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句中的“变”指的是应变、变通能力。在诸葛亮看来,在诸多智能因素中,应变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不仅在日常辩论中,而且尤其在临战的时候,经常可能会有一些突发的状况。所以为将者应有很好的应变能力与灵活性,敌变我变,以奇制胜。
中国历史上的机敏善辩之人很多,战乱时代,总是会催生许多辩士。一个人的语言和思维有密切的关系,能言善辩的人,相对而言思维的反应也比较迅捷。
在《三国演义》中,对秦宓对答吴国使者张温的追问进行了精彩的描述:
温曰:“且说公何所学?”宓对曰:“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三教九流,诸子百家,无所不能。古今兴废,圣贤经传,无所不览。”温笑曰:“公既出大言,请即以天为问:天有头乎?”宓曰:“有头。”温曰:“头在何方?”宓对曰:“在西方。诗曰:‘乃眷西顾’。以此推知,头在西方也。”温又问:“天有足乎?”宓曰:“有足。诗云:‘天步艰难’。无足何以步?”温又问:“天有姓乎?”宓曰:“岂得无姓?”温曰:“何姓?”宓答:“姓刘。”温曰:“何以知之?”宓曰:“天子姓刘,以故知之。”
面对张温的步步追问,秦宓是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对答如流,其才智让人赞叹。
三、“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这是要考察对方的见识。向对方提出方方面面的问题,让他思考相应的计策,看他的谋略是否深远,看他的见识是否独特,以及看他的计策是否可行。
诸葛亮在未出山之前,一直躬耕于隆中。刘备得徐庶、司马徽的推荐,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成就帝业。诸葛亮虽然久居南阳,但胸中已有谋划。“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正是未出茅庐,而已知天下三分。后人有诗赞曰:“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诸葛亮在谈笑挥洒间,频频出奇谋,终于助刘备在乱世纷争中占了一席之地。司马徽将其比作姜子牙、张良,若适逢其时,诸葛亮所成就之功业或许可媲美二人。
四、“告之以难而观其勇”
做事情离不开一股闯劲、一股勇气。没有敢趟地雷险阵、敢跳万丈深渊的非凡勇气,一切都无从谈起。诸葛亮在重用一个人之前,常常人为地创造一个逆境,观察对方是否具备足够的勇气。
一个没有坚持真理的勇气的人,一个面对困难畏惧退缩的人,不可能惩恶扬善,也不可能为了百姓的利益勇往直前。
五、“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向对方劝酒,待他醉后再观察他属于何种类型的人。酒后吐真言,要了解一个人,最好是等待他喝醉的时候。平时我们会伪饰自己,而在酒醉之后会将内心中真实的一面会暴露无遗。张飞酒后鞭挞士卒,就是酒的作用,蒋干中计也是酒的作用。现在也经常会有因为喝酒误事甚至坏事的例子。
六、“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投其所好,以小恩小惠引诱对方,考察他是否清正廉明。自古以来,中国老百姓希望自己遇到的是清官、廉官,而非贪官。是富贵不能淫还是见利忘义,往往是判别一个人尤其是一个领导干部品行高低的重要标准。事实证明,经受不住金钱诱惑的人,不可能利国利民,反而会危害国家利益、损害政府威信、伤害百姓感情。
七、“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与对方商定某事,看他能否说到做到,是否讲究信用。“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说话不算数,就不值得别人信赖。不仅一个人要讲究信用,国与国、国与民之间也要讲求一个“信”字。
商鞅在秦国开始变法。
商鞅先是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就赏十两黄金。”
不一会儿,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有的说:“这大概是左庶长成心开玩笑吧。”
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没有想到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
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终于人群中有一个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他说着,真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
商鞅立刻派人传出话来,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黄金,一分也没少。
这件事立即传了开去,一下子轰动了秦国。老百姓说:“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
