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名人传记速读大全集
3263900000036

第36章 科学巨匠(1)

鲁班:中国巧匠之祖

鲁班(约公元前507—前444年),姬姓,公输氏,名般,又称公输盘、鲁般。因是鲁国(都城为今山东曲阜)人,“般”和“班”同音,古时通用,故人们常称他为鲁班。

鲁班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从小就跟随家里人参加过许多土木建筑工程劳动,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大约在公元前450年以后,鲁班从鲁国来到楚国,帮助楚国制造兵器。他曾创制云梯,准备攻宋国,但被墨子制止。墨子主张制造实用的生产工具,反对为战争制造武器,鲁班接受了这种思想。

鲁班很注意对客观事物的观察、研究,他受自然现象的启发,致力于创造发明。一次攀山时,手指被一棵小草划破,他摘下小草仔细察看,发现草叶两边全是排列均匀的小齿,于是就模仿草叶制成伐木的锯。他看到各种小鸟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飞翔,就用竹木削成飞鹞,借助风力在空中试飞。开始飞的时间较短,经过反复研究,不断改进,竟能在空中飞行很长时间。鲁班一生注重实践,善于动脑,在建筑、机械等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他能建造“宫室台榭”;曾制作出攻城用的“云梯”,舟战用的“勾强”;创制了“机关备制”的木马车;发明了曲尺、墨斗、刨子、凿子等各种木作工具,还发明了锁、钥、砻、铲等。

这些木工工具的发明,使当时工匠们从原始、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劳动效率成倍提高,土木工艺出现了崭新的面貌。这里面都包含着原始的物理科学知识。

鲁班还是一个很高明的机械发明家。他制造的锁,机关设在里面,外面不露痕迹,必须借助配合好的钥匙才能打开。《墨子》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就是说鲁班制作的木鸟,能乘风力飞上高空,三天不降落。这可以认为是原始航空科学的先头兵。鲁班还改进过车辆的构造,制成了机动的木车马。这种木车马由木人驾御,装有机关,能够自动行走。后世不少科技发明家,如三国时期的马钧和诸葛亮、晋朝的区纯、北齐的灵昭、唐朝的马待封等,都受这个传说的影响,相继朝这个方向发展过。

历史上还记载了鲁班因为自己的才干,竟然使得父母葬送了性命。王允的《论衡·儒增篇》说:“巧工为母作木马车,木人御者,机关俱具,载母其上,一驱不还,遂失其母。”鲁班的母亲就这样不见了踪影。而鲁班的父亲,则命运更惨。根据唐朝《酉阳杂俎》记述,鲁班曾远离家乡做活,因为念妻心切,就做了一只木鸢,只要骑上去敲几下,木鸢就会飞上天,飞回家去会妻子。没多久,妻子就怀孕了。鲁班的爸爸觉得很奇怪:媳妇怎么会怀孕呢,于是媳妇只好就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父亲。后来有一次,鲁班的父亲趁鲁班回家时偷偷地骑上木鸢,照样也敲了几下,木鸢也飞了起来。但哪知一飞竟然飞到了苏州,当地人见到由天上降下个人来,当他是妖怪,便将鲁班的父亲给活活打死了。传说可能有谬误,但是却从另一方面反映了鲁班发明的机械的高超智慧。

鲁班是我国古代一位最优秀的土木建筑工匠,二千四百多年来,他一直被土木工匠尊奉为“祖师”,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纪念。鲁班的名字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象征。

扁鹊:中医学的开山鼻祖

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年),原名秦越人,渤海莫人(今河北任丘),也有人说他是卢国人(在今山东长清)。扁鹊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名医,传统中医的创始人。

