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张居正评传
3265600000053

第53章 伟大的管理,是管理自己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桃树、李树虽然默默不语,但它们会开出芬芳的花朵,结成甜美的果实,人们自然而然地会聚集在它们周围,踩出道儿来。从政治国也是这个道理,作为一个领导者,要想有突出的政绩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要处处身先士卒,学会以身作则。

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张居正深谙此道。他知道自己制定的法规,只有自己带头遵守,才能行之有效。否则,自立法规,自己破坏,不仅法规得不到执行,连自己的声誉也会一落千丈。对一个政治家而言,失去了感召力,也就走到了政治生涯的尽头。所以,张居正在治国改革的过程中,一直铭记“为政必贵身先”的信条,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在整顿驿站、清丈土地等方面,他带头执法,颇为世人称道。

嘉靖年间,随着政治的腐败,驿站制度荡然无存,官吏公然违反有关规定,用轿多至一二十乘,民夫二三百人,使用驿站的人数越来越多,百姓的负担越来越重。很多夫役不堪压迫而纷纷逃亡。

面对驿站的种种积弊,张居正于万历三年(1575年),开始了整顿改革。他要求若非军国大事,官员不得使用驿站,而且严格限制过往官员额外索取驿站支应,并警告地方官员不许阿谀逢迎以取悦上级。

制定出整顿驿站的条文后,张居正为了使改革更有成效,首先从自己做起。他在送儿子嗣修、懋修回乡应试时,都是自雇马车,不让他们使用驿站。他的父亲过生日,他命令仆人背着寿礼,骑驴回乡祝寿,也不惊扰驿站。他的二弟居敬病重,要回乡休养调理,保定巡抚把勘合送到门上。张居正随即退回,并表示:“仆忝在执政,欲为朝廷行法,不敢不以身先之。”

由于张居正的表率作用和严格督责,整顿驿站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驿站状况大大改善,百姓负担得以减轻,致使驿站沿线的老百姓“欢呼歌颂”。

万历六年(1578年),在张居正的亲自主持下,清丈土地的工作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展开。为了减少官绅地主的反对阻力,张居正一方面做了细致的精心准备工作,令各级官吏严格督责,一方面率先垂范,以身先之。他让儿子认真清查自己的田产,共查出隐占田赋500余石,率先向官府如实汇报,并且连同自己应当享受的优免田粮74石,全部计算在内。

张居正的行为使各级负责清丈土地的官吏坚定了信心,加大了清丈力度。福建巡抚耿定向在张居正的影响与支持下,冲破重重阻力,完成了清丈,查出隐漏土地23万余亩。

张居正在整治官场贿赂方面,也是以身作则。当时,官员贪污受贿,中饱私囊已经是“正大光明”,向张居正行贿的人也不在少数。仅两广的官员送给张居正的礼金就不下万金,张居正全都予以拒绝。

如果张居正活在当下,一定是个优秀的管理者,他的成功为很多管理者做了很好的榜样——管理别人之前要先学会管理自己。

管理者是企业团队中的核心成员,他的一言一行都将直接影响员工的思想和工作情绪。如果企业管理者没有做好,整个团队都会遭殃,企业管理实质上是对管理者的管理。

管理是一项能力,而不是一项权力,是一份责任,而不是一份享受,是一个岗位,而不是一个地位。我们千万不要认为自己做了管理者就高高在上,就可以以势压人,以权谋私,这是大错特错的。很多企业的管理效益之所以低下,并不是员工出了问题,而是管理者出了问题,管理人员对管理工作的认识有误。其实,管理工作更多地强调的是“理”,而不是“管”。如果一个管理者理不清工作头绪,他再怎么管都不见效。管理效益的好坏不是讲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即使一个人的管理知识学得再好,如果他没有好的管理心态、管理经验、管理艺术,也一样做不好管理。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他不仅仅要会做事,更要会做人。当然,这里所讲的做人,不是讲拉关系、拍马屁、送红包、走后门,这不是一个成功管理者的作风。一家企业一旦管理者出现这种腐败作风,这家企业离倒闭也就不远了。

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项实践工作。因为管理不在于知,而在于做。知道而做不到,那就达不到管理的效果。所以,旷工也好,请假也好,迟到也好,如果管理者自己都做不好,他就无法在员工面前树立威严。一个管理者的个人生活习惯、工作作风、品格修炼都是员工关注的细节、学习的榜样。因此,管理者的管理能力不仅仅是学习而得来的,还需要长时间的修炼。

