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遇见成功的自己 不可不学的100条成功经验
3260200000024

第24章 审时度势才能成为“不倒翁”

无论做任何事,都应该学会审时度势,这样才能站稳脚跟。尤其是在官场,更要把握好风向,这样才能成为官场的“不倒翁”

时代与时代不一样,为官之道也是有所区别的。房玄龄能做二十年的太平宰相,一生极尽荣宠,关键还在于那是个和平年代,稳定的政治环境为他施展自己的抱负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但倘若一个人处在“城头变幻大王旗”的乱世,那么忠侍一主则极有可能被时代所无情的吞噬掉。有城府的人都知道乱世要审进度势的道理,五代时候的官场“不倒翁”冯道,便是这样一位深谙择主而事的“教父”级人物。

冯道历经五朝宰相,一直至病死家中,造就了中国古代官场上的一段神话,恐怕他的纪录在中国古代官场是独一无二的了。他为人极有城府,在五代那个纷繁复杂的环境里,周旋于各国君之间,以极高明的手段,随事各朝,创造了历事五朝不倒翁的官场记录。人们常说“知足者常乐”冯道是有官就常乐;中国人说“无官一身轻,有子万事足”冯道是无官不能活,有官万事足。

冯道出身于自给自足的小康之家,以这样的家庭出身,在当时极重门第出身的社会风气下,想跻身官场是很难的。冯道并不甘心,但他也并不盲目投奔,而是仔细观察,选择一位明君。冯道还真找到了一位明主,他经人介绍投到了李存勖的门下,成了李存勖的亲信。从此,冯道踏上了他传奇般的仕途。

五代时期是个战乱纷繁的时期,握有兵权,略有些头脑的将帅便可称王称帝。但他们领兵打仗是内行,治理国家却是个外行,对读书人又不重视,所以在他们眼里有了军队就等于有了一切。有城府的冯道极力讨好逢迎李存勖,同时,他口齿伶俐,颇善言辞,还能引经据典,劝说君臣之间的纠纷。李存勖灭后梁建后唐后,只重视名门贵族出身的人,对冯道这样没有“来历”的人并不重用。但冯道却并不着急,而且仍就像原来那样谦恭、谨慎,至于他心里的打算,谁也不知道。后来明宗即位,他吸取前朝教训,决定以文治国。他想到冯道平时“表现不错”便用其为宰相,这时冯道才真正开始发迹。

冯道凭“谦虚谨慎”的形象爬上相位,但他并没有居相位而安心行其职,他还是密切的注意着时局的发展。当叛将李从珂兵变攻打京城时,狡猾的冯道一想,李从珂虽然刚愎自用,但他拥有大军,而刚继位的李从厚还不过只是个孩子,肯定不是李从珂的对手,于是便打定了投降的主意,但一个人投降,落个骂名不说,也不会得到重用,不如劝说文武百官和自己一起投降,这样肯定能为自己捞个好差事。冯道使尽手段,苦口婆心,总算劝动了百官,一起到洛阳郊外迎接李从珂,并献上了请李从珂当皇帝的劝进文书。就这样,冯道由前朝元老重臣摇身一变,成了新朝的开国功臣。

冯道对官场的敏感预见是一般人无法相比的。也正因为如此,有好多人办不成的事,他都能办成。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研究了中国历史后指出,中国古代最无耻的时代就是五代。确实,五代是一个纷乱的时代,在这乱哄哄的时代,各色人物粉墨登场,其中便出了个臭名昭著的儿皇帝石敬瑭。

石敬瑭为了夺取皇帝的位置,答应了契丹出兵的条件,其中有一条最难的是石敬瑭要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称自己是儿子。据载,写这道诏书的官吏当时是“色变手颤”乃至于“泣下”可见这是一种奇耻大辱。至于派人去契丹当册礼使,更是一件既要忍辱负重,又要冒生命危险的事。石敬瑭想派宰相冯道去,一是显得郑重;二是冯道狡诈老练。但石敬瑭也很为难,害怕冯道拒绝。谁知他一开口,冯道便毫不推辞地答应了,这真使石敬瑭喜出望外。其实,城府极深的冯道是另有打算。他想要得宠于“儿皇帝”就必须先笼络好“爸爸皇帝”从他的这一做法看,冯道对于保全富贵,也的确算得上有胆有识了。

冯道见当时契丹强大,便使尽手段讨好耶律德光。但他很快发现,契丹统治残暴,不会长久。于是,他又重新寻找主子,果不其然,石敬瑭的大将刘知远夺取政权建立了后汉。冯道因“保护汉人”有功,而被拜为太师。冯道摇身一变又做了后汉的宰相。

岂料后汉也没存在几年,部将郭威便又造反建立了后周。冯道故伎重施,又做了后周的宰相。冯道每次投靠新主都有不同的手段,比如这次投奔后周,在官场混迹多年的冯道心想,自己多次易主,这次再想轻易立足很难,怎么办呢?他有自己的一套办法,那就是总得有点见面礼。于是,他打起了刘知远宗族刘崇等人的主意,凭自己三寸不烂之舌说服这些人。果然他又被推荐当上了后周的宰相。

冯道当后周的宰相没几年,郭威死了,郭威义子柴荣继位。这时后汉贵族勾结契丹要恢复后汉政权,冯道根据他半个世纪的经验判断,此次后周怕是保不住了。自己要想保住官位还得重新物色新主。柴荣绝非以前冯道所事的几位主子可比,很有胆识气魄。当后汉、契丹联军袭来时,一般大臣都认为主上新丧,人心动摇,不可轻动。但柴荣决定亲征,别人见柴荣意志坚定,便不再说什么,只有冯道在一边冷嘲热讽。下面的对话很能刻画出冯道的心态:

柴荣说:过去唐太宗出战,都是亲自出征,难道我就不能学他吗?

冯道说:不知陛下是不是唐太宗?

柴荣又说:以我兵力之强,出击刘崇、契丹联军,犹如以山压卵,如何不胜?

冯道说:陛下能为山吗?

这些莫名其妙的话说得柴荣大怒,他私下里对人说:冯道看不起我!

刚毅的柴荣哪里知道,已成“人精”的冯道不是看不起他,而是为自己在下一个什么朝代做官留下一条后路,弄一点投靠的资本。不过,老马也有失蹄的时候,这次冯道确实是看走眼了。柴荣真不怕邪,率军亲征,大败后汉、契丹联军,以事实给冯道一个响亮的耳光。冯道自知时日无多,从此结束了自己的宦海生涯,老死家中。

冯道一生历事五代君主,虽然最后一场看走眼了,却无损于他中国历史上第一官场“不倒翁”的“美名”这等做人“心机”和官场手腕即使历经千年,后人也仍为之感叹不已。

做人应该学会审时度势,尤其是在变幻莫测的官场,更是要把握好风向,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官场“不倒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