扁鹊少年时期在故里做过舍长,即旅店的主人。当时在他的旅舍里有一位长住的旅客长桑君,他俩过往甚密。长桑君是一位医术高明的民间医士,经过长期交往以后,他了解了扁鹊的为人,便对扁鹊说:“我掌握着一些秘方验方,现在我已年老,想把这些医术及秘方传授予你,你要保守秘密,不可外传。”扁鹊当即拜长桑君为师,并继承其医术,终于成一代名医。扁鹊成名后,周游各国,到各处行医,为人民解除痛苦。在古代,人们认为医生治病救人,走到哪里,就将安康和快乐带到哪里,好比是带来喜讯的喜鹊,所以人们就用传说中的上古轩辕时代的名医扁鹊,来称呼这位出生于卢国的医术清湛的医生。

扁鹊所处的年代,正是生产力迅速发展和社会发生着激烈变革、动荡的年代,也是人才流动、人才辈出的时代,各国的竞争机制,形成了一个尊重人材、招纳贤士的社会风尚。当时秦国地处西陲,被中原诸侯称为夷翟。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秦国的几位先公先王,非常重视从东方各国招徕人才。为广招贤能,秦国采取了兼收并取之法,为各类人才创造了一个各显其能的用武之地。秦国除重视治理国家的人才外,对医生也很尊重,给予医生以极好的待遇,各国名医纷纷到秦。扁鹊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成为秦人的。  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扁鹊最重要的贡献是发明了中医“四诊法”。扁鹊在诊视疾病中,已经应用了中医全面的诊断技术,即后来中医总结的四诊法:望诊(看看他的脸色等)、闻诊(听听病人最近做了什么事情后生病)、问诊(问问有没有干可以导致生病的一些事情)和切诊(看看他的脉搏),当时扁鹊称它们为望色、听声、写影和切脉。

他精于望色,通过望色判断病证及其病程演变和预后。如他晋见齐桓侯时,通过望诊判断出桓侯有病,但是病情尚浅,病位还只是在体表腠理的部位。他劝齐桓侯接受治疗,如不治则病情将会加深。桓侯因自我感觉良好,拒绝治疗。不久,扁鹊再度晋见桓侯时,指出其病情已加重,病位已进展到血脉,再次劝说其接受治疗,以免病情更加发展。桓侯仍然拒绝治疗,心中不悦,认为扁鹊在炫耀自己,并以此牟利。当扁鹊第三次晋见他时,认为病情已恶化,病位进入到内部肠胃,如不及时治疗,终将难治。桓侯仍不予理睬。最后一次,扁鹊通过望诊,判断桓侯病情危重,已进入到骨髓深处,病入膏肓,无法救治。果然不出所料,齐桓侯不久即发病,终于不治而死。此病例说明扁鹊当时已经能很好应用望诊,而且诊断水平相当高。

扁鹊的切脉诊断法也很突出,具有较高水平。《史记》称赞扁鹊是最早应用脉诊于临床的医生。先秦时期,中医的脉诊是三部九候诊法,即在诊病时,须按切全身包括头颈部、上肢、下肢及躯体的脉。扁鹊脉诊及其理论可从虢太子这一病例的诊断中体现出来。当时虢太子已昏迷不醒,扁鹊通过脉诊判断为“尸蹶”。他认为患者的阴阳脉失调,阳脉下陷,阴脉上冲,也即阴阳脉不调和,导致全身脉象出现紊乱,故患者表现如死状。其实,患者并未真正死亡,除脉诊外,他还观察到患者鼻翼微动。结合切摸,他发现两大腿的体表仍然温暖,因而敢于下此判断。扁鹊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应用脉诊来判断疾病的医生,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脉诊理论。

