机会,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和味觉接受外界的各种刺激,这些刺激信息传入大脑,便可进一步发展孩子的动作、语言和技能等智能。

所以,当我们整理房间的时候,不妨请孩子加入;当我们洗碗的时候,不妨邀请他参与;当我们做饭的时候,不妨请他来帮忙……只有孩子真正参与进来,他的智力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 和孩子一起做手工

手工制作是开发孩子智力能力的好方法,包括捏橡皮泥、折纸玩具、制作风筝、缝制沙包等,这些活动不但能激发孩子的操作兴趣,也能锻炼孩子的观察能力、手脑协调能力、创造力等等能力。

蓉蓉很喜欢玩软陶泥,为此,妈妈帮她搜集了一些制作陶泥玩具的方案。

陶泥的质地比橡皮泥硬,所以每次在捏之前要先用吹风机把它吹热吹软,然后再用小刀把需要的陶泥切成需要的形状,捏和搓的过程中都要用一定的力气。一开始,蓉蓉并不能独自制作出像样的成品,需要妈妈协助。

在制作的过程中,蓉蓉很专注,也很认真听妈妈的讲解,并逐渐学会了使用刀具。时间一长,蓉蓉的操作越来越娴熟,并能很快做出自己喜欢的陶泥作品,创造力也越来越强。

手工制作本来就是孩子喜欢的项目,我们完全可以根据他的兴趣,和他一起动手实践。当孩子的双手忙起来时,他的眼睛、耳朵、大脑都进入了运作状态,不知不觉中智力就得到了提升。

▲ 支持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孩子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肯定要面临“与人合作”的问题。也就是说,孩子要从自己动手完成任务转变为与人共同劳动。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得不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意见,反省自己的过失……这就是在提升孩子的人际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这两项智力能力的提升会让孩子的智力发展变得更加全面和完善。

47. 一玩就把学习给忘了--在玩中,孩子照样能学习

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最基本的休闲活动。我们重视孩子的学习,但是不能剥夺孩子玩的权利,更不需要把孩子的“学习”与“玩”对立起来,因为孩子在玩耍中照样能学习。

周五下午放学早,张楠和几个同学相约玩“打沙包”的游戏。大家正玩得尽兴呢,沙包破了。怎么办?大家你看我,我看你,真想手边有针和线把沙包缝好,可惜谁都没有。

大家正为难呢,张楠摸了摸自己的两条小辫子说:“有了!”

说着,张楠从两条辫子上拆下两根皮筋,又迅速用一根皮筋扎住所有的头发,用另一根皮筋扎紧沙包的漏口处。同学们一看,连连赞叹张楠聪明,就这样,张楠和同学们继续投入到游戏中。

晚上回到家,张楠一进门就把今天玩沙包时发生的状况告诉了妈妈。妈妈一听,也说:“你应变能力是强了,怪不得换了个发型回来。”

妈妈并没有因张楠没有及时完成作业而埋怨她,反而表扬她在玩耍的过程中应变能力强,这就是肯定了孩子的智力能力的发挥,而其他孩子是不是也在今天的玩耍中学到了些什么呢?

在玩中,孩子的大脑不但没有停滞,反而运转得更快。当他遇到问题时,他会积极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并学会探索和创新。所以,我们不要把孩子的“玩耍”视为浪费时间,而是应该引导他学会在玩中学习。

▲ 处理好“玩”与“学”之间的关系

我们担心孩子因玩耍而忘记学习课本知识,所以不敢让他尽情玩耍。其实,学习和玩没有本质的冲突,只要孩子能处理好“玩”与“学”之间的关系,就不会耽误学习。

那么,我们就要把道理讲给孩子听,与其对孩子说:“学习不好,就别想玩。”不如说:“玩的时候要尽情地玩,学的时候,要认真学,如果玩的时候想着学,学的时候想着玩,结果,不但学不好,也玩不好。”

这样,孩子就知道我们不是不让他玩,而是怕他学不好又玩不好。如此一来,他觉得我们是体谅他的,理解他的,就冲着这份理解,他学习的时候都会认真许多。

▲引导孩子学习

一天,妈妈陪着果果坐在地上玩橡皮泥,橡皮泥被捏成了几个茶杯和一个茶壶。于是,妈妈拿着“茶壶”给杯子里都倒上“茶”,果果举杯说:“干杯!”一饮而尽之后,果果又给自己倒上茶,并又说:“干杯!”

妈妈说:“果果,妈妈的杯子里没有茶。”果果一看,便给妈妈倒上了。喝完,果果又给自己倒。

妈妈说:“果果,如果大家一起喝茶,要先给别人倒,再给自己倒,这是礼貌,知道了吗?”

