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是聪明的眼睛,让孩子长一双“火眼金睛”,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人生。
观察是一个人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是智力活动的基础,是完成学习任务的必备能力。观察是聪明的眼睛,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就谈不上聪明,更谈不上成才。细致是培养观察的基本要求,准确是观察习惯的根本,全面是观察的基本原则,发现特点是观察的目的。
1975年出生的任寰,7岁写诗,9岁发表作品,10岁出版第一本诗集,12岁加入河北省作家协会,18岁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至今已出版诗、文集7部,发表各类文章近500篇,多次获国际、国内文学奖。
任寰小时候不爱说话,这与她从小患过敏性哮喘有关。每次住院、打吊针、输氧,她也不多话。这种生活使她自然形成了善于用眼睛观察的习惯。
任寰上小学二年级时,父亲有意识地培养她观察、描写大自然。上小学三年级时,父亲又教她注意观察人物,观察人的心理,进而观察思考社会和人生。《10岁女孩任寰诗文选》就是她观察、思考生活的结晶。著名诗歌评论家谢冕称她的诗具有思辨性。
任寰的父母在平时也注意指导观察,开阔孩子的眼界,充实孩子的生活。例如,让任寰观察家里养的花草、小鱼,晚上带任寰观察星空,讲讲简单的星系。白天观云,看到云的流动,讲一讲“云往东,一场空;云往西,披蓑衣”等谚语的简单道理。
任寰的父母常常引导她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接触生活,观察世界,扩大眼界,鼓励她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启发孩子思考问题。这为任寰后来的成功有极大作用。
巴甫洛夫说过,在你研究、实验和观察的时候,不要做一个事实的保管人。你应当力图深入事物根源的奥秘,应当百折不挠地探求支配事实的规律。这就是说,巴甫洛夫主张观察不但要准确,而且还应达到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力图深入事物奥秘的程度。
父母在鼓励孩子勤于观察的同时,还要注意帮助孩子善于观察。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培养观察力的最好方法是教他们在万物中寻求事物的“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
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呢?我们的建议是:
1.明确观察目的。孩子对观察任务的了解,直接影响观察的效果。观察目的越明确,孩子的注意力就越集中,观察也就越细致、深入,观察的效果也就越好。孩子在观察中,有无明确的观察目的,得到的观察结果是不相同的。例如,父母带孩子去公园,漫无目的地东张西望,转半天,回到家里,也说不清看到的事物。如果要求孩子去观察公园里的小鸟,那么孩子一定会仔细地说出小鸟的形状,羽毛的颜色,眼睛的大小,声音的高低等。这样孩子就能有的放矢地去观察,从中获得更多的观察收获。
2.激发孩子观察前的准备。特别是有关知识的准备,以便让孩子看得懂,同时要激发其求知欲,培养其观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认识事物。父母可以引导孩子观察他最熟悉的、最喜爱的、特征比较明显的和容易辨认的事物,激发孩子积极观察的强烈愿望。
3.让孩子见多识广。观察力的高低与孩子视野是否开阔有关。孤陋寡闻的孩子缺少实践的机会,观察力必然受到影响。看到同样一种现象,有的孩子能说出很多,有的孩子却说不上几句,这与孩子学习的情况有关。知识学得扎实,道理融会贯通,观察问题就比较深刻。
4.鼓励孩子多提问。不要总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孩子的心灵深处绝对不是一片空白,不同年龄的孩子经常会向父母提出一串串精彩的问题。例如,“天冷了水为什么会结冰?”“我是从哪里来的?”等等。孩子们的问题有很多是父母们意想不到的,或者觉得可笑,荒唐。面对孩子的提问,有的父母可能会不耐烦地说:“去!去!去!哪有这么多为什么?”也许他们自己也不太清楚,也许认为这些问题不值得回答。如果是这样,会让孩子感到很扫兴,挫伤乃至磨灭孩子对周围事物的观察与思考。
5.教育孩子观察与思考相结合。在培养孩子观察的同时,还应引导孩子在观察中积极思考,把观察过程和思考结合起来。科学家看到某种奇特现象,也是要经过一番思考才能有所收获的。接收信息而不处理信息就没有创造。父母应当教育孩子养成观察与思考的习惯,只有如此才能让孩子的观察能力一天天敏锐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