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科学揭秘世界地理
3278200000020

第20章 大洋洲名胜古迹中的怪事(1)

一、西萨摩亚是椰子和可可盛产之国

在浩瀚富饶的太平洋上,散落着众多的岛屿,它们像漂浮在大海上的片片绿叶,景色迷人。在波利尼西亚群岛的中心,有个美丽的岛国--西萨摩亚,意为"航海者之岛",地处航道要冲,是波利尼西亚的"心脏"和"摇篮"。

萨摩亚原是大洋洲的-个古老王国。1830年以后,英、美、德相继占领了该岛。1900年,美国和德国协定以西经171度为界把萨摩亚划为东西两部分,东部属美国,西部属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西萨摩亚一直由新西兰托管,直到1962年元旦才宣布独立。

西萨摩亚面积2 947平方千米,有16万人(其中有华人4 000左右,首府阿皮亚是华人聚居之所)。西萨摩亚气候暖湿,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香蕉、芋头和面包果是当地岛民的主食。

西萨摩亚享有"椰子和可可之国"的美称。椰子种植面积近2万公顷,椰子占出口产品第一位,每年出口2万多吨。在这里,到处是这种"生命之树"。可可的生产,也在西萨摩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每年出产1 500~2 000吨,几乎全部出口,占出口产品的第二位,在世界市场上久负盛名。

二、太平洋上的磷矿三岛

辽阔的热带海域,为种属繁多的鸟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星星海岛是鸟类长时间觅食后良好的栖息场所。在冗长的历史时期内,不少岛屿上都留下了一层深厚的鸟粪。鸟粪经过长时期的积压,在成矿作用下,变成了坚硬的磷酸盐矿,在众多的太平洋岛屿中,以瑙鲁岛、大洋岛和马卡蒂亚岛磷矿藏量最大,号称太平洋的"磷矿三岛"。

瑙鲁岛是最早被发现的。据说,1900年有位海员将那里的一块"石头"带到了澳大利亚,无意中被化验,发现是品位很高的磷酸盐矿石。此后英国人和澳大利亚人很快就到瑙鲁岛和大洋岛,进行了磷矿的探查和开采。1908年,英、法又合伙来到了马卡蒂亚岛。

瑙鲁岛在三岛中矿藏量居首,有1亿吨左右。产量也最多,1968年年产量曾达200万吨。每年向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日本大量出口。

大洋岛位于瑙鲁岛东约300千米处。这里磷矿年产量1970年达53.9万吨,全部向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出口。"每年数十万吨的磷矿,对于一个人口仅2 000多的大洋岛来说,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马卡蒂亚岛,远在瑙鲁岛和大洋岛3 000千米之外的土阿莫土群岛西部。这里的磷矿藏量和产量虽不如上述两岛,但年开采量一般也在30万吨上下。主要送往日本,少量送往新西兰。

由于大规模的开采,三岛的磷矿现在仅存的都很少了。瑙鲁岛只能再开采10来年,大洋岛仅能再开采几年,马卡蒂亚岛于1966年9月就关闭了矿场。

三、面包果树对环境的影响

面包果是南太平洋岛屿上居民的一种最常见的食品。从斐济到汤加,从所罗门群岛到土阿其士群岛,海边山坡,房前宅后,到处可见到生长茂盛的面包果树,枝叶婆娑,郁郁葱葱。

面包果树是桑科中的一种常绿乔木,树高十几至二十米,叶状似掌,花如黄花菜,其果大小不一,大的如排球,小的似柑橘,开始呈浅绿色,熟透时呈黄色。面包果成熟之季,一树数百颗碧玉般的果实,密密匝匝,与深绿色的浓叶相映衬,一眼望去颇有"万颗金丸辍树稠"之诗情画意。

由于各地水土条件不同,山岗干旱处的面包果一年收摘两次,海滨湿润处的一年可摘三次。即一茬摘完,接着又开花结果,连续不断。有的面包果无子,有的有子,以无子者价值最高。