果果使劲点点头,给妈妈倒了一杯。

一个小小的橡皮泥游戏使果果学会了如何礼貌待人,这个知识是课本中学不到的,而玩耍却提供了学习的平台。所以,孩子是否能在玩中学到知识,很大程度上是看我们会不会引导。

比如,孩子在搭积木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形状和方位的知识灌输给他;他在“开小车”的时候,我们可以让他知道一些交通规则;当他放风筝的时候,我们可以让他懂得有关风向、风力、风能等知识……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孩子处处都能学习。

▲ 把玩的主动性还给孩子

我们大可不必担心孩子在玩中一无所获,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做过这样的描述:“一个孩子为了浇花,开始提了一小桶水,接着他又提第二桶、第三桶、第四桶,结果,他累得满头大汗……一个大约5岁的孩子栽了一棵玫瑰树,开出了一朵很美丽的花,他不仅十分惊讶地观看着自己双手劳动创造出来的成果,而且还观察了自己本身:‘难道这是我自己做成的吗?’”

玩耍本身如果能让孩子精神愉悦,那么他一定从中有所收获和成长。虽然他无法把他在玩耍中学到的内容表述出来,更不可能总结他成长了多少,但是,他一定在其中进行了观察、思考、记忆和实践,这就是他学习的过程。所以,我们不要把孩子的“学习”局限在书本上,因为,他很可能通过玩耍学到了更多。

48. 来,妈妈就看你的了!--在生活中,多给孩子表现的机会

每个孩子都有无穷的智力潜能,而这个智力潜能是否能被挖掘出来,就要看我们是否能给孩子提供他得以发挥的平台。他只有站在这个平台上,才能表现自己,并通过表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进而借此挖掘自己更深的潜能。

6年级的小皓一直喜欢看《国家地理》杂志,对旅游很感兴趣。

一次暑假前,全家人聚在一起讨论旅游路线,爸爸说:“我们先到黄山,然后再到千岛湖……”

妈妈说:“我觉得应该先到千岛湖,然后再坐车到黄山。”

小皓说:“我知道千岛湖,有本旅游杂志介绍过,那附近好像就是新安江,能不能顺江而下到黄山啊?”

小皓的问题,妈妈和爸爸也回答不了,妈妈干脆说:“你这个建议很好,能不能实施我也不知道,这样吧,你来确定一下你的方案,如果能实施,咱就听你的安排。”

小皓一听高兴极了,于是就开始翻看地图,并在网上查信息。不一会儿,小皓说:“妈妈,可以这样走,我们在千岛湖坐船,坐到深渡镇,再坐车到汤口,就是黄山脚下了。”

妈妈听完,一脸诧异,说:“你还真有本事啊!好吧,那你来安排具体行程,看看一天几班船,几趟车,到达时间,几点爬山,什么时候返回,包括住酒店……”

小皓说:“妈妈,这些我会吗?”

“试试看啊!”妈妈鼓励道。

如果妈妈没有让小皓确定方案,小皓就没有机会整合平时搜集的旅游信息,更没有机会动手查询具体路线。小皓在妈妈面前小表现了一下,没想到迎来了更大的挑战,这下,为了完成任务,他可有得忙了。在个过程中,他的智力潜能就会被不知不觉地挖掘出来。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多给孩子表现的机会,让他通过表现,提升做事能力,拓展思维方式,进而开发智力能力。

▲放开一只手

一天中午,上3年级的贝贝回家告诉妈妈,自己想参加学校组织的课外兴趣班。于是,妈妈就让她自己去了解有关课程、学时和学费的问题。

晚上回来,贝贝把自己询问的结果,清清楚楚地告诉了妈妈,并表示自己想学儿童画。妈妈答应着,并从钱包里拿出500元钱给贝贝,说“钱你自己保管好,明天交给老师,老师会给你一张收据,你把收据拿回来就行。”

第二天,贝贝顺利地完成了任务,妈妈鼓励她说:“嗯,表现不错!看来,以后妈妈要交给你更多的任务啦!”

贝贝在完成这项任务的时候,学会了咨询问题,并把对方反馈过来的答案有条有理地整合在自己的头脑中,并清楚地叙述给妈妈,之后又谨慎地保管钱财,并记住拿回收据。在这整个过程中,贝贝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管理钱财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如果妈妈不放开手让孩子去做,孩子的各方面智力潜能怎么能得到展现呢?

▲ 鼓励孩子学以致用

5年级的辛桐英语一直学得不错。一次,妈妈带他参加朋友聚会,辛桐很想和那些外籍叔叔阿姨打招呼、聊聊天,可就是不敢。妈妈看出了他的心思,就主动介绍外籍朋友给他,当他第一次把在书本中学到的英文句子用在生活中时,感觉很不一样。

妈妈的外籍朋友看到这个小家伙会说英文都非常喜欢他。整个聚会下来,辛桐不但交到了新朋友,英文口语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更重要的是他的自信心又增强了。

鼓励孩子把书本知识应用于实践,是开发孩子智力能力的好方法。在实践的过程中,那些抽象的课本知识被孩子应用得生动而灵活,孩子的理解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都会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出来。所以,我们要给他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鼓励他学以致用,进而使他的智力潜能得到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