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科学揭秘世界地理
3278200000017

第17章 北美洲独特的风景线(3)

墨西哥是玉米的原产地之一,至今,玉米在墨西哥仍然广泛栽培。在墨西哥城西边320千米处,有个印第安人的村庄,村里农民卓尼西奥·普里多的一块玉米地就坐落在村南河谷中。好些日子以来,这块地总是热烘烘的,好像地底下生了个大火炉似的。

后来,稀奇事儿-件-件地多了起来。1943年2月5日,地下发出了闷雷般的隆隆声,整个村子都抖动了起来。普里多的那块玉米地,几次有白烟从一个洞里冒出来,他还以为是什么东西烧着了,他想铲土盖灭,但他白费劲了,烟还是一个劲地冒。到2月20日下午4点左右,普里多正在地头休息,突然大地又抖了起来,他随着隆隆声望去,见早先冒烟的地方裂开了一个大口子,并且越裂越长,大量的浓烟从裂口中冲天而起,一股难闻的臭鸡蛋似的硫黄味扑面而来,裂口边的植物也着了火。普里多惊恐万分,赶快向家中跑去,结果发现家旁的泉水也干涸了。这时,有5位好奇的人骑马赶到地里的玉米地,想看个究竟。发现冒烟的洞口越来越大,直径不下2米,在洞里有很多沙子、石块在翻滚。第二天一早,在原先冒烟的洞口堆起了一座约10米高的小丘,周围地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块和灰砂。-个多星期以后,小丘竟变成了一座100多米高的圆锥形火山。火山堆上有一圆坑,那就是火山口。浓烟、石块、灰砂源源不断地从火山口喷出来。这座火山就这样在众目睽睽之下,从地里长了出来,后来,人们用当地村庄的名字,把它叫帕里库廷火山。

帕里库廷火山诞生后的第二天,从火山口中涌出了一股股殷红滚热的熔岩流,估计约有10亿吨之多。熔岩流毁灭26平方千米土地上的一切,帕里库廷村只剩下一座教堂的钟楼嵌在凝固了的熔岩中,以后,火山逐年"长大", 1年后"身高"336米,4年后长到360米,7年后已是397米高的庞然大物了。火山整整活动了10年,直到1952年8月4日才完全停息。

十八、仙人掌之国--墨西哥

在墨西哥,不论是平川和高原,还是低丘或峻岭,到处可见仙人掌的倩影。特别在那些怪石嶙峋的悬崖峭壁和那些寸草不生的荒山秃岭,满目皆是方形仙人掌,傲然挺立,显露峥嵘,好像是把倚天之剑,直指苍穹,尤为壮观。在墨西哥西北部,干旱少雨,林木不生,杂草稀疏,然而仙人掌却到处亭亭玉立。在那些尚未开垦的荒野,翠绿的仙人掌满目皆是,一派生机:高耸的、低矮的、圆圆的、扁平的、碧绿的、绛紫的,还有带刺的、无刺的、开花的、无花的、结果实的、无果实的,千姿百态,美不胜收。一片片荒野,犹如一片片仙人掌的天下。这里的"巨型仙人掌",更令目睹者惊奇,高达17米,重12吨。远处的路人,无不急于观赏这种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仙人掌树和成片的仙人掌林。称墨西哥为"仙人掌之国",确实名副其实!