面包果虽称"果",但不能生吃,煮熟或烤热后才能吃。其味道酷似面包,故得此名。这种面包果内多淀粉,营养丰富,是太平洋岛上居民的一种食物。

四、皮特凯恩岛的故事

1790年,英国轮船"邦迪"号上的船员和船长闹翻,9名船员带领着当地波利尼西亚人6男12女乘船东逃,最后来到了一个荒凉的小岛上定居下来,这个小岛就是皮特凯恩岛。它坐落在南回归线附近的土阿莫土群岛的最南端。面积还不足5平方千米,孤悬在东南太平洋上。27个人来岛定居后,起初过着十分原始的自给自足生活。经过100多年的繁衍,最多时人口超过200人,近20年来,由于大量青年去新西兰学习和工作,人口逐渐减少。1976年仅82人,目前有100人左右,是大洋洲人口最少的地区。

由于人口很少,生产水平低下,岛上的主要生产和生活资料都是集体所有,集体分配。每天清晨,岛上钟声响起,居民都聚集在议会厅前,听候分配工作。

皮特凯思岛地处热带,终年气候温和,水量充沛,土地肥沃。全岛一半面积种植着甘蔗、咖啡、芒果、柑橘、香蕉、菠萝、面包果、椰子及各种瓜果蔬菜,终年一片翠绿,瓜果飘香。

由于地处巴拿马运河到新西兰航线的中途,皮特凯恩岛成了过往海轮补充淡水和新鲜水果、蔬菜的理想之所。每当海轮停靠之时,岛上钟声敲响,居民们纷纷聚集在岸边,欢迎"海外来客"。然后驾着木舟,带上大批的鲜果、鲜菜和土特产,换回面粉、土豆、洋葱、炼乳、肥皂、钟表、衣服等日用品。换回的东西摆在广场上由妇女们细心地平均分配,每家一份。这种以物换物的方式称为"海岸贸易"。皮特凯恩人信奉基督教,每到星期日,全岛不劳动,不抽烟,不喝酒、咖啡、茶等饮品,不吃猪肉和无鳞的水族,大部分时间在教堂度过。他们对外来海轮很友善,有时即使得不到需要的物品,也能在海轮驶近时以歌相送;如果海轮碰巧星期日到来,虽然岛民遵守教义,这天不做交易,但也会无偿地供给轮船一些淡水与鲜果。

岛上除了从事农耕、捕鱼和榨糖、酿酒、修船之外,还发行邮票。他们以本岛风光为图案制成的精美邮票深受世界集邮者的欢迎。每次海轮来岛,都要带来千封左右的购买邮票的信件,邮票为皮特凯恩岛赚得了一笔可观的外汇收入。

皮特凯恩岛居民正在积极争取独立。一旦独立实现,它将是世界上人口最少的国家。

五、企鹅岛上的企鹅故事

众所周知,南极是企鹅的故乡。你可知道,澳大利亚南海岸,包括塔斯马尼亚岛和新西兰等地,也是企鹅群栖之所。

企鹅家族繁杂,种属众多。澳大利亚南部的企鹅是仙企鹅,也叫小企鹅,在企鹅家族中是体形最小的一种。它身长仅40厘米,比起身长1米以上的南极大企鹅来,只能算是小弟弟。仙企鹅体形虽小,但风姿不减:长度退化了的短小双翼,不能支撑身躯在空中飞翔,但在水中却成了一副有力的桨,使仙企鹅能以每小时几十千米的速度在水中飞速前进。它们在陆地上走起路来,头重脚轻,摇摇晃晃,再配上那洁白的胸脯和蓝色的背部和头顶,成群结队,蹒跚而行,活像一群身穿燕尾服的西方绅士。因为它小巧玲珑,富有风趣,才获得了"仙企鹅"的雅称。

