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这是针对那些要大有作为的系统组织而言的组织原则。但作为一个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个人,同样有一套相应的做人准则,那就是要做到外圆内方,方圆自如。只有那些学会了外圆内方的人,才能在做人原则的坚定性和具体处事的灵活性之间游刃有余。相反,一根筋的做法只能处处碰壁,弄得个头破血流,最终还是一事无成,只有一些所谓的原则又有何用?
说到封建社会的改革,我们始终避不开两个人,一个是王安石,另一个就是张居正。王安石变法持续了十余年,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是古代少有的较为成功的变法,但他在改革的过程中所遭遇的强烈的反对也是历史上少有的。相比之下,同样处于王朝衰微、江河日下的时代,张居正的改革却从容得多,并没有遭到朝野上下一致而激烈的反对。这是为什么呢?
众所周知,改革是触动社会体制的变革,是带有矛盾的集中性、突破性和体制性的改变。因为要改变行之已久的章程和法令,不仅会使很多蹈常习故的人不适应,而且会遭遇到一些既得利益者的反抗,这都是不可避免的。当时的反对者通常利用祖制、祖训来抵制改革,以维持现状,即“法祖”。古代强烈的崇古意识培育了广泛而浓厚的法祖舆论,这在社会变革之际往往成为惰性力量。要使改革获得成功,不仅要有实际利益的推动,还要在思想上引导人们对改革的认同,化惰性为动力,这是发号施令所达不到的思想深处的动员。所以,能不能建立足以动员民众的改革理论,才是改革成败的关键。张居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在改革初期就竖起了“法祖”的旗号。
执政后,张居正向神宗提出:“方今国家要务,惟在遵守祖宗旧制,不必纷纷更改……臣之区区之身,为国谋策,但要为祖宗谨守成宪,不敢以意见更纷。”他又对满朝文武大臣一再宣布:“吾守祖宗法。”
虽然打起了“恪守祖制”的旗号,但张居正并不是因循故辙,无所作为。他深知对长期留下来的流弊必须大力整顿,不仅要有除旧革新的勇气,更要有谋划、有策略。
张居正运用人们熟知的历史常识,重新解释商、周、秦、汉兴亡盛衰的历史教训,提出因时顺势的变法思想。他认为从夏、商,而至周代,天下进入多事之秋,其后历经秦、汉、隋、唐、宋、元,而至本朝,前朝俱由兴盛而衰亡,倘若前朝治国无方,无力挽救衰败,其势必变为新朝。他以兴亡交替不可逆转之势,说明后代必须克服前代的弊端,发展前代之优势,才得以一代胜过一代,即“天下之事,极则必变,变则反始,此造化自然之理也”。这是造化的自然之理,不顺应这造化的机运,虽是贡禹、薛宣、韦贤、匡衡这样的先朝重臣、大儒也是“不达世变者”。强调的是以发展的观念报效祖先。“造化”本是古人观察世事沧桑的用语,张居正加以创造性的发挥,用以说明同样是效法祖先,却有顺应或违反造化之别。这一论点的提出,既打起了祖先的旗号,又反击了保守者的攻讦,这正是他的犀利和机敏。表面上看,张居正仍旧按部就班,因而没有引起统治阶层的普遍不安,使得改革能够较为平稳地发展深入。
张居正这样的做法犹如中国古代的“托古”,目的是要以古代的权威对抗现实的权威,假托古人的理论说服或压制反对者。所以,这在当时保守势力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条件下,是非常明智的。
张居正的经验充分说明了成功的改革家不是鲁莽的冒险家,而是老练的政治家。只有利用适当的时机和妥善的策略才能够成功,反之一味地“横冲直撞”只会让自己头破血流。
