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名人传记速读大全集
3263900000034

第34章 名将传奇(6)

这时,辽国萧太后与大将耶律汉宁率10余万大军进压西路宋军,寰州失陷。杨业同潘仁美计议,暂不与辽兵交战,宋军离雁门时,让云州百姓先出,而宋之西路军到应州时,辽兵必然会来抗拒宋军,朔州百姓便可出城,直入石碣谷。宋军可于谷口预伏强弩,骑兵在路上援救,这样,三州之民可以保全。这是一个妥切的计划。但是,同行大将王傀以杨继业这样安排为“畏懦”,认为只要直趋雁门北川,便可。另有大将附议王倪,杨业指出这是必败之势。王倪等却反诬杨继业:“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而主将潘仁美却不发表意见,实际上同意了王倪的主张。这样,便由杨继业引兵从石峡路(即石碣谷口,山西朔县南下小路)向朔州进发。

杨继业对这次战略失策已有预见。他抱着报国的必死决心,率军前去迎敌。行前,杨继业对潘仁美说:“此行必不利。业,降将,分当死。上不杀,宠以连帅,授之兵柄。非纵敌不击,盖伺其便,将立尺寸功以报国恩。今诸君责业以避敌,业当先死于敌”。并指着陈家谷口对潘仁美等言道:“诸君于此张步兵弦弩,为左右翼以援。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不然,无遗类矣”。

杨继业出发后,潘仁美命王优等率兵阵于陈家谷口,从寅时至巳时,王倪派人登托逻台(今山西朔县南,俗呼橐莲台)了望,发生错觉,以为辽兵已败,为了争功,王傀立刻领兵离开陈家谷口,沿着灰河(在山西朔县境内,亦名马邑川)向西南挺进二十里,后得到杨继业战败的消息,他又急忙率部逃跑。潘仁美竟不予制止。

杨继业同辽兵血战,自中午直到傍晚,把敌人引到陈家谷口。这时,陈家谷口静悄悄,无人把守。杨继业见约定的地点没人接应,气得直跺脚,只好带领部下转身跟追上来的辽兵展开搏斗,兵士们个个奋勇抵抗。但是辽军越来越多,到了后来,杨继业身边只有100多个兵士他含着泪,高声向兵士说:“你们都有自己的父母家小,不要跟我一起死在这里,赶快突围出去,也好让朝廷得知我们的情况。”兵士们听了这些话,再看看杨继业浴血奋战的情景,感动得都流下热泪,没有一个愿意离开杨继业。最后,兵士都战死了,杨继业的儿子杨延玉和部将王贵也牺牲了。杨继业身上受了十几处伤,浑身是血,还来回冲杀,杀伤了几百名敌人。此时,辽国名将萧达凛从暗中放出冷箭,射中他的战马,马倒在地下,把他摔了下来。辽兵乘机围了上来,把他俘虏了。

杨继业被俘以后,辽将劝他投降。他抬起头叹了口气说:“我杨继业本来想消灭敌人,报答国家。没想到被奸臣陷害,落得全军覆没。哪还有脸活在世上呢?”他在辽营里,绝食了三天三夜,就牺牲了,享年约59岁。杨继业战死的消息传到东京,朝廷上下都为他哀痛叹息。宋太宗丧失了一名勇将,自然也感到难过,杨继业死后,宋太宗削潘美三级。

杨继业死后,他的子孙继承其精忠报国的遗志,坚持抗击辽国。其中杨延昭、杨文广最负盛名。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称赞杨业、杨延昭“父子皆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宋元的民间艺人把杨家将的故事编成戏曲,搬上舞台。到了明代,民间又把他们的故事编成《杨家将演义》、《杨家将传》,用小说评书的形式在社会民间广泛传播。

名人名言

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鹰犬逐雉兔尔。

立尺寸功以报国恩。

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

岳飞: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

岳飞(1103-1142),字鹏举,南宋著名军事家、民族英雄、抗金名将,河北西路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菜园镇程岗村)人。

