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孩子拖拖拉拉,妈妈怎么办
3282400000006

第6章 快点快点,赶紧的!--催促孩子,会让他变得更慢(2)

▲ 别一次性给孩子下很多命令

像小航妈妈那样的做法,就是一次性给孩子下了很多的命令。而且在妈妈看来,无论哪个命令都很重要,不管哪一个要求孩子都应该要做到。而这也恰恰是孩子感到头疼的地方,他不知道该将注意力放在哪里,他不知道如果一旦他做错了、动作慢了,妈妈会在哪件事情上批评他。

我们要将对孩子的要求分解开,在一个时间里最好只让他做一件事。我们虽然催促孩子要他快一些,但我们也要能沉住气。而且,孩子也并不像我们想的那样什么都不知道,他也明白什么事该怎么做。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也可以只给他一个命令。

就拿小航的故事来说,妈妈完全可以这样说:“在一个小时之内,请把你的房间收拾干净。”这样的一个命令将所有的事情都包括进去了,而且也给了孩子时间限制,相信他的注意力就全都在“收拾房间”上面了,这样他也许就能做得又快又好。

▲ 给孩子留出集中注意力的时间

有些事孩子是知道先后顺序的,也知道轻重缓急,因此我们没必要总是去提醒他。而很多时候,孩子之所以慢,就是因为我们没有给他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他可能在我们不停的催促中,混淆了很多事情。

我们的催促原本是想要让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所以我们不要自己就歪曲了自己的意图,要选择合适的说法,给孩子时间让他集中注意力,他自然就会知道几件事哪个先做哪个后做。比如,我们说:“写完作业了吗?你看你桌子乱的,好好收拾一下!”如果我们这样一说,孩子就会糊涂了,他刚想去做作业,但我们却又让他收拾桌子。我们完全可以换一种说法:“不收拾干净桌子你该怎么写作业啊?去收拾干净吧。”这时孩子就会明白,收拾桌子是先要做的事情,他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在这上面;而收拾完之后,他也会想到,之所以要收拾桌子就是为了要写作业,那么做作业时他也就能专心致志了。

▲ 在孩子专心做事时,不要催促他

还有一种情况也会使孩子的注意力变得分散。那就是当孩子原本已经在专心做一件事了,可我们却“及时”发现了某些我们觉得不妥当的地方,于是我们“忍不住”又告诉了他,一下子他原有的做事思路被打断了。

露露认真地画着画,妈妈无意间经过她身边,发现地上有一堆废纸,还有几个空颜料管。于是妈妈说:“你看你把这里弄得一团乱,快收拾了吧!”露露的画还没画完,可妈妈已经开口了,她只得停下画笔,转而去拿扫帚要收拾地上的垃圾。可她刚拿起扫帚,妈妈却又说了:“唉,你这画怎么能画一半呢?做事要有始有终。”露露拿着扫帚不知所措了……

类似这样中途打断孩子的事情我们最好不要做,当孩子在专心做事时,就要让他专心做完,然后我们再向他提出另一件事。否则,孩子就会认为我们很专断,他可能到头来一件事都做不完,也许还会哪件事都不想做了。

所以,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也要能忍耐一下,没准儿在我们忍耐的时候,也能冷静思考一下,斟酌一下语言,使我们的话不再引起孩子的反感,他再做起事来也就能知道先做哪个、后做哪个了。

14. 你快点说啊!--孩子有话说不出,反而说“没什么”

作为妈妈,我们大部分人都会觉得一天下来非常忙碌,上班的妈妈又要工作,又要照顾家庭;即便不上班,每天也似乎是有做不完的家务。我们可能都深有体会,忙碌的时候最不愿意有别的事情来打扰。可孩子有时候却偏要选这样一个时间来对我们说半句话:“妈妈,那个……”我们等着他说后半句,可他扭扭捏捏就是说不出来。我们一着急,张嘴就会说:“要说什么快说啊!”我们这样的一句话一出口,孩子却立刻就“不”为难了,他会马上改口说:“没什么。”留下我们在那里干着急。

点点放学回到家,放下书包后在屋子里“踌躇”了许久,最后终于下定了决心。他来到厨房,在妈妈面前晃来晃去,妈妈觉得他有些“碍事”,于是就问道:“怎么?有事吗?”“妈妈,那个……”点点张了张嘴,然后又闭上了。

妈妈觉得他一定有事,便索性停下了手里的活儿,蹲下身子说:“没关系,有什么事情直接说就好了。”点点这才再次开口说:“妈妈,您……再给我些零用钱好吗?”妈妈说:“你的零用钱花光了吗?”点点摇摇头:“不是的,妈妈。下星期我的好朋友小力过生日,我想送他个礼物。我在玩具店看好了一架飞机,可是我钱不够。妈妈,您再给我些好吗?”