纵观历史,大凡能成就伟业者,无不是深谙做人之道。知道做人何时应该进,何时应该退,何时应该“方”,何时应该“圆”。《菜根谭》里有这样一句话:建功立业者,多虚圆之士;偾事失机者,必执拗之人。意思就是:能够建立功勋、成就大业的人,大多是处世谦虚圆通的人;而那些丧失机会导致失败的人,必定是固执任性的人。
其实,生活中很多时候过分的执著会成为我们的一种负担。聪明的人总是可以见机行事,在适当的时候放弃固执,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而那些自以为聪明的人却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到头来后悔莫及。
两个贫穷的樵夫靠上山捡柴养家糊口,有一天他们正在山里捡柴,忽然发现两大包棉花,两个人喜出望外。因为棉花的价格比柴薪高很多,如果将这两包棉花卖掉,足以供家人一个月的开销。于是,两人各自背了一包棉花,高高兴兴地赶路回家。
走着走着,其中一个樵夫看到山路上扔着一大捆布,走近一看,竟是上等的细麻布,足足有十多匹。他欣喜之余,和同伴商量,一同放下背负的棉花,改背麻布回家。他的同伴却有不同的看法,认为自己已经背着棉花走了一大段路了,到了这里如果丢下棉花,就浪费了自己先前的辛苦,于是不愿换麻布。先前发现麻布的那个樵夫屡劝同伴不听,只好竭尽所能地背起麻布,继续赶路。
又走了一段路后,背麻布的樵夫望见林中闪闪发光,待走近一看,地上竟然散落着不少黄金,心想这下可真的发财了,赶紧让同伴放下肩头的棉花,一起用挑柴的扁担挑黄金。可是,他的同伴仍是那套不愿丢下棉花,以免枉费辛苦的论调,而且他觉得那些黄金不是真的,劝那个背麻布的樵夫不要白费力气,免得到头来空欢喜一场。
见同伴无动于衷,那个发现黄金的樵夫只好自己挑了满满的黄金,和仍旧背着棉花的同伴赶路回家。终于走到了山脚,忽然天上下起了倾盆大雨,两个人在空旷处被淋了个湿透。更不幸的是,背棉花的樵夫背上的大包棉花吸足了雨水,分量重了几倍,他完全背不动了,不得已只好丢下了一路辛苦舍不得放弃的棉花,空着手和挑着黄金的同伴回家去了。
由此可见,学会放弃也是一种收获。
职场中的人际交往也是如此,有时候适当的“委曲求全”可以更好地办成事情。尽管坚持是一种良好的品行,但在某些事情上,过度坚持就会变成一种盲目。我们遇事一定不要钻牛角尖,而应学会变通行事,学会放弃毫无意义的固执。
小王下岗后,因为学历太低,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一天,他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招聘广告,上面写着“英雄不问出处”六个大字,那是一家报社招聘编辑的广告。
既然是“英雄不问出处”,那就是不管学历高低,只要有真本事,就有机会。
看到这个广告后,小王非常高兴,因为他虽然只有初中学历,但已经发表过三十多万字各种体裁的作品。小王心想,自己应该就是他们所说的“英雄”!于是,小王第二天就满怀信心地前去报名。可是,负责接待的同志接过他的作品复印件后又向他要文凭。小王不解地问:“不是英雄不问出处吗?怎么还要文凭啊!”那位同志冷冷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喊了一句“下一位”,就不再理睬他了。小王只好扫兴而归。
可小王却不甘心,发誓非进这家报社不可。既然通过应聘这条路进不去,那就只好绕个“远路”。从那以后,小王开始大量向那家报社投稿,丝毫不计较稿费的高低。由于那家报社新开了不少副刊,小王悉心加以研究后,抓住其特点专门为其量身订制,他的作品几乎篇篇被采用,甚至有一次副刊总共只采用七篇稿子,而其中三篇都是小王的“大作”!
