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华鉴人术(大全集)
3265700000059

第59章 人才的鉴别——识人用材,知人善任(6)

《史记》中说:“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诺。”季布就是一个救人之急、信守诺言的人。

季布曾在项羽手下,屡次使汉王刘邦受窘。项羽灭亡以后,汉高祖悬赏千金缉拿季布,并下令有胆敢窝藏季布的论罪要灭三族。季布躲藏在濮阳一个姓周的人家。周家说:“汉王朝悬赏捉拿你非常紧急,追踪搜查就要到我家来了,将军您能够听从我的话,我才敢给你献个计策;如果不能,我情愿先自杀。”季布答应了他。周家便把季布的头发剃掉,用铁箍束住他的脖子,穿上粗布衣服,把他放在运货的大车里,将他和周家的几十个奴仆一同出卖给鲁地的朱家。朱家心里知道是季布,便买了下来安置在田地里耕作,并且告诫他的儿子说:“田间耕作的事,都要听从这个佣人的吩咐,一定要和他吃同样的饭。”后经过朱家在宫中的一番周折,终于使汉高祖放过了季布。

对别人讲信用,反之也能够得到别人的信任。因为季布能够做到言而有信,所以其他人才能够在紧急的时刻报答他。

六、委之以财而观其仁

指在考察识别人才时,通过将自己的钱财委托给对方,观察他的廉洁情况如何。看其对钱财的态度,便可知其为人。中国古代的奸臣、贪官无一不爱好敛财、爱财如命,见钱眼开的人绝不会是廉洁奉公的。相反,只要是真正的廉洁奉公的人,绝不会损公肥私去争不义之财。

七、告之以危而观其节

在识人时,告诉他所要面对的危难情况让他处置,从他处理危难的情况来观察其节操。节操,即指气节情操,就是一个人在关键时刻和重大原则问题上表现出来的立场和道德方面的坚定性。

中国历来不缺少在危急时刻大义凛然、不惜舍生取义之人,这样的人都有高尚的节操,他们就是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有志之士。

荆轲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刺客,为人慷慨仗义。秦国将要吞并六国,逼近易水,燕太子丹情急之下,预备孤注一掷,派人去刺杀秦王。荆轲接受了这个任务,明知此去必定有去无回,他还是毅然上路。易水边上,荆轲唱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说明其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虽然最终功败垂成,但荆轲之气节,足以令千百年来的人们为之动容。

一个人在危难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果敢坚毅地维护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这其中必然充分体现了他的气节和能力。那么,这样的人才就是值得信任和重用的。

八、醉之以酒而观其态

“醉之以酒而观其态”,就是把要考察的人用酒灌醉来了解其变化的形态,从而观其修善的程度。有人说,“酒能乱性”,或许酒只是让人显露本性。酒的作用就是让人抛开束缚,展示最真实的自己。所以,有不少人认为,醉之以酒而观其德,此法甚好。人虽有德,醉后则不能自持,此亦白璧之瑕也。

九、杂之以处而观其色

“杂之以处而观其色”,就是其放在男女杂处的环境里,看他是否好色。色这里专指漂亮的女子。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陷入“温柔乡”而不能自拔,就会于国于公于家于身都不利。历史上的唐明皇、陈后主皆因美女误国。究其原因,是他们过分沉溺于女色的靡靡之音中,而不理国事造成的。

现代管理中的识人用材

在人类历史上,自从有了组织,就有了管理活动。管理的历史可视为与人类历史一样悠久。同时,管理更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在一定意义上说,一些企业不景气,就是输在管理上。

一把沉重的大锁挂在门上,有人拿一根铁棒去敲打它,不管用怎样的力气,都打不开。这时,另外一个人来了,他拿出一片小小的钥匙,往锁眼里一放。“咔嚓”一声,锁就开了。

等别人都走了,迷惑不解的铁棒问小钥匙:“为什么我用那么大的力气都打不开的锁,你轻轻一下就可以打开呢?”