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平均要花50%以上的精力来管理好自己。优秀的管理者有一个共同的特质:善于管理自己。他们信守承诺,坚守原则,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因此,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要先管好自己,然后再影响别人。因为作为企业的管理者,首先必须具备的就是管理自己的能力,这样才有资格去管理别人,以自己为典范,别人是不会说东道西的,这就是管理最基本的一条法则。

联想总裁柳传志就是一个善于管理自己的人,他始终以管理自己的方式来感召别人,而不是所谓管理上的命令。曾经有人问过柳传志身边的工作人员:“局外之人总会被柳总的个人魅力吸引、感佩,在你看来,柳总的最大优点是什么?”工作人员只说了四个字“自律、自持”。不得不说,这四个字是对柳传志其人最为精当的评说了。冯仑也曾这样评价柳传志:“他的伟大在于管理自己而不是领导别人。”

有一个关于柳传志的真实故事。2007年上半年,温州商界邀请柳传志前往“交流”。当时,暴雨侵袭温州,柳传志搭乘的飞机被迫降在上海,身边的工作人员建议他第二天早晨再乘坐飞机飞往温州。柳传志没有同意,他担心第二天飞机再延误就无法准时参会了,于是叫人找来“公务车”连夜赶路,终于在第二天早上六点左右赶到温州。当柳传志红着眼睛出现在会场时,温州的那位知名企业家激动得热泪盈眶。

这就是柳传志,以“管理自己”的方式“感召他人”。“说到的事情必须做到,除非不可抗力。”柳传志是这样约束自己,然后再去影响他人。时至今日,“说到做到”已经成为联想企业文化的精髓要义。

在联想有一件人尽皆知的事:在联想创业初期,因为资金不足,要讲求勤奋创业,作为领导的柳传志身体力行,以高尚无私的品格感染了员工。当时,为了规范员工的形象,公司决定为每位员工做一套价格为30元的西服,但为了给公司节约30元,柳传志自己却没有做。

柳传志不仅在工作上严格要求自己,在生活中也是处处关心他人,为所有的联想人作出了最好的榜样。

一次,柳传志和一个老技术员一起去香港出差。为了省钱,他们到中科院的香港办事处住宿,可屋子里只有一个床位。老技术员自然想着要领导优先,但柳传志这个人并不像别的领导,他从不把自己放在领导的位置上,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相反,他总是谦逊礼让地尊重每一个人。让老技术员没想到的是,柳传志坚决将床位让给他,自己却铺一张油布睡在地上。

过去,我们常以为伟大的管理是领导别人,这并不完全正确。当你不能管理自己的时候,你便失去了领导别人的资格和能力。当一个人走向伟大的时候,千万先把自己管理好,管理自己的金钱、自己周边的人脉社会关系,管理自己的行为。只有管理好自己,我们才能取得领导的资格,也才能成为在组织中最好的成员。

可是,要真正管理好自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重要的是要把自己的心态放好,不要心猿意马,不要患得患失。而很多企业的领导者之所以失败,很多就是因为放纵自己,放纵自己的欲望,比如战略上多样化,组织系统和自己的人脉管理。所以说,伟大的管理首先是管理好自己,而不在于领导别人。

“不正自己,何以正人”, 要严格要求别人就要从严格要求自己开始。

王石作为万科的老总,始终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

在万科,王石没有安排一个朋友、战友。他坚持原则的程度,从一个事例中可见一斑。曾经有一个原来一起做生意的朋友,在北京拿了个批文,要王石做。但是,王石已经决定公司不做这种业务了,这个人还是来了。都是男子汉,都是“老江湖”,最后竟然给王石跪下,说就这么一次,王石还是坚决不做。后来,这个人真跟他翻脸了。

王石就是这样“死脑筋”,但他的自律为员工做了最好的标杆。所以,要想做一名好的管理者,就要先把自己管好!

其实,在许多管理名家看来,真正的管理不是以权压人,而是以德服人、以理服人、以能服人。好的管理者必须是人品正直、作风正派、业绩良好、能力卓越,可以成为员工的楷模和榜样。而张居正之所以为世人所赞赏,除了他的丰功伟绩,更是因为他在改革中的以身作则,为百官做出了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当今社会越来越细化的组织体系里,随着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对领导者的素质和领导方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更多地做榜样,给下属以激励和引导,做到共同进步,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监工,更不能一味地自居于指挥者的地位。这时候,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更多的是先做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