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岳飞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民的家里。岳飞的父亲岳和,母亲姚氏,世代务农,生活过得十分艰辛。岳飞降生时,恰有一只大鸟从屋顶飞鸣而过,母亲便给孩子取名为“飞”,字为“鹏举”。希望孩子的前程远大,能像鹏鸟那样远举高飞,建功立业,名垂青史。

靖康元年冬,岳飞在相州从军,次年春,金人虏徽、钦二宗北去。康王即位南京(今河南商丘),是为高宗。岳飞当即上书请“乘敌穴未固,亲率六军北渡,则将土作气,中原可复。”不久,往河北投奔张所,转战太行山。后归宗泽,防守东京、河南。至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大举南侵,高宗慌忙渡江逃往杭州,岳飞只好随军撤至建康(今江苏南京)。这年冬天,金兵渡江深入江浙,岳飞转战而南,六战皆捷,移师广德、宜兴。次年五月,趁金军北返之机,在常州、镇江、清水亭、牛头山、静安镇等地,伏兵截击,大败金兵,遂收复重镇建康。这是岳飞参军以来取得抗金战争最大的一次胜利。

绍兴七年正月,高宗和宰相张浚商议,欲乘胜恢复中原。考虑到近几年来,岳飞在战场上的表现,及其在诸将中的声望,如果要在抗金方面有所作为,自然非他莫属,便下令岳飞速来行在奏事。

岳飞

扫描三才图会上671右下图

三月九日,岳飞到建康受到高宗接见,高宗决定加以重用,遂在一次单独召见时对他说:“中兴之事,朕一以委卿。除张俊、韩世忠不受节制外,其余并受卿节制。”岳飞对高宗这一决定,自然感到极大的信任,必须加倍努力,决不辜负知遇之恩,当即亲手写了北向用兵的详细计划,进一步表达了“致身报国,复仇雪耻”的决心。

谁知,转瞬间高宗对岳飞的态度突然发生了变化。原来这时秦桧又担任了枢密使,极力宣扬议和,岳飞上奏请求解除军务,不待批准便于三月下旬离开建康,溯江西上,回到庐山东林寺,去给亡母守孝。

绍兴八年三月,一贯主张投降的秦桧,从新担任了宰相,并且兼任军事职权的枢密使。他一上台就加快了议和的步伐。

金熙宗派张通古为“诏谕江南使”来行在。不称宋国而称江南,不称国信而称诏谕,要高宗面北跪拜,接受诏书,“奉表称臣”。这些条件都极为苛刻,因而引起群情激愤,纷纷痛骂“秦相公是奸细”,“义不与桧戴天”。但高宗求和心切,不惜屈辱降尊,便采取欺骗的手法,由秦桧代行跪拜礼,接受和议,以称臣纳贡为代价,获赐原由刘豫占据的河南地。

岳飞上书认为这次“金人无事请和,此殆必有肘腋之虞,名以地归我,实寄之也。”其中必有阴谋,议和决不可靠,因此请求派兵前往京西洒祭皇陵、刺探敌人内部究竟有什么活动,早作应付的准备,以免临时措手不及。可是秦桧怕岳飞挑起事端,不肯批准。

岳飞的估计,果然不错。这次议和是由于金朝统治者内部发生矛盾的结果,以挞懒为首的一派掌权后,对刘豫的不受控制极为不满,因此废除伪齐,将河南地归宋,达成和议。但以兀术为首的一派,又对挞懒的政策不满,向金熙宗控告,说归地于宋必有阴谋,结果挞懒被杀,兀术掌权。宋金议和纸墨未干,便岌岌可危了。