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经起了作用,于是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新法令赏罚分明,规定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为标准。贵族没有军功的就没有爵位;多生产粮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为了做买卖和因为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妻子儿女都罚做官府的奴婢。
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后,农业生产增加了,军事力量也强大了,为大秦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商鞅立木,在百姓中树立了一个信用的形象。俗话说“人无信不立”,一个人的信用是其安身立命的根本,一个国家的信用是其能够树立良好形象的保证。
庄子识人九征
战国时期的庄子说过:“凡人心险于山川,难有于知天。”意谓人心险恶,要了解一个人比知天还难。原因是,“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而人呢,却常常刻意地制造一些假象来迷惑众人。外表貌似忠厚之人,内心可能狡诈;外貌丑陋之人,内心可能极为善良;看似圆滑之人,实则刚直不阿;满口仁义道德之人,背地里却男盗女娼。识人不易,所以,唐代的白居易在《放言》一诗中说:“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真正能认识一个人,往往需要一段较长时间的实践考验。
庄子的九征之法,充分地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贤与不肖、君子与小人的唯一标准和务实精神。在考察人才时,既不能“以貌取人”,也不能“以言取人”,只有“以行取人”。
一、近使之而观其敬
看一个人对人是否有敬重之心,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就是将其安排到自己身边工作一段时间,关系变得熟悉之后,看他是否仍然能够保持恭敬之心。也就是观察他(这个人)在与人相交往的过程中是如何对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的。
有的人在和人关系比较生疏的时候保持恭敬,关系熟了之后就开始变得随意,甚至不顾长幼尊卑,没大没小。对人是否能做到“敬”,这是涉及自身素养的问题。如果一个人不知礼节,虽然态度恭敬,却不免劳顿;虽然行为谨慎,却不免胆怯;虽然性情勇敢,却不免莽撞;虽然性格直率,却不免急切。这些是对一个人在待人处世的态度、行为、性情及性格上的要求。那么,一个人在做人及为人上,如果能做到谦虚谨慎,人们就会心悦诚服;做到诚恳老实,事情就每每成功。
二、远使之而观其忠
考察一个人是否忠诚,将其指派到远离自己的地方工作一段时期后,就会从一些事实和侧面的反映中得以验证。距离很近,在“天子脚下”,一般人做事都不敢太过张扬,在自己的岗位上恪尽职守、尽忠尽责;但如果相距很远,背后没有眼睛在盯着他,有的人就会放松,乃至肆意妄为。如果相距很远仍然兢兢业业,不敢有任何的越轨行为,则可以判断这个人是忠心可靠的。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在远离领导的地方工作,有的人就干得很出色,有的人就干得很糟,关键就在于是否忠诚。
三、烦使之而观其能
看他是否有能力将复杂的局面和繁杂的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一个人有多大能力,通过直观的观察难以知晓。可以派给他很多的事务,并在各种复杂多变的情况出现时,让他去独立处理,通过他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表现,考察其能力的高低、大小。
四、卒能问焉而观其知
他是否有智慧,在仓促和紧迫的情况下突然地询问他,就会发现其智慧体现的真实水平。在应急情况下,料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如何处理好这突如其来的事情?有的人在危急的时刻会“急中生智”,生出一些奇思妙想,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这样的人可堪大任;而有的人在碰到紧急情况时,大脑会出现短路,头脑中一片空白。
在实际生活中,有答记者提问式的新闻发布会,有在学校上课的课堂上、学生突然向老师提出事先没有料想到的各种问题,有在政府谈判、商业谈判桌上的一方突然要求另一方立即回答事先未想到的问题,有在辩论会十分激烈时各自向对方提出必须立即回答的千奇百怪的各种问题,从中可以识别出智慧高的人和智慧一般的人。
五、急与之期而观其信
意思是,在紧迫的情况下和他相约,看他是否守信。“信”,是为人之道。常言道:“言必行,行必果,果必真。”“信”,就是要守信承诺,说到做到。其实,这也是做人的一项基本要求。
在紧急情况之下进行约定,履行起来势必要遇到更多的困难。如果此时仍能排除万难,践行约定,这个人就是可信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