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青春咿唔录
32671100000055

第55章 王阳明学略观

王学略观

在中国古代的大圣中,我对王阳明的了解最少,几乎是没有了解,只是听说他与孔、孟、朱、王并称“中国四圣”,创立了心学。其实王阳明的名声很大,但是他的学说流传却远远没有前面几圣高。最令我感兴趣的是“守仁格竹”的故事,话说,王阳明信奉朱熹的“格物致知”,从而跑到山上“格”了三天的竹子,不仅什么也没有悟道,反而自己大病一场,从此产生了对理学的怀疑。格物致知,说的是探究事物原理,从中感悟获得智慧。

而“龙门悟道”无疑是王公境界的转折点,一下子让先生从一个悟道者成为圣人者。“圣人之道,吾性已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矣。”阳明先生悟道: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再加上前一条,人人皆可入圣。从基础到方向,到修身养性之法,到与人交友、言语之道,含括了人生生活中的几大要素,可谓一个圆满的哲学。

圣人之道,吾性已足。这是入圣的基础,也许经过几年,也许经过一辈子,因人而异;这个是我们先天的条件和后天不断地努力、思考、感悟、总结也能获得的心性成长,不是简简单单地听几句哲学,讲几个大道理就能实现的,它真正考验一个人的经历、体验和思考,大多需要我们现在生活的混沌中摸爬滚打,摔得遍体鳞伤,看惯了世事百态,尝尽人生冷暖,才能总结出一种境界。或许真一辈子也体验不到:圣人之道,吾性已足。

立志。立志为向。几乎百家都提到立志。无志者何以越千里,无千里何以修其身。困厄时更需有志,所谓“人穷志短”,我们则需谨慎“穷需远志,富则远虑。”譬如,每次期末考完之后,我身边的很多人有一种顿时的茫然感,这便是“志达还需有志。”

勤学。纵观古今中外的哲学,无一不强调“勤学大于天赋”,因为天赋是一时的,而勤学乃是一生,用一时抵抗一生,不知。勤学到极致,天赋之差别就可以忽略;这就是很多旷世之才都是苦修者,而恰恰很多年少天才后来江郎才尽。这个时代,更需要我们日日学,天天学,时时学。

改过。王阳明两次不中状元,面对其他妒忌之人的嘲讽,他说“不以不中第为耻,而以不中第为耻为耻。”他又强调,“圣贤也有过,改过是区别凡圣之道。”《左传》曰: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责善。这本是交友之道,但是阳明先生已经把他扩大到为人处世的哲学的层次上去了。看来如何与人为善、如何巧妙的沟通早在古代就是一门哲学。这证明了沟通力的重要性,尤其在当世。

知道这些,只是初入王学皮毛,还需继续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