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天”的概念内涵
在概念内涵上,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天”指的是一种纯自然现象,而古文化中的“天”既包括自然现象,又包括古人想象出的抽象时空,而且还给“天”赋予了人格化的精神意识。所谓抽象时空是指古人幻想出的对立于人世间的阴性空间。在古文化中有着阴间、阳间的说法,各个宗教像佛教、道教包括国外宗教也都有幻想的“天堂”与“地狱”。“天堂”也好,“地狱”也好,实际上都是一种想象中的抽象时空。同时,古人还给“天”赋予了“人格化的精神意识”,进而形成了“天命”观念。这一观念包括以下三个重要观点:
(1)天命有德。天命有德的思想与生命起源的观念相关联。生命起源的观念认为,人类是天地交合而产生的,所以有“天父”、“地母”之说,认为天和地是人类的父母,因此天地对人类必然有慈爱之心。所以“天命有德”中,“德”的本义就是爱人,爱自己的家人叫“小德”,爱天下人才叫“大德”。
(2)天命可知。在“天命有德”的前提下,古人认为“天命”是可知的。天对人类社会的本质要求是“有德”,并且通过一些天象来表达其对人类社会的满意与否,即所谓“天垂象,见吉凶”。古文化中的最佳天象叫“珠联璧合”,称作“五星联珠,日月合璧”,是黄帝会盟八十一部落时所出现的天象。有关各类天象,在历史资料中都有较多的记载,包括日蚀、月蚀、星晕、流星、彗星等。古人认为这些都是“天”根据它对人类社会的满意程度,展示出的不同表象。
(3)天命转移。古人认为天命的本质是德,所以天命会向有德者转移。当人间帝王严重失德,上天对他不满时,会把天命转向有德者。即“有德则吉,无德则凶”。天命转移对当时的执政者来说是最大的凶象,据记载,周武王起兵进攻朝歌时曾出现哈雷彗星,古人认为这是典型的天命转移的天象。
3.古人对“天”的不同命意
历史上的各代学者都大量地使用着“天”这个概念,但在具体含义上则颇为不同。孔子、孟子把“天”视为冥冥之中注定人生命运的神秘主宰;墨子与汉代的董仲舒把“天”视为赏善罚恶的人格化的帝君;老子认为“天”奉守自然之“道”,特点是无欲、无为;荀子与汉代的王充认为“天”就是包括日、月、星、辰、宿在内的自然界,“天”代表了整个自然界及其运动变化;程朱理学认为“天”即“理”,天道的自然法则衍化于人类社会就是“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道教的葛洪认为“天”是由“道”衍生出的,是客观的存在,并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场所与空间。
(三)“人”的概念
现代科学意义上的“人”是指人体生命,而古语中的“人”有时仅指人体生命,有时包括所有的大地生命,有时还用于特指人类社会。
1.古文化中“人”的概念
古文化中对“人”的概念也和现代含义有明显的不同。现代科学对人的定义是指人类生命体,即有思维、有意识、有自治力,创造了人类文化和人类文明的高级智慧生命。古文化中的“人”有三种含义:一是指人类生命;二是泛指大地生命;三是特指人类的社会结构。
古文化中的“三才”指“天、地、人”这里的“人”不仅仅是指人类,也包括了大地上的所有生命即所有动植物。古人认为,所有大地上的生命都是天地交合产生的,各生命之间存在一定的“转换”,由此而产生了所谓的“轮回”、“投胎”与“转世”之说。神话传记中还有人和动物、植物的轮转,动植物通过修行也可转化成人,等等。佛教认为世间存在“六道轮回”,道教和其他的民间宗教也都有类似说法。
2.古人对“人性”的认识
古文化中在论及“天与人”时,常涉及人的天然本性,对此历代学者也都有不同地见解。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如不被物欲蒙蔽,则人人均可成为善人;荀子认为人本无善恶,其善恶完全由社会环境、外部条件与后天教育所决定;庄子认为,人性的本质在于超越善恶、是非、生死、物我的境界;董仲舒把人性分为三品:上品之性尽善、中品之性善恶相混、下品之性为恶;扬雄认为“人之性善恶混杂,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朱熹认为人之性是由代表共性的天命之性与代表个性的气质之性两部分组成,天命之性来源于尽善的天理,气质之性是理与气的结合,即有善又有不善;佛教禅宗中的六祖慧能认为,人的本性中包含佛性,内含有无穷的智慧与无尽的能量(即“何期自性、本自俱足”),只要打开人性的宝库,即可超凡脱俗、成仙成佛,即“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3.孔子的人性观
