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说,“我们把认知革命叫做触变……生命力从哪里来,从人的认知触变中来,换了一个思维观念,就像换了一个人。”大多数之所以不愿意触变是因为触变将会打破过去的所有成就,甚至全盘否定,这是一个归零的过程,也是一个重生的过程。很多企业在一时繁荣之后就停滞了下来,其中一部分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格局不够,创业的格局不够,领导者没有思维触变,管理模式、领导模式仍然停留在传统意义上。触变二字,触之而变;这个触不仅是实物的碰触,更重要是思维火花的迸发。当今互联网时代,可谓百家争鸣,世界级的企业家提出了很多触变类思想,有的几乎可以完全改变我们的世界观;我们需要这种学习。
之前流行这样一句话:“站在风口上,猪也能被吹起来。”此前也流行过微商、自媒体,很多人前仆后继,但每次遇到这样的大好机遇,只是有那么区区几家最终能够独领风骚,大多数或者为了投机或者为了从众的所谓的实践者都成为其他有思想、有准备的创业家的垫脚石。趋势是什么?很多初创者都喜欢执着于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本身没有错误,但过分地追逐就失去了自我的主见,这样让你看似在追逐时代的浪潮,实际上只是浪潮的幻影。我们可以看看微商盛行的那一段时间,我们几乎被代购包围,很多人疯也似的奔逐;但与此同时,也有很多有思想的年轻人专注做自己的产品,互联网时代往往会涌现很多类似风口一样的泡沫,你也无法预知那次是真正的浪潮,如果你一次接一次地去追求,那什么也得不到--因为很多新兴的浪潮从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互联网时代似乎让大家变得更加地急功急利,想要事事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各个领域!各个领域!其实这个现象很常见,就以流行乐坛为例。前一段时间《南山南》火了之后,立即涌现了一大批“民谣派”歌手,大量的组合急切地转型,想要从跟风中取得成功;这无可厚非,但如果这个乐队的初衷是摇滚,是乡村,是古典,是中国风,那就不应该;因为这已经失去了自己的灵魂内核。与浪潮相比,我们永远是落后与浪潮的。
在传统模式的企业中,领导者大多都有这样一个思想,那就是我们熬一阵苦日子,再苦我也能坚持,一旦我取得成果,我就可以一劳永逸了。在过去,可以适用是因为技术发展的速度太慢低于模式,而现在我们则必须“天天创新,日日创业”。从零到一之后不是终点,而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