仙人掌依靠它长长的根深扎于土层,吮吸着地层深处的细微水分,来保持其肥厚多汁的躯干,维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在那干旱的沙地,有时连月滴雨不下,室外骄阳似火,大地龟裂,不少仙人掌奄奄一息。可是只要一场毛毛细雨,它们又会碧绿碧绿,充满生机;甚至被野火烧糊了,待到冬去春来,又会长出遍体嫩芽新枝。仙人掌的这种极强的生命力和非凡的适应性,使它具备了征服沙漠的特殊本领。1973年至1975年,墨西哥州就在干旱和半干旱不毛之地种植了2万多公顷仙人掌。从播种后的第六年起,就可采摘叶片和果子,每公顷经济收入可达570多万元,可连续收获200年之久。仙人掌的嫩片是墨西哥人喜爱的佳肴。在菜市场,到处可见手掌大小的仙人掌新鲜嫩叶。带刺的品种两面的芒刺已被刮掉。用它做成的凉菜,汁多味甜,清爽可口,颇似我国的生拌莴笋,仙人掌的果实是一种墨西哥特有的水果,当地称"杜纳"。在隆重的招待会上,热情的主人总会端上一盘盘鸡蛋大小的绿色"杜纳",请客人品尝。鲜果去皮后清脆香甜,是消暑解热的佳品。在宴席上,它还是-种与菠萝、西瓜齐名的常见甜食。仙人掌的叶片,发酵加工后,可以酿成饮料,名叫"诺乔特",墨西哥人尤喜饮用;仙人掌果实除了食用外,还可以制糖和酿酒;仙人掌树上常生有一种胭脂虫,可从中提炼名贵的红色染料;老仙人掌的纤维质,可用来织粗布和编工艺品;枯干了的仙人掌也有用处,它可以当燃料和盖农舍。此外,有些仙人掌的果实还是重要的工业原料。1980年,墨西哥一位物理学家,从巨型仙人掌中提取了一种生物碱,这种生物碱有抑制某种癌细胞的功能,勤劳智慧的墨西哥人还将仙人掌成排栽种在家院四周,不但能美化住宅,还能防盗防贼。

在仙人掌之国,仙人掌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食品、饮料和工业原料,又美化了环境,难怪它赢得了墨西哥人的厚爱,成了该国的象征!

十九、盛产白银之国--墨西哥

墨西哥是世界上第一个产白银的国家。自1525年西班牙人在这里建立第一个银矿至20世纪以前的400多年中,墨西哥白银产量一直占世界总产量的2/3以上。1966年以后产量曾被美国、加拿大等国超过,以后墨西哥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白银生产的措施,终于在1976年又坐上了世界第一把交椅。1980年产量达1 602吨,目前每年产量大约1 500吨,号称"白银之国"。每年所产白银70%供出口,为国家换取了大量外汇。

墨西哥已探明的白银储量为22 800多吨,主要分布在高原的中南部和西马德雷山地。马德雷山地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银矿层,1980年又在萨卡特卡斯州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露天银矿。

二十、百慕大"死三角"海区死亡之谜

1968年9月,在一个风平浪静,日光绚丽的日子里,一架"C132"客机,穿云透雾,飞入了"死三角"海区的明朗上空。突然,飞机往下直坠,机上27人全部丧生。1973年8月,载有32人的摩托艇,驶入"死三角"海区的平静海面时,瞬间,船沉大海,32人无一幸存。近30年来,飞机和船只在这里屡屡失事,上百架飞机和船只失踪,上千人葬身。不要说人的尸体,就是飞机和船只的残骸也难寻到。事实上,船只在这一海区失踪或沉没的可怕事实,并不是近几十年才有的,从16世纪以来就屡见不鲜,早就引起了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关注,纷纷来到"死三角"海区,进行考察研究,探求其中的奥秘。

"死三角"海区位于大西洋西侧百慕大群岛-佛罗里达海峡-波多黎各岛之间的三角区,边长各约2 000千米,海面十分辽阔。为什么飞机和船只经常在这里失事,连残骸也寻找不到呢?众说纷纭,归纳起来有三种说法:一说是这一海区空中和海上航运繁忙,难免发生意外。同时这一海区水流湍急,会将失事的飞机和船只带到不知所向的地方;另一说法是此海区有一个强大的磁场,干扰飞机和船只的正常航行;第三种说法是海底或外星智能生物作怪,说法各异,大相径庭。