到绍兴十年五月,金兀术撕毁和议,分兵四路大举南侵。东京、西京、河南、陕西州郡守备不足,所至迎降,重陷敌手。各地抗战军民纷纷自动组织起来,进行抵抗。著名抗金将领刘绮终于在六月大败金兵于顺昌(今安徽阜阳),接着韩世忠又连破金兵于淮阳(今江苏邳县)和海州(今江苏连云港),煞住了敌军气焰。岳飞一见敌军分道入侵,他便北连两河忠义,东摇顺昌,西应同州,自率大军直捣中原。在颖昌(今河南许昌)、郾城等地大破金兵,攻克了西京等颖许多河南州县。金军损失惨重,兀术之婿也在一次战斗中被岳家军打死了。岳飞正在庆幸即将收复中原,勉励将士“直捣黄龙与诸君痛饮”的时候,忽然接到高宗命令班师的十二道金牌,君命难违,只好叹息了一声“十年之功废于一旦”,撤军回朝了。

金兀术遭此惨败,把一身的怒火都发泄到岳飞的头上,不久他便写了一封信给暗藏在宋朝政府内的奸细秦桧:“尔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且杀吾婿,不可以不报。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也。”秦桧本来就对岳飞的反对和议极为不满,就想方设法陷害岳飞。

绍兴十一年(1141年),岳飞遭诬告“谋反”,被关进了临安大理寺(今杭州小车桥附近)。监察御史万候卨亲自刑审、拷打,逼供岳飞。岳飞正气凛然,光明正大,忠心报国,秦桧一伙从他身上找不到任何反叛朝廷的证据。韩世忠当面质问秦桧,秦桧支吾其词:“其事莫须有。”韩世忠当场驳斥:“‘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绍兴十一年农历除夕夜,高宗下令杀害岳飞于临安大理寺内,岳飞时年仅39岁,岳飞部将张宪、儿子岳云亦被腰斩于市门。民族英雄岳飞,就在“莫须有”的罪名下,含冤而死。临死前,他在供状上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表达了其报国的忠心和内心的愤慨。

岳飞虽然被杀害了,但他的精忠报国的业绩是不可磨灭的。他坚持崇高的民族气节,在处境危难的条件下,坚持了抗金的正义斗争,并知道爱护人民的抗金力量,联合抗金军民一道,保住了南宋半壁河山,使南中国人民免遭金统治者的蹂躏,从而保住了高度发展的中国封建经济和文化,并使之得以继续向前发展。岳飞不愧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

名人名言

莫等闭,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戚继光:威震域外的抗倭名将

戚继光(1528—1588年),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登州(今蓬莱)人,明代抗倭名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伟大的民族英雄。戚继光一生供职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史称“三朝虎臣”,一生征战42年,誉声满华夏,威名震域外,被誉为我国“古来少有的一位常胜将军”。

戚继光出生于登州(今山东蓬莱)一位武将家庭。自小刻苦好学,立志疆场,保国卫民,跟随父亲戚景通学到许多军事知识。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承袭父职为登州卫指挥佥事,后来考中武举,25岁又升任都指挥佥事,负责山东沿海御倭。

元末明初,日本倭寇不时到中国沿海进行抢掠。明朝中期以后,尤其是嘉靖年间,随着政治的腐败,海防的松弛,倭寇劫掠范围扩大到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广东等六省,以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沿海最为严重。倭寇还与明朝的海盗结合成巨大的武装集团,一次出动可纠集上百艘战船,分几路攻城掠寨,杀人放火,奸淫掳掠,东南沿海一带人民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

面对倭寇的横行,戚继光立志扫平倭寇,保卫海疆。他训练士兵,整顿军纪,修复卫所,加固工事。山东的海防日渐巩固,成为倭寇难以逞凶的海上屏障,倭寇不敢再来这一带骚扰,山东人民免受倭寇之扰。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朝廷见戚继光御倭有方,把他调到倭患最严重的浙江地区,不久升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担当起浙东地区剿灭倭寇的重任。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戚继光从浙江金华、义乌一带招募勇敢的农民和剽悍的矿夫和勇敢的渔民,编成新型军队。在戚继光的领导和训练下,组建的新军队伍很快成为一支纪律严明、武艺精强的军事劲旅,人称“戚家军”。从此,戚继光率领“戚家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从1559年开始,这支部队屡次攻坚、解围、迎战、追击,却从未在战斗中被倭寇击溃。戚家军威名远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