《中庸》中说:“天命之谓性”,是指人性秉受于天。事实上大自然授予人的生命本能有二:一是维持生命运行的本能,即摄取维持生命所需物质的本能;二是接续生命的本能,即男女阴阳交合的本能。孟子说:“食、色,性也”,孔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就是对这两项本能的描述。在维持生命本能方面,人与一般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能有意识地从事生产与创造活动,来尽可能地满足生命运动的各类需求,使人成为了有智慧的生命,孔子称其为“知”即智。在接续生命方面,人与一般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的接续生命本能已上升为心理能够完全控制生理的思想意识,使人成为了有思想的生命。这种生命的接续本能所形成的思想意识古人称之为“德”,解释为“爱”,孔子将其扩充为“爱人”(即:“天命有德,德为爱人”),并认为其基本内容有三:一是对异性之爱,二是对子女之爱,三是子女对父母有意识回报的爱。孔子认为:人性是人生命本能的进化,是天地赋予人的先天本性(即:“天命之谓性”);摄取维持生命所需物质的本能反映体现出“为己”,是私欲的根源;而生命接续本能所形成的“爱”的三项内容所反映出的主要特征是“为他”,所以孔子称其为“爱人”。孔子还认为,“为己”与“为他”都是人性中所固有的成分,其中“为己”所形成的私欲如不加以节制,任其膨胀就会损害他人而形成“恶”。所以,孔子强调“克己”、“修己”,以“义”的理念与“礼”的规范来引导与约束人的行为与私欲。孔子把人性中“爱”的成分表述为“仁”(即:“仁者爱人”),并由内及外、由近及远、推己及人为广义的爱人,即“泛爱众”。孔子并不主张无私,而是注重对人性中“私欲”成分的节制,使其以不伤害他人为界限;孔子所说的“爱”也不等同“兼爱”与“博爱”,而是注重对人性中“爱”的成分的开发,强调“由内及外、由近及远、推己及人”地逐渐推广“爱人”的领域,直至“泛爱众”。同时孔子还强调以“克己”、“修己”、“正心”、“诚意”为节制私欲开发“爱心”的手段,进而达到“明德”(即“德为爱人”),并力求人人“明德”以达“复礼”、“归仁”的社会目的。由上述而知,孔子对人性的见解应属客观,孔子思想对人性的引导也不失为正确,仅就此方面来看,孔子就不愧为人类的圣人。
(四)“天人合一”的主要内容
在传统文化中,由于对“天”与“人”的具体解释不同使得“天人合一”的观念众说纷纭且内容丰富。孔子、子思、孟子认为人性通天性、人道合天道(孟子的推理是:“天命之谓性”而“天命有德,德为爱人”故人性之初应为善),人心包含宇宙万理,天理存于人心之中,人要与天合一首先要“尽性”(包括“尽人之性,尽万物之性”,“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然后才能知天(即:“能尽万物之性,则可以参天地之化育”);墨子认为天是宇宙间最可贵最智慧的存在,人应以天为法仪,上同于天,“天人合一”就是以“天”为是非善恶的标准(即“行广而无私”、“施厚而不得”、“明久而不衰”等),为天之所欲、不为天之所不欲;老子、庄子认为天与人同为道所生,都是“道”的衍生物,“天人合一”是合道的主要内容,人通过静心、空念、忘我达到无我之境(即“无为”),才能与天地运转同步,使人的生命之炁(气)与天体之(气)相连方能与天地精神往来;荀子认为天与人各有司职,人天各尽其职,才能达到天人和谐,并强调人要因循自然,但不能坐待天赐,要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上利用自然法则为人类服务;董仲舒认为人是天的副本,天是人的原型,人性与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王道政治都来源于天,即所谓“人副天数”;道家认为“天人合一”是修道的一种境界,是人体生命之炁(气)与天地之(气)相融合的表述;等等。
古人在论述“天人合一”时,其内容所涉及的领域、包括的范围都极其广泛,认真归纳其思想观念,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古人对“天”、“人”概念的理解与对“天人关系”及“天人合一”的内容与内涵的理解;二是古人对宇宙及宇宙万物的认识,指古人对宇宙形成的认识、古人对物质形成(万物产生)的认识、对生命形成及生命实质的认识、对宇宙及宇宙万物运转法则和对人体与大地生命生灭法则的认识,即古人的宇宙观、世界观与生命观;三是古人对人与自然间的 关系、天地复合运转对人体与大地生命的影响作用关系及影响作用的周期与周期节律的认识;四是古人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理念,即人应天的要求而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及人际之间和谐的理念,以及历史上各家学派对此问题的不同见解与思想观念;五是古人所向往的“天人合一”境界,即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与庄子所说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