澳大利亚南部海上有个菲利普岛,是个有名的企鹅岛。凡是到澳大利亚的游人,无不来企鹅岛一睹仙企鹅登陆的奇景。岛上有块告示牌,上面写着:"企鹅下午八点零五分登陆"。每到下午,这里人山人海,人前是海滩,岸上安有照明灯。八点临近,人们不时观看手表,八点零五分一到,第一只企鹅便在汹涌澎湃的浪涛中出现了,分秒不差!第一只登陆的像是个"总领队",它一到岸边,便在沙滩上左顾右盼,然后回头引领一群企鹅陆续上岸,约50只。"总领队"单独站在前端,其他在后排队,3个一排,整整齐齐,犹如经过严格训练。队伍排好后,总领队"嘎嘎"一声令下,全队开步向前,直奔海滩沙丘。第一队登岸后,第二队接踵而至。如此一队又一队在同一地点登陆,一夜达2 000多只!

每年春季(9~11月),仙企鹅便在海滩上挖洞穴居。不久雌企鹅产卵,每次3枚。孵卵期间,雄企鹅出海觅食,喂养雌企鹅,小企鹅出世后,父母双双出海捕食,共同喂养小企鹅。据说,仙企鹅无论离"家"多远,从不迷失方向。沙丘上有成千上万个巢穴,但企鹅都能准确地走向自己的"家"。

在澳大利亚,这种企鹅不仅仅是菲利普岛有,巴斯海峡中的另一岛屿以及西海岸的弗里曼特尔也有,成了澳大利亚著名的游览胜地。

六、吸引众多游客的大堡礁

澳大利亚地图上,可见大陆东北沿海,有一条南北绵长、密密麻麻的大红色的花纹符号,这就是世界最长的珊瑚礁--大堡礁。

大堡礁北起南纬9°的伊里安岛海岸,南到南纬24°42′的澳大利亚散迪角,全长约2 400千米。它的北段有些部分宽不超过2千米,往南则扩大到150千米。总面积约8万平方千米。

这种堡礁,是热带海洋上一种微细的珊瑚虫遗骸积聚形成的。珊瑚虫喜欢群居,同时体内钙质很丰富。在缓慢下降的海岸岩石地带,无数附生的珊瑚虫层层生长,层层死亡,它们的遗骸就形成了珊瑚礁。大堡礁随着海水的涨潮落潮而时隐时现,有的堡礁在洋流的堆积作用下,形成了珊瑚岛。

大堡礁是海上航行的障碍,船舶经此,只能在熟悉航道的领航船引导下,小心翼翼地沿着弯曲而危险的水道缓缓航行。不过,大堡礁与大陆之间还有一带宽约20 350千米的水道,堡礁较少,海水较深(35~70米不等),为海上航行开了方便之门。

大堡礁虽然有碍航行,但千姿百态、五光十色的礁群和珊瑚,也为澳大利亚提供了新颖的观赏资源。目前,已开创了别具一格的"海底旅游",吸引了国内外无数游人。游人坐在有玻璃窗的潜水船中,可看见千姿百态的鱼类穿行在五光十色的珊瑚礁之中,使人耳目一新、大开眼界。

七、澳洲的独特动物

母鸡下蛋,小牛吃奶,下蛋的动物不吃奶,吃奶的动物不下蛋,这一现象在人们的印象中已经是习以为常、天经地义的了。然而你可知道,澳大利亚就有那么一类既下蛋、又吃奶的动物,它们的学名叫单孔类卵生哺乳动物。鸭嘴兽是它们的代表。

鸭嘴兽是种外貌似鸭的兽类动物,嘴有扁长的喙,脚上趾间有蹼,短密的绒毛披身。它有个独特之处:排泄和生殖器官共一孔。它卵生,又哺乳,但没有真正的****。幼仔从卵中破壳降世之后,长喙插入母亲乳腺区吸食乳汁。鸭嘴兽体温较低(26℃~34℃),脑子很简单,成天傻乎乎地惹人喜爱。它喜过半水栖生活,它的洞穴一端开口于水中,另一端在陆地上扩大成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