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孩子拖拖拉拉,妈妈怎么办
3282400000010

第10章 妈妈,请别不耐烦!--认同并尊重孩子做事的节奏(4)

24. 你可是个男孩呀!--别暗示男孩懦弱,否则他会没自信,更“拖拉”

我们都希望男孩能成为一个勇敢、坚强、豪爽、麻利的男子汉,所以从男孩很小时候起,我们就会用这样的标准来要求他。尤其是当男孩遇到一些什么困难、经历了什么挫折,我们都会张口就说:“你可是个男孩子!”

这话听来似乎是有些道理,因为我们都知道男孩应该有怎样的个性。可是,我们说出这样的话是想要提醒男孩什么呢?提醒他要勇敢吗?但很多男孩在我们这样的话语之中,感受到的只是他自己的懦弱,他的自信心一点一点地被这句“你是男孩”磨灭掉了,他较之前可能会更加拖拉,动作更加快不起来。

早上,江元起晚了,妈妈一直在旁不停地催促他,要他动作快一些。江元在妈妈的催促声中好一阵手忙脚乱,不是没挤牙膏就刷牙,就是吃饭着急烫了嘴。

妈妈看到这样的情景,皱着眉不住地摇头。最后眼看要出门了,江元的书包还没收拾好,鞋子也还没穿,妈妈又是好一阵数落:“我说你快一点行不行?你可是个男孩子,怎么干起事来还不如邻居家的小美?你看人家那小姑娘多快!看看你,一个大男孩动作都这么慢!哎,我说你倒是快点啊!”

江元听了妈妈的话,心里老大不痛快,手下的动作也不自觉地就慢了下来。

其实男孩都有争强好胜的心,可关键就看我们该如何引导他,使他的所作所为能真正体现出这种精神来。像江元妈妈这样,用“你是男孩”来刺激他,这就是在暗示他现在是不行的。更何况,她还用邻居的女孩来作比较,这更是在“提醒”江元,像他这样的就算不上是男子汉。相信任何一个男孩都不愿意听到我们说出这样的结论吧?而也正是因为对妈妈这句话的反感,才使得江元变得更慢了。

我们需要改变我们的这种思想,不要总用男孩的这一“身份”来提醒他,这对他其实也是一种打击。换位思考一下,假如我们现在身处要职,别人总说“你可是领导”这样的话来要求我们,我们不是要被这样一个称号约束住了吗?难道我们的内心不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吗?我们是成人,可能能将这样的话当成是动力,但男孩还是孩子,他的心理思想都不成熟,这样的话对他来说只能是压力。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对待男孩呢?

▲ 别总用“催促”来刺激男孩

乍一看上去,“别总用‘催促’来刺激男孩”这句话有些别扭,不过我们仔细想一想,应该就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比如男孩怕黑,晚上不敢自己上厕所,我们却“催促”他说:“你可是个男孩子!快去呀!别磨磨蹭蹭的了。”这样的催促其实并没有什么好效果,得不到妈妈鼓励的男孩,再做事时可能会更加没有自信,他会更加怕黑。而且,妈妈的这种“男孩就该什么都不怕”的定位,还会给他带来一种心理负担,他会认为,自己是个男孩还这么胆小很丢人,他可能还会因此而封闭自己,从此不再和外界交流。

我们不要总用这样的催促来刺激男孩,应该多给他一些鼓励,换一种说法。还用怕黑这件事来说,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我们是小男子汉,才不怕黑呢,对不对?我们只要勇敢一些,就能战胜它!”这样的鼓励就会唤起男孩内心的一种“英雄心理”,如果我们再能将英雄故事结合进来,给男孩树立一个榜样,他可能就会变得积极起来。

▲ 多给男孩表现的机会

成南和妈妈一起去菜市场买菜,回家时,妈妈手里拎了两个袋子,一轻一重。妈妈对成南说:“帮妈妈一下吧,两个袋子有些沉。”说着,她将重的那个袋子递了过去。

成南拎着袋子,刚走了没几步就抱怨了起来:“妈妈,这袋子太重了,我快拎不动了。”妈妈却笑着说:“哦?你看妈妈可是女人,我都拎得动。我们家的男子汉难道甘心落后吗?我相信你,你一定能拎得动的!”成南一听,来了劲头:“妈妈,我可不能输给您!您瞧着吧!”说完,他使劲拎起了袋子,快速向家走去……

同样的场景如果换成是我们,我们多半会将轻一些的袋子给男孩,甚至有人都不愿意让男孩去帮我们拎袋子。大多数人的想法都是,男孩还小,他现在怎么能做这样的事呢?但一遇到男孩慢吞吞做不好自己的事情时,我们却又会说“你可是男孩子”,这不是前后矛盾吗?