小钥匙的回答是:“因为我懂它的心。”

管理永远是与人打交道,“懂得它的心,并直接攻击它的心”,你就掌握了成功开启管理大门的钥匙。不管是管人还是理事,从心灵入手,就能取得“四两拨千钧”的管理效果。

但凡成功的管理者都非常重视对员工的心的管理。无论是松下幸之助、盛田昭夫,还是山姆·沃尔顿、杰克·韦尔奇,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杰出的企业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是员工心灵的工程师。松下幸之助曾不遗余力地推行“欲造松下产品,先造松下人”的企业宗旨,从而造就了松下公司的崛起和兴盛。盛田昭夫曾经总结道:“如果说日本式经营真有什么秘诀的话,那么,‘人’是一切秘诀最根本的出发点。”而这正是索尼公司成功的秘诀。在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所总结的成功十大法则中,有五条直接与心的管理相关,包括“和同仁分享利润,视同仁为伙伴”;“激励你的同仁光是靠物质刺激是不够的,必须每天不断想出新点子,来激励并挑战他们”;“凡是和同仁沟通,他们知道越多就越能理解,也就越关心”。而杰克·韦尔奇则感慨:“一生最大的成就莫过于培育人才”,在担任通用电气首席执行官的20年时间里,他为公司内部各种培训亲自讲课超过300次。

现代管理之父德鲁克说:“所谓企业,就是集中大家的力量,让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事情的地方。”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需要凝聚人心,将心灵的潜能发挥到极限。从“心”出发,把“心”作为切入点,通过抓住人的“心”,赢取人的“心”,才能达到有效管理,实现高效管理。

一、治人先治心

人的行为受心灵的控制,对心灵放任自流,团队就会人心涣散。纵观人类社会历史长河,任何朝代的建立、任何帝王的统治莫不以民心为基础。任何一个统治者,如果不重视民心,迟早要走上覆灭的道路。管理也同样如此。如果我们不去理会员工的内心,而仅仅着眼于外在的行为,将会陷入一个个困境之中。

巴顿将军在一篇名为《胜利秘诀》的简短报告中写过这样一段激荡人心的文字:“是攻击者眼中冷酷的闪光,而不是搜寻的刺刀尖,击溃了敌人的防线;是驾驶员逼近敌人的拼命决心,而不是机械完好的坦克,突破了敌人的战壕;是飞行员醉心战斗,而不是完好的机关炮,把敌人投向了燃烧的废墟。”

巴顿将军提出“治军要先治心”。其实,管理员工与培养一支优秀的部队并没有本质的区别。管理他人首先就要在“治心”方面做出超凡的举动。

作为一代大思想家,王阳明先生在历史上不仅仅是一个构建辉煌理论的学者,更是一个身经百战、几乎战无不胜的常胜将军。在一次剿灭盗匪的过程中,他说过这样一句话:“山中之贼易剿,心中之贼难除!”也就是说,剿灭一些山中的盗贼,还是一件相对容易的事,但要让人民在内心中不产生去当盗贼的念头,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如果只是简单剿灭一些盗贼,而不管人们的死活和内心的想法,那么,就会有更多的人因为生活所迫或者其他的原因,源源不断地去当盗贼。于是,就会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年年剿匪,盗匪却越来越多。所以,王阳明就从解决当地人民的疾苦入手,让大家能够安居乐业、内心喜悦。这样果然切断了匪患产生的根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管理的根本之道,是建立在人的内在心灵管理之上。从古至今,管理的思想,可能变化了无数次,但思想的核心,却是一直保存至今。那就是:管人先管心。就像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中国的《孙子兵法》,竟放在不少美军将领的案头;而《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早已是日本等国企业家们的热门读物。

可见,不论是战争还是企业管理,不管面对哪一种情况,只要抓住了人的内心,就抓住了核心的关键所在。

二、视员工为“活生生”的人

《绿野仙踪》中有一个关于锡人的故事。锡人原本是一个活生生的伐木工人,他全心地爱着一个女子。女子希望能够有一栋结婚的新房,因此,这位伐木工人努力工作,即使在女巫害他失去手脚甚至脑袋的情况下,他仍借助于锡匠为他用锡做的手脚和脑袋来工作。而且,他的工作效率不但没有降低,反而还得到了提高——他为了心爱的女子在努力地工作着。后来女巫伤了他的心,使这样一个“锡人”成为没有心的人(他变成了它)。这时,它虽然仍在努力伐木,但由于没有了心,没有了爱,它不会去想与原本心爱的女子结婚,甚至不会关心那位女子的处境和想法!直到有一天,它被雨水淋湿生锈,并在树林里站了一年后,才领悟到自己最大的损失是丢失了起初的爱心。

管理工作归根到底就是对人心的管理。管理者首先要视员工为“活生生”的人,并用心去领导,如此,才能激发起员工的内在声音,点燃其内心之火,使员工的天赋才能(心智)、社会需求(身体)、热情(情感)与良知(心灵)能够结合起来(这才是伐木工人起初的内在激励)。只有深入理解员工的内心,并在管理中善加应用,才能激发起员工的内在动机,否则,员工就会成为没有心的“锡人”。这对员工和企业来说都是巨大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