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言高原彩虹之梦
32676000000023

第23章 咄咄逼人

对方笑了笑:张姐是个爽快人。那我就有话直说。我两在事业上都可称得上是女强人。区别在于你专攻学术,我则经商办实业。但对男人尤其是有事业心的男人的了解我应该在你之上。一个真正成功的女人,不仅要经营好自己的事业,更应该帮助自己的男人事业有成。看着丈夫在自己的筹划和帮助下,取得事业上的成功,然后分享丈夫成功的喜悦,这才是一个女人最大的幸福。

你虽然事业成功,学术上小有造诣,而且成为学校里女性少有人问津的学院负责人,但你从未关心过李建国的事业,对他的生活和精神世界也很少过问,偶尔在家里呆几天,你连聊天的兴趣都没有,只一心写你的学术论文,所以他下班后,宁可在办公室呆着,也不想回那个冰冷的家。你两的婚姻早已名存实亡。硬拖下去,只会给双方带来更大的伤害。所以,只要你明智的退出,一则可以安心地去追求自己的事业;二则可以得到一笔不菲的经济补偿,何乐而不为呢?

“你这个****,你以为你有几个臭钱就了不起了。你凭什么来安排我的生活。就算我和李建国已经形同路人,我也绝不会便宜了你。”

“张姐,我们都是有文化的人,请嘴上积点德。李建国已经铁了心,你们是不可能破镜重圆的。新的婚姻法出台后,离婚已经单纯成为两个人的事,单位是无能为力的。你想长期拖下去也不现实,只要李建国起诉,法院可以直接裁决。”

静萍被她唬一下,还真有点乱了方寸,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听说张姐为了晋升一级教授,准备到世界顶尖实验室进修,并准备在世界有名的自然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这都需要庞大的财力作支撑,据我所知,目前学校的财力还无法做到,况且还没有类似的先例。但有公司愿意助你完成这个心愿,因为你是全省的骄傲。当然更是我们这些校友的骄傲。”

“你不必在这假惺惺的绕圈子,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的事轮不到你操心。以后,我不会再跟你见面,看见你们这些生意人,我就感到恶心。”说罢,甩门而去。

但余芳却从中看出看出端倪。看样子,余芳的一番话还是戳中了她的软肋,她确实割舍不下她的一级教授梦。只要假以时日,有合适的人来做工作,相信她早晚会怦然心动,出国进修。到那时,一切都将水到渠成。

约莫2个月后,静萍的一个校友找到静萍,说她受南方某大学的委托,希望她能到该大学任教,对方会付她一笔可观的安家费,并承诺安排她去国外顶尖实验室进修,在她学成回国后,会安排相应的科研经费,帮助她把有关实验室建起来。这个条件不可谓不优惠,在此基础上,成为学科带头人,晋升为一级教授,甚至成为院士,都不再是遥远的梦想。静萍确实有些动心。就在她左摇右摆之际,李建国再此提出离婚,静萍此时已无心恋战,决心放弃这段婚姻,去南方发展。两人终于办妥离婚手续,各自开始了新的人生轨迹。

余芳终于修成正果,她和李建国公开同居在一起,双方开始谈婚论嫁。双方的父母和家人虽然还未接受这个现实。但两人相信,两人生活中新的篇章已经掀开。

三十二

李建国的婚变在同学中引起不小的风波。一些同学和校友在有意无意地疏远李建国和余芳。有的人见了面说些阴阳怪气的话,有些小道消息也在熟人中传播,大意是李建国是靠拜倒在余芳的石榴裙下,才当上集团公司一把手的,张静萍出走南方,也是李建国和余芳两人联手做的局。弄的李建国不胜郁闷,有几天甚至不敢出门见人。李建国的心情糟透了,有几个下属被他训哭了,还不知错在那里。就在这时,黄援朝给他打电话,约他到杨立斌的店子去喝酒,李建国如同捡到根救命稻草,立马答应。黄援朝似乎也有一脑子苦水要诉,俩人一拍即合。

待到了杨立斌的店子门口,只见他所在的企业大门被一群工人封堵,厂子里冷冷清清,烟囱不冒烟,机器也没有轰鸣,看样子是停产了。

他刚进酒馆的门,杨立斌匆匆赶了过来,把他拉到了一个小包间里坐下,“唉,厂子里出了点事,工人们把工厂大门堵了,企业已经停产了”。“怎么回事,企业停产,这可不是小事”。“谁说不是呢,政府已经派了工作组,正在处理这个事”。俩人正说着,黄援朝进来了,三人接着这个话题继续聊。李建国对企业熟悉,尤其对企业改制很关心,所以他迫不及待继续发问:“是不是工人们对改制政策有意见”。“谁说不是呢,你想想,我们厂少说也有七八十年的历史了,有很多人是一家几代在工厂里,企业是他们唯一的依靠。改制是个系统工程,牵一发动全身,老的,小的都要考虑到,没有钱,就别来捅这个马蜂窝”。“这次工人们具体对那条政策不满”。“中老年工人对提前退休政策不满,要求男满30年工龄或年满55岁的,女满25年工龄或年满45岁的才允许内退。50岁的男职工,40岁的女职工买断后,到那里找工作,谁会要他们。年轻的对安置费不满,要求固定工和合同工都按一个标准安置”。“这恐怕有点儿难度,国家的政策我还是清楚一点儿”。“谁说不是呢,可现在不是特殊时期嘛,现在改制也提倡一厂一策,工人们也清楚,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他们认为买断后,必须由政府安排就业,这是底线,如果政府不同意,就反对企业改制。”

李建国是从企业一个小文员一步一步干起来的,他理解这些工人,对生活的要求不是很高,你可以指责他们当中很多人缺少远大抱负,但你不能不佩服他们的敬业精神,那怕环境再艰苦,条件再简陋,但完成本职工作,绝不含糊,尤其是******时代教育出来的那些老工人,对工作从来就不讲价钱,很多人辛苦一辈子,还住在简陋的工房里,企业一改制,他们将失去最后的庇护,很多人已经过了半辈子,此时却要重新面临命运的抉择,任谁都不好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