妈妈想了想说:“嗯……其实我们也不必要非得买礼物,你自己动手做一个不是更好吗?我记得前一阵子你用硬纸板拼插了一架小飞机,我觉得那样的礼物就很好。你还可以把祝福的话写到上面,又包含了你的情意,也更代表你的诚意,你觉得呢?”点点听了眼前一亮:“对哦!好吧,我再做一架新的送给他好了。谢谢妈妈!”

看到孩子的问题被圆满解决,我们自己也会非常开心。而这个问题能够解决的前提,就是我们不能急躁,不能去催促支支吾吾的孩子。否则,就拿点点这个故事来说,如果妈妈一开始看到他转来转去就急躁,看到他说不出来后面的话就催促“你倒是快说啊”,相信点点一定不会说出他的心事,妈妈也不可能帮他想到这样好的办法。

不仅如此,我们也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我们受不了孩子的这种欲言又止,大喊道:“你到想说什么?快说啊!”孩子看到我们这种不耐烦的样子,就会将话咽回去,转而说:“没什么的,我没事。”虽然他这样说,但他的内心一定会不甘心,但他觉得“即便我说了,妈妈也一定不会同意”。这样一来,我们和他之间就会产生一种隔阂。可事实上,我们也许并没打算拒绝他的要求,只是有些受不了他这样忸怩而已。由此看来,我们需要格外注意自己的说话态度。

▲ 别对孩子的忸怩生气

孩子之所以有话说不出,是因为他自己就知道,他将要说出来的也许妈妈不会同意,也许还会招来妈妈的责备。也就是说,他内心已经对将要说的事情有了一个评判。

单从这点来看,我们难道不觉得孩子是可爱的吗?他没有直接下要求,也没有自己武断地去决定,他是在用一种试探的方式来征求我们的意见。如果我们能这样想,我们也就不会对他的表现感到生气了。而且,我们也不要直接对他大喊大叫,否则这不仅不能让他说出想要说的话,同时也可能会封闭他的情感。

▲ 引导孩子说出想说的话

孩子有话不说,其实不仅他心里不舒服,听他说话的我们也同样觉得有些“憋得慌”。我们着急之下自然就会使劲催促他,可这样的催促却可能会使他更不愿意开口。所以,我们该学会引导他说出他想说的话。

遇到孩子欲言又止时,我们先要保持平静,要像上面故事中点点的妈妈那样,静下心来先安抚孩子的情绪,告诉他他可以说出那些话,然后慢慢引导他说出他的真实意图。

▲ 认真、平静地听孩子说话

当孩子肯将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时,我们也要能认真听他说话。千万不要忙着手里的活计而心不在焉,否则我们也就不会弄清楚他到底想要说什么了。一般孩子忸怩着不好说的话,内容恐怕也多会触及我们的某些“底线”。

那么在听孩子说话时,我们千万不要着急,要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就算是孩子说出了一些让我们感觉很不合理的话,我们也不能随便就打断他,要能耐得住性子听他说完,允许他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图,然后我们再根据事情的性质去下结论,以及表达我们的想法。

15. 你真是不像话!--孩子会感到委屈,感到妈妈的冷漠

孩子经常会做错事,我们自然是要担负起纠正他错误的责任。可我们在指出他的这些错误时,不知不觉中就会越说越急、越说越生气,然后我们就会发起脾气来。也许是无心,也许是有意,“你真是不像话”这样的话也就随口而出了。