(五)古人在“天人合一”基础认识上的两种观念
古人对“天人合一”的见解,虽多样丰富且差别较大,但在认识基础上明显有着两类不同的认识观念即宇宙生物观和宇宙社会观。宇宙生物观是从生物的角度来认识和解释“天人合一” 的思想。钱学森先生称之为“人天观”,其主要观点认为,天地与人类的生物结构有相同、相通与相连之处,即“天人同构”,强调人的气血运转及人体内生命元炁(气)的运转与天地运转及天地间阴阳二气(含炁与)的流动有着相似的运转节律,即“天人同律”。其实质意义是要求人体的生命运动与人类活动都要遵从天地阴阳运变的自然规律,自觉维护大自然的动态平衡。宇宙社会观是汉以后把王道政治及封建社会的治理结构与天地结构相联系,建立起来的后儒正统观念。宇宙社会观认为:封建社会的治理结构与天地结构相同、相通,也就是说宇宙、天地和人类社会结构及封建人伦制度是一致的;“仁、义、礼、智、信”是天赋予人的本性内容;封建社会的社会制度、人伦制度与天地同构,也都是天定的。这样就把遵从封建统治与遵从自然法则等同对待,使宇宙社会观的“天人合一”思想发展成为封建统治的重要思想基础,而宇宙生物观的“天人合一”思想则发展成为古方术的重要思想基础。
(六)宇宙生物观的天人合一观念
宇宙生物观认为:人类生命是天地阴阳二交合而产生的。所以人与天地有相同的结构、相同的运转节律;而且天地之与人体生命之炁相互感应,并能相互交接、相通相融。
1、天人同构之说
根据生命起源的观念,古人认为天地交合产生了人类。所以人与天地存在着结构上的相似性。《太平经》中有“人取象于天,天取象于人”,“人身小天地,天地大人身”。即人与天地有相同的构造,如:天有日月,日为阳,月为阴;地有昼夜,昼为阳,夜为阴;人有男女,男属阳,女属阴;天有四极,地有四季,人有四肢;天有五星,地有五行,人有五脏(五脏对应五行,心属火、肝属木、肾属水,脾属土、肺属金);天有八象,地有八方,人有八脉(即奇经八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任脉、督脉、中脉、带脉);天有十天干星,地有十向,而人有十指十窍;天有十二支星(即对应的十二星宫),地有十二个月,人有十二正经(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太阴肺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
人的十二正经遍布人体全身,联接五脏六腑,而五脏六腑只有十一个脏腑,中医加用心包对应十二正经。六腑中的“三焦”是指心以上为上焦,心到横膈膜为中焦,横膈膜以下为下焦。天人同构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张仲景五脏论》中说:“天地之内,人最为贵。头圆法天,足方法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行,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七曜,人有七孔。天有八风,人有八节。天有十二时,人有十二经。天有二十四气,人有二十四俞。天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骨节。天有昼夜,人有睡眠。天有雷电,人有嗔怒。地有泉水,人有血脉。地有山石,人有骨齿。地有草木,人有毛发。四大五荫,假合成身,一大不调,百病俱起”。听起来这个理论好像很牵强,但已被中医学使用了几千年,比如十二正经、奇经八脉、人体穴位等都是按照天人同构的理论推出来的,但几千年来大量的经验、实例早已证明了它的存在与合理性的一面。现代科学是以“五觉识”为认知前提的,也就是说现代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以眼睛看到、耳朵听到、鼻子闻到、舌头尝到和皮肤触觉到的为认知前提的,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实际上是这“五觉识”的外观延伸。如望远镜、显微镜是眼睛的延伸,雷达、电话是耳朵的延伸,等等。中国古代有着独特的认知方法,如老子所说的“恍兮惚兮,惚兮恍兮”,孔子所说的“斋心”、“心体气应” 等,就是一种非常态下的认知手段。古文化中的很多理论都是建立在非常态认知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在常态认识下就无法理解,但无法理解不等于根本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