在治疗方面,扁鹊能熟练运用综合治疗的方法。其中,从治疗虢太子一例,他所用的方法有砥石,即针刺法,还有热熨法和服汤药法等。综合疗法为扁鹊行医时的主要治疗措施。先秦时期,在临证中,医学尚未明确分科。尽管《周礼》中已有兽医、食医、疾医和疡医之分,但这仅仅是在宫廷中的设置。兽医、食医、疡医分别管理牲畜疾病、宫廷饮食调配和以刀剪割切的外科等事项。除此以外的其他病证,都属疾医的范畴。扁鹊是一位能兼治各科疾病的多面手,齐桓侯、虢太子等案例,都说明他是内科方面的能手。扁鹊还能根据当地的需要,随俗为变地开展医疗活动。当他游历到秦国时(今陕西咸阳一带),就专治小儿疾病;当他云游到邯郸(当时为赵国都城)时,又主要诊视妇科病证;而当他到雒阳(当时是周国的首都,今为河南洛阳)时,便主要从事老年人病证的治疗,多医治耳、眼等五官病证。据记载,扁鹊还精于外科手术,而且应用了药物麻醉来进行手术。

扁鹊十分重视疾病的预防。他认为对疾病只要预先采取措施,把疾病消灭在初起阶段,是完全可以治好的。他指出,客观存在的疾病种类很多,但医生却苦于治疗疾病的方法太少。因此他很注重疾病的预防。

扁鹊在自己的医疗生涯中,不仅表现出高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还表现出高尚的医德。他谦虚谨慎,从不居功自傲。如他治好虢太子的尸蹶证后,虢君十分感激,大家也都称赞他有起死回生之术,扁鹊却实事求是地说:“这是患者并没有死,我只不过能使他重病消除、回复他原来的状态而已,并没有起死回生的本领。”

扁鹊后因医治秦武王病,被秦国太医令李醯妨忌杀害。扁鹊死后,虢太子感其救命之恩,收其骨骸厚葬,墓位于今永济市清华镇东。后人在他的家乡建造起“药王庙”,专门供祠他。

扁鹊创造的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的基础,扁鹊是中医学的开山鼻祖,世人敬他为神医。中医学的一部经典之作《难经》相传为秦越人所作,但从内容上看应该是《黄帝内经》成书以后问世的作品,成书于汉代。其内容深奥,是中医学不可多得的理论著作之一。因此,古人将该书托名秦越人所著,也表示扁鹊在人们心目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借其名以示书的重要性,也表达了人们对他的尊敬与怀念。

名人名言

君之好治,不治以为病。

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李冰:中国水利工程始祖

李冰,战国时期杰出的水利工程学家,都江堰的设计者和兴建的组织者。身世、生卒年代不详。

古代蜀地(今四川)非涝即旱,有“泽国”、“赤盆”之称。四川人民世世代代同洪水作斗争。大约在秦昭王三十年至秦孝王之间(公元前277—前250年),秦国派精通治水的李冰担任蜀郡太守,根治水灾。

李冰担任蜀郡太守之后,非常关心老百姓疾苦,经常走访民间、倾听民众的呼声。他和儿子二郎一起,沿岷江逆流而上,行程数百里,对岷江两岸进行实地考察。他发现岷江上游两岸山高谷深,水流非常急速,到了灌县附近,岷江则逐渐开阔,这时由上游积累而下的江水声势浩大,经常冲垮堤岸,造成洪涝灾害。而且从上游夹带的大量泥沙也因这里水面开阔而大量淤积,结果使河床升高,水位上涨,造成更大的水灾。他注意到在灌县城西南面,有一座玉垒山正好挡住江水东流的去路,使得两边的江水在这里积聚,流路不畅。因此每年洪水季节,玉垒山的东边和西边形成鲜明对比,西边江水滔滔,冲击堤岸,造成水患,而东边却常常缺水,发生旱灾。因此,治理岷江水患,打通玉垒山是一个重要环节。

在实地考察基础上,李冰确定了治理岷江的周密方案。按照这一方案,首先就要打通玉垒山,使岷江水能够畅通流向东边,这样既可以减少西边的江水,使西边的江水不再泛滥;同时,也能解除东边的干旱,使滔滔江水流入旱区,灌溉那里的良田。李冰组织了上万名民工,开凿玉垒山。经过一段时间的共同努力,终于在玉垒山开凿了一个20米宽的口子,这就是都江堰非常有名的“宝瓶口”。奔流不息的岷江水通过宝瓶口源源不断地流向东部旱区,都江堰的第一大工程终于完成。