可当我们说出这样的话之后,孩子往往都会觉得很委屈。如果我们再因为生气而不理睬他,他可能就会感到我们很冷漠。这种冷漠多多少少都会给他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自从瑶瑶上小学之后,妈妈就提醒瑶瑶,早上穿衣服要快一些,上学之前自己的东西也要整理得快一些,可瑶瑶也许是刚从幼儿园那种自由的状态转换过来,她一时间还无法立刻进入上学的紧张状态。所以,妈妈的催促使她变得忙乱不堪,所有事情都做得很不尽如人意。

一次,妈妈又因为瑶瑶动作缓慢而发起了脾气,看着瑶瑶慢悠悠地整理着书包,妈妈忽然说了一句:“你可真是不像话!说了你多少次了?你怎么还是这么慢?”说完,妈妈很生气地抢过瑶瑶的书包,迅速地帮她整理好,然后拽着她就出了门。

上学路上,妈妈一句话都没和瑶瑶说,瑶瑶觉得心里很委屈,她想让妈妈不要生气了,可她一看见妈妈阴沉着的脸,她就很害怕。结果,这一天上学,瑶瑶都很没有精神,听课也总是走神。

孩子究竟做了什么错事,竟会使我们说出“真是不像话”这样的话来?而且,孩子的所作所为哪里就“不像话”了?什么才叫“像话”呢?看看瑶瑶的表现,妈妈的一句不像话,导致她一整天都没精神听课,我们对孩子这样的“心灵打击”难道就是像话的做法吗?而且,妈妈在训斥完瑶瑶之后,什么也不说,一副阴沉失望的表情,孩子的心理也会因此而产生很大的压力。

由此可见,“不像话”这样的话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会让孩子变得非常不安,这话虽然简短,但却是冷冰冰的。妈妈这样的训斥,无益于亲子关系的良好发展,最好还是改掉。

▲ 训斥过后不要冷漠对待孩子

我们都知道,生气是一个过程,可能开始会很快,但结束时总是要慢慢地消散。有的人可能消散比较快,一会儿就恢复如常了;但有的人却会一直处于那种气愤的状态之中,对其他人也会保持一种冷漠的状态。但作为妈妈,虽然我们对孩子生气,虽然他的某些作为很让我们不能接受,但是我们也不要以冷漠的态度对待他。

其实孩子犯错、记不住我们说的话、动作慢……这些并不是什么大问题,我们生气可以理解,可发完了火,也训斥完了,那就让事情过去吧,不要总记着。过后对孩子,该表扬时表扬,该关爱时关爱,我们要将生气与爱孩子分开。这会让孩子感受到,即便我们发怒了,但我们依然是爱他的。

▲ 换个表情来提醒孩子

说话不只是依靠语言来传递信息,有时候表情和动作也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比例。如果我们用严肃与冷漠的表情来教训孩子,他一定会感到很害怕,假如我们再用这样的表情去催促他加快动作,那么他要么会因为害怕而更加做不好,要么会产生逆反心理,更加和我们作对。

我们若是换一个表情的话,可能结果就会好许多。比如,我们用一种比较缓和的表情来教训孩子,说“这可不行啊!你该好好反省一下自己的行为”,我们这样一说,孩子就能放松下来,他也许就能认真思考他的行为究竟哪里出了毛病。或者,我们笑着去提醒他:“啊呀呀,我们的‘小磨蹭’能再快些吗?”孩子此时也就知道他的确是该加快速度了。

这种表情的变换势必会缓解孩子因为做错事或动作慢而带来的紧张感,也许他的做事潜能就能被激发出来。

▲ 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

有的妈妈说:“我那不是着急嘛!看看别人的孩子,看看人家都能动作迅速地保质保量地做完事情,再看看我家这孩子,慢吞吞的,让人怎么能高兴得起来?”一想到这些事,我们可能很自然地就会变得冷漠、严肃,甚至看见孩子就会生气,进而就去严厉地训斥他:“你怎么就那么慢!”

其实我们完全没必要这样严格要求孩子的,他不就是慢了点吗?这哪里就是罪无可赦了?他还是有很多其他的优点呀!我们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知道孩子有缺点,也要看得到他的优点,这样一平衡,我们就不会觉得孩子的缺点是那样让人难以忍受了。当我们安静下来时,才能想到更好的方法来帮助孩子改正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