为了探索这里的奥秘,美国海军曾做过一次试验,将一艘驱逐舰开往"死三角"海区,结果在强大的磁场干扰下遭到了同样不幸的命运。1977年2月一位探险家和他的4个伙伴,乘水上飞机飞往"死三角"海区,在那儿逗留了数天。他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一天晚上,他们正在吃晚饭,所用的叉子突然都弯曲了,同时水上飞机上的十几把钥匙也都变了形,连罗盘上的指针也偏离了40°,更为奇怪的是,他们之中有人潜入水中时,听到了许多嘈杂的声音(这种奇怪的声音已被他们录制了下来)。

然而,"死三角"海区并不是进不得的禁区。有一个波兰飞行员,30多年来一直活动于这一海区,几乎每天都来往于这一海区上空,但一直安然无恙,从未发生过任何意外。

造成"死三角"悲剧的原因至今尚未探明,这成为地理上的一个谜。

二十一、沥青湖的形成

位于小安的列斯群岛南部的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是西印度群岛中的一个很不显眼的小岛国,面积仅5 000多平方千米,人口只有120万。然而,岛上的一个36平方千米的沥青湖,名气却很大。

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沥青湖,没有碧波粼粼、岸柳成荫的风光,也没有鱼虾满仓、鹅鸭如云的景象,湖中是一片黝黑锃亮的"黑水"--沥青。这里的沥青是质地绝佳的天然沥青。

沥青湖中,看不见航船扬帆,但人来车往,一派繁忙。湖面上可以走人,也可以行车。人行其上,不会弄湿鞋袜,只觉有点微微下陷,如果站立不动,则会渐渐下沉,并越陷越深。令人惊奇的是,湖中的沥青,似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该湖自16世纪末被发现以来,一直被英国霸占,1978年才收归国有。自1870年以来,经过100多年的开采,挖出了1 000多万吨沥青,而"湖面"基本没有降低。每天挖走三四十吨以后,湖面上就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洼坑,但是第二天,洼坑又能完全消失,不留任何"疤痕"。

沥青湖中的沥青为什么能"再生"?原来,沥青湖的形成,是由于地壳运动使岩层破裂,地下石油沿裂隙涌出,堆积在湖洼中,石油的挥发性成分逸散后,逐渐黏稠硬化而形成沥青湖。至今,湖中还有一块湖面非常稀软,对应的湖底有个裂隙,沥青像泉水一样不断从里边涌出,不断地生成新沥青,弥补开采损耗。所以,当地人称这块稀软的湖面为"湖的母亲"。

沥青"再生"之谜被人类揭开了,但沥青湖还有很多令人费解的怪事。

怪事之一:人们在湖中找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如古代印第安人的武器和生活用品,史前的骨骼、牙齿,鸟类化石和兽类化石。在多得不可胜数的化石中,猛兽、猛禽的件数占80%;同时,猛兽、猛禽又以青壮年占绝大多数。

怪事之二:发生在1928年,湖中突然冒出了一根粗大的树干,伸出湖面4米多高,矗立了几天之后,它又自动慢慢倾斜、倒下,没入湖中。人们好奇地锯了一段,发现木质完好如初,好像是刚伐下的新树。但是经过科学鉴定,发现它至少有5000年的高龄。至于树干来自何处,去向何方,还不清楚。

令人费解甚至莫名其妙的怪事,吸引了世界不少科学工作者,他们正在为揭开沥青湖之谜努力探索着。

二十二、"火湖"中的秘密

在西印度群岛巴哈马联邦的巴哈马岛上,有一个奇妙的"火湖"。夜晚泛舟湖上,船桨会激起万点"火花",船周围也会飞起点点"火星"。你如果有兴趣用船桨拍打水面的话,则会火星飞溅,神奇盎然。有时,跃出水面的鱼儿,也会带起火花飞舞。

其实,这些"火花"和"火星"都不是火,而是湖中大量繁殖着的一种只有几微米大小的水生生物"甲藻"。甲藻所含的荧光:酵素,在水受扰动时,如划桨、拍水、鱼儿跳跃时,就会发生氧化作用而产生出五光十色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