于是,小王的作品被这家报社的编辑竞相争抢,常常是刚应付完文学版的差事,杂文版的编辑又把电话打过来了。
终于有一天,这家报社的一个编辑找到他,透露了报社即将扩版急需人才的消息,希望他能前去应聘。小王“婉拒”说自己没有文凭,而那位编辑表示他相信小王的能力,只要小王愿意,他就跟老板提一下。
第二天,小王就接到那位编辑的电话,要他下周一就去上班!小王转了个弯成功地走进了那家报社,达到了自己的目标。
小王的经验告诉我们,直路不通走弯路也是一种人生的智慧。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之间的区别也正说明了这个道理。做人要懂得应对进退,既要见机行事又不能失去君子风范。一个人不能空怀满腔热情却不顾实际情况,自顾自地施展抱负,这样只会碰一鼻子灰。待人也要因人而异,顺势应变,万不可不知变通,使自己不知不觉走入死胡同,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李俊毕业后,进入一家拥有十年经营历史的民营企业,这家企业的运作一直秉承先经营后发展的逻辑运转。随着企业前进脚步的加大,员工已过百人,在业界也算得上小有规模。但是,企业的管理却始终停留在“作坊企业”的层面。
为此,企业的老板周波深感不安,下定决心对企业进行全面改革。说到改革,企业的那些“元老”中却没有让周波满意之才,这些“元老”在市场上个个能征善战,但提起管理人才就显得捉襟见肘了。改革势在必行,周波开始提拔培养一些有潜力的管理人才,并决定增设总经理办公室总管公司的人事、行政要务,希望借此来逐步铺开整个公司的改革。
经过半年多的精挑细选,李俊凭着出色的工作能力和研究生文凭脱颖而出,成为总经理办公室主任。李俊信心满满地准备大干一场,他所接手的第一项任务就是绩效考核。
绩效考核是长久以来周波十分关切同时也寄予厚望的一项工作。从下达任务的那天起,周波更是与李俊三日一小谈、五日一大谈保持“必要沟通”。李俊一方面仔细观察了解公司现存的一些问题,另一方面与各部门经理沟通阐述自己对于绩效的看法与观点,以便制定出更为精准的绩效考核方法,并使之在企业管理中发挥应有的功效。
霎时间,公司上下人声鼎沸,总经理办公室更成为“焦点时刻”。三个月过去了,李俊的绩效工作不断遇到阻力,尤其是那些元老,他们似乎对绩效考核充满了敌意,而这股敌意又似乎不完全来自绩效管理工作本身。李俊已经感觉到对于绩效考核问题想在这些元老中获得支持已成奢望。正所谓:天无绝人之路。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于是,李俊又开始在公司里的“新生代”寻求力量,并很快达成了“阵线联盟”。周波也非常支持李俊的工作,随即召开的中、高层大会上痛斥那些“绩效落后分子”,以强硬的态度力排众议。
而此时“阵线联盟”也随之产生了预想中的推动作用,在李俊的带动下,新生代表示对绩效考核的支持与认可,使得绩效考核“行”与“否”的问题明朗化,且最终敲定先从销售部开始施行。
于是,李俊决定开始设定绩效指标的工作,但结果更是意见不一,甚至发展到了内部不和的地步。李俊为了平衡各方面的矛盾,随之制订了几套绩效方案,最终也因为无法令所有人满意而无一得以推行。与此同时,形势也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由于绩效方案迟迟不定,元老们纷纷提出诸多质疑,而对绩效推行原本持强硬态度的周波在态度上也开始产生了微妙的变化。半年过去了,面对众多的指责与非议,面对即将无功而果的绩效考核,李俊一时无语。
李俊的失败是因为他不懂得应时顺势才能更好地在职场生存。虽然并非是要我们随波逐流,但要知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太过于“执著”并不是什么好事!
成功并不是只靠运气和匹夫之勇,而是要讲究策略。我们应当不急不躁、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不上不下,能进能退、能方能圆;内心深处坚持自己的目标,决不让步;表面上又能灵活机动,处世随和;这样才能建立和保持融洽的人际关系,成功也才能离我们更近一些。
张居正能够成功也正是因为懂得这个道理,顺势应变,不跟自己作对。而王安石变法的失败,也正是败在他自己手中。
在复杂的人际交往和职场打拼中,学会在坚持立场和机动灵活之间做出很好的衔接和转换,不卑不亢,做到内方外圆,无疑会使自己的工作生活更加顺畅,处处交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