我们该多给男孩一些表现的机会,要允许他帮我们做一些较重的活儿,使他的各项能力都得到锻炼,这样他也会掌握很多做事的技巧。

▲ 及时夸奖男孩的勇敢与努力

夸奖能帮助男孩克服懦弱,增强自信。所以当男孩有了进步、能快速做完一件事、能帮助我们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时,我们不要吝啬对他的表扬。比如我们可以说:“真厉害呀!你能自己独立完成一件事了,不愧是我们家的小男子汉!”这样的夸奖带给男孩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这样的夸奖也正好满足了男孩想要成为真正男子汉的心理,他在这样的心理的引导下会做得更好。

夸奖时我们要注意,应该就事论事,要能说出男孩为什么受到表扬,不要很笼统地就说“你真棒”,有实际意义的夸奖才能使男孩真正受到鼓励。

25. 不着急,不急!--提醒自己“不着急”,放慢自己的节奏

很多时候孩子的速度可能并不慢,但我们总觉得他很慢,于是我们不自觉地就会催促他 “快点快点”。可事实上,是我们自己太着急了,所以才会觉得孩子动作缓慢。

我们可以想一想在孩子刚刚蹒跚会走的时候,我们要么扶着他,要么在不远处等着他,看着他走不稳还要走的样子,我们大多都会说:“慢点、慢点,宝贝慢慢来。”我们的笑容以及这样温柔的声音会带给孩子温暖,他便也会笑着向我们扑过来。想起这样的一幕,我们是不是也会自然从心底笑出来呢?

在孩子小时候我们会嘱咐他慢一些,可当他逐渐长大后我们却又会那样急切地催促他。有的妈妈说:“孩子小时候什么都不懂,当然要慢慢地教他;可他长大了,他就得要懂事,要还是像小时候那样慢,他怎么能成功呢?他可不能养成磨蹭的坏习惯啊!”我们就是带着这样的思想,所以才会那样急切地催促孩子,不仅如此,我们内心恐怕还会因为孩子没有达到我们的要求而感到不耐烦。

如此看来,我们总催孩子,到头来却会让我们自己更加着急。而且,我们这样的催促势必会打乱孩子原来的做事节奏,使他更慌张,他做起事来也许反而会变慢。这样一种对双方都不利的做法,的确需要我们好好改一下了。

▲ 多对自己说“别着急”

俗语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句话就是在告诫人们,遇事要沉稳。可这句话在很多妈妈这里却似乎并不起提醒作用,她们总是一副很着急的样子,不论是要求孩子还是要求自己。我们该多提醒一下自己,让自己不要太着急。

无论是在做什么事情,家务、工作、照顾家人,尤其是对待孩子,如果我们自己不着急,那么也就不会急着去要求孩子。而一个人只有保持一种轻松的状态,他才能更好地去做事。提醒自己不要着急也是平复心情的一种手段,这样我们才能静下心来去想事情,才能更好地处理自己的工作,才能将我们的生活、全家的生活都安排得更为舒适。

▲ 偶尔迁就一下孩子的速度

我们有我们自己的做事节奏,孩子也有他自己的做事速度。可生活中,我们总是要求孩子必须要能跟得上我们的节奏,我们却从来都不去迁就他的。仔细想一想,这是不是有些不公平呢?

适当时候,我们也要迁就一下孩子的速度。比如和他一起出门时,走得慢一些,孩子自然就能跟上我们的脚步;在家做家务事时,和孩子一起做,他也就不会自己一个人做到最后……

不过我们要注意的一点是,迁就孩子绝对不是事事都顺从于他,我们也要有原则。我们不能迁就他的拖拉磨蹭,如果他做事太慢,我们还是要纠正他的这种拖拉的毛病的。

▲ 要懂得享受悠闲的生活

两位妈妈在一起聊天,其中一位妈妈说:“这日子过得太快了,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情,我觉得好累。我那儿子又让我那么不省心,做什么都拖拖拉拉的,看着就让人着急。”另一位妈妈却笑笑说:“你的生活太紧张了,你的紧张也传染给了你的儿子,你需要好好休息一下,享受享受生活。”第一位妈妈连连摆手:“我哪有那闲工夫?一看我那慢吞吞的儿子我就觉得我要忙的事太多了!”

很多妈妈可能都会和第一位妈妈有同感,她们的生活被安排得很紧张,好像事业家庭孩子家人已经构成了她生活的全部。可就如第二位妈妈所说的那样,我们应该要懂得享受悠闲的生活,不要自己就将自己逼到那种忙碌不堪的状态中去。我们紧张的情绪的确是会传染给孩子的,这样他的做事与生活节奏势必会因为我们的影响而被打乱。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忙里偷闲”,好好安排一下自己的生活。除了忙碌还要有悠闲的时间,而且即便是在劳动时,我们也可以让劳动变得有意思起来。比如我们叠衣服时,能够慢慢来,那么孩子也可能会过来帮忙,我们就能和他一边聊天,一边一起做事,这将是一个多么其乐融融的场景。类似的场景还会有许多,我们要学会自己去寻找,学会自己调节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