李冰在开凿宝瓶口以后,又决定在岷江中构筑分水堰,将江水分为两支:一支顺江而下,另一支被迫流人宝瓶口。江心水高浪大,水流急,在江心构筑分水堰是一项很艰巨的工程。李冰在构筑分水堰时,开始采用往江心抛石的办法,结果抛下去的石头,经不住洪水的冲击,不断地被洪水冲走。但李冰并没有灰心,他从当地人用竹子盖房、编竹笼盛东西这一事实中受到启发。于是请来许多竹工,编成长3丈、宽2尺的大竹笼,再在里面装满鹅卵石,然后让民工将沉重的大竹笼一个一个地沉入江底,结果大竹笼在急流的水中安然不动,稳稳地固定在那里。就这样分水大堤终于建成。大堤前端的形状好像一条鱼的头部,所以被称为“鱼嘴”。鱼嘴的建成将上游奔流的江水一分为二:西边称为外江,它沿岷江河面顺流而下;东边称为内江,它流入宝瓶口。江水然后再分成许多大小河渠,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灌溉网,浇灌成都平原的千里农田。

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保持水量稳定,李冰又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靠着宝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飞沙堰同样采用竹箱装卵石的办法堆筑,堰顶做到比较合适的高度,起一种调节水量的作用。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使得进入宝瓶口的水量不致太大,保障内江灌区免遭水灾。同时,由于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产生了游涡,可以有效地减少泥沙在宝瓶口周围的沉积。至此,都江堰工程基本完成。

为了充分发挥都江堰的功效,保障都江堰工程的质量,李冰还建立了维修制度,每年进行维修,以除掉江中淤积的泥沙,对工程的薄弱环节和损坏部位进行修筑,还在清明节前后设立了放水日。久而久之,清明节放水日就成为当地人民一个盛大的节日,每年这一天人们都要举行盛大的放水仪式,成千上万的劳动人民无论多远,到时都会自动聚集在江边观看放水的盛况,敲锣打鼓庆祝这一时刻。这一方面表现了劳动人民征服水患后的巨大喜悦,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李冰带领大家治水的感激之情。

李冰修建的都江堰具有很高的科学技术水平,在中国水利史上以及世界水利史上都占有非常光辉的一页。它悠久的历史举世闻名,它设计的精巧令人惊叹。我国历史上曾修建过许多水利工程,其中有名的就有芍陂、漳水渠、郑国渠等,但大部分都先后报废,唯独李冰修建的都江堰经久不衰,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航运等多种功效,成为我国历史上的一项奇迹。李冰千百年来一直受四川人民崇敬,被尊称为“川主”,各地还修有“川主祠”,以表达对他的怀念。

张骞:丝绸之路的开拓者

张骞(公元前164—前114年),汉族,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中国汉代卓越的探险家、旅行家与外交家,对丝绸之路的开拓有重大的贡献。

张骞是汉武帝时期的人,一开始在朝廷担任名为“郎”的侍从官。据史书记载,他“为人强力,宽大信人”,具有坚韧不拔、心胸开阔,并能以信义待人的优良品质。当时汉匈交恶,汉朝正在准备进行一场抗击匈奴的战争。一个偶然的机会,汉武帝从一匈奴俘虏口中了解到,西域有个大月氏国家,大月氏人忍受不了匈奴的奴役,迁到妫水(今阿姆河)流域。月氏王想报杀父之仇,但苦于无人相助。汉武帝了解这些情况后,想联合大月氏,共同对付匈奴。于是决定派使者出使大月氏。张骞以郎官身份应募,肩负出使月氏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