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长大于成功 选择重于努力大全集(超值金版)
3259400000055

第55章 选择自己做主,盲从等于没作选择(2)

斯迪克非常兴奋,他摘下帽子准备跟着银行家走进银行,变成他的合伙人,再娶他女儿为妻。

但是,事情并没像他想象的那样发展,银行家说:“这些别针是银行的,快点离开,要是再让我看见你在这儿瞎转悠,我就放狗咬你!”

斯迪克走开了,那别针也被吝啬的老头没收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别人能做好的,你未必能行。聪明的人会探究别人做得好的深层原因,而不只是模仿着去“捡别针”。

当你投入汹涌澎湃的盲从激流之中时,便丧失了你的个性。一味地模仿,只会让你迷失真我,沦为被盲从激流所驾驭的提线木偶。因此,你必须选择自己做主,不盲从或过度模仿他人,这样你会更快地走向成功!

真我可贵何必随波逐流

人们顺应环境,往往最后却成了环境的奴隶。“要想成为真正的‘人’,必须先是个不盲从因袭的人。你心灵的完整性是不可侵犯的……当我放弃自己的立场,而想用别人的观点去看一件事的时候,错误便造成了……”这是最不盲从的拉尔夫·瓦多·爱默生所讲的名言。真我是可贵的,我们应当永远维护自己的判断力,盲从等于没作选择。

也许,我们可以把爱默生的话作如下诠释:“要尽可能由他人的观点来看事情——但不可因此而失去自己的观点。”假如成熟能带给你什么好处的话,那便是发现自己的信念及实现这些信念的勇气——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因素。

年轻人或涉世未深的人,常常会害怕自己与众不同……无论是穿着、行动、言谈或思考模式,都尽量与自己所属圈子中的其他人保持一致。小孩喜欢与同年龄人做相同的事,他们很在乎朋友或玩伴对自己的看法。他们需要被自己的同伴接受——这是他存在的最重要证据。当我们身处不熟悉的环境,又没有过往的经验可以参考的时候,最好的方法便是顺应一般人的标准——直到我们自己的经验和信心足以给我们力量,然后才能照着自己的信念和标准去做。

但是,就算是基本原则也有受到考验的时候。尤其是一些不随波逐流的人会提出要进行改革——这便是文明进步的动力。

要想不随波逐流也并不容易,至少不是件愉快的事。有时,甚至还有危险性。大部分的人宁愿顺应环境,躲在人群当中接受保护,对各种统治者的领导毫不质疑或提出反对——他们不敢做与众不同的事。但是,他们并没有体认到,这种安全其实是虚伪的。大众心理其实最脆弱,最容易被牵着鼻子走。像追求安全感一样,人们顺应环境,往往最后变成了环境的奴隶。

其实,生活中很多人到了十六七岁的时候,也还不曾自己独立自主思考过。自那以后,虽然也变得稍微懂得一点思考,但是所想的却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只是在一个劲儿囫囵吞枣地吸收着所读的书的内容,对于朋友们所说的话,也不斟酌是否正确,就一味地接受。与其费尽周折地去追究有真实意义的东西,倒不如随大流来得省事,这就是很多人懒得思考的原因。这样,当发现自己拥有判断力时,已经被偏见误导了。虽然自己并未察觉,但是却养成了错误的思考习惯,它已取代了对于真理的追求。

“要是我早点开始用自己的判断就好了!”这是很多人到了一定年龄后的感叹。为了避免将来后悔,最好及早开始。当然,人的判断力不可能永远正确,偶尔也有失误的时候。不过,以失误最少者为指针,则是不变的方法。能够弥补这种失误的,就是看书和与人交往。可是,也不能过于相信这两者而囫囵吞枣。因为,这两者终究只是上天赋予人的判断力之补益。而良好的判断力主要来自人的独立、深入的思考能力。

当一个人立志自我思考,并开始尝试时,对事物的看法就会有惊人的改变。与过去用别人教的想法去看事情,以及把抽象的幻觉误当做真实的事物比起来,此时我们对任何事物的看法都显得井然有序。

对于头脑里冒出来的想法,首先要重新评估一下,它是否真的是自己的意见。虽然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但养成用自己的头脑仔细思考事情的习惯是值得的。首先,你要把现在的想法一一加以检讨,想想看,是自己真的那么想,还是照别人告诉你的去想的?会不会是偏见或错误的信念?就从这些问题开始思考吧!如果没有偏见,希望年轻人能用自己的头脑,听听各种人的意见,想想看是对或错,或者有哪个地方不对,然后再综合各种意见,归纳出自己的看法。

也有人认为:那些不随波逐流的人,通常是一些性格古怪、喜欢哗众取宠或喜欢标榜“与众不同”的人。在这方面,爱默生所采取的坚定立场一向赢得人们的敬重。他在世的时候,有很多从事反奴隶制或其他种种改革运动的人希望得到他的支持,但都遭到拒绝。爱默生当然同情这些运动,也希望他们都能做得很好。但他却不认为应该把自己的精神与能力放到这些运动上面,因为那并不是他的专长。他非常认真地坚持这个原则,即使因此遭人误解,也在所不惜。

洛克菲勒曾对他的儿子说:“与他人生活得不一样,这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而敢于进行尝试的人却非常稀少。我所下的重要决定的大多数,都招致过朋友们的批评。他们全都出自善意警告我,我所进行的一切非常危险,缺少成功的希望,以及我的轻率程序是何等严重。我在取得律师的资格之后,为了进入一家毫不起眼的小公司工作,而辞去大企业的职位时,就遭到了同事的嘲笑。而今天我们的企业都是当时所作决定的直接结果。40岁开始学习开飞艇时,多数人都认为我很无聊,因为当时孩子们还很幼小。但依先前这一决断之功,我们一家人长年欢乐陶陶。”

坚持一项并不获人支持的原则,或不随便迁就一项普遍为人支持的原则,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当一个不随波逐流的人,并愿意在受攻击的时候坚持信念,的确需要极大勇气。戴尔·卡耐基曾讲过这样一件事:

“有一次,我参加某个社交聚会,话题正转入最近发生的某个议题。当时,在场的人均赞成某个观点,只有一位男士表示异议。他先是客气地不表示意见,后来因为有人单刀直入地问他的看法,他才微笑道:‘我本来希望你们不要问我,因为我是与各位站在不同的一边,而这又是一个愉快的社交聚会。但既然你们问了我,我就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接着,他便把看法简要地说明一下,立即遭到大家的围攻。只见他坚定不移地固守自己的立场,毫不让步。结果,他虽然没有说服别人同意他的看法,却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因为他坚守自己的信仰,没有做别人思想的应声虫。”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专家的时代。由于我们已十分习惯于依赖这些专家权威性的看法,因此便逐渐丧失对自己的信心,以致不能对许多事情提出意见或坚持信念。这些专家之所以会这么轻易取代我们的地位,都是因为我们让他们这么做的。

我们现今的教育趋势,是针对一种既定的性格模式来设计,因此这种教育方式很难训练出什么领导人才。由于大部分的人都是跟从者,不是领导者,所以我们虽然很需要领袖人才的训练,但同时也很需要训练一般人如何有意识、有智慧地去遵从领导。如此,才不会像被送上屠宰场的牛群一样,盲目地跟着走。

大部分人(无论是男是女),都没有想到自己其实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专家——在他们自己本身、家庭或事业的世界里,他们做某些事,只不过是因为某些“专家”这么说,或因为那是一种流行,跟着做也可以凑个热闹。

爱德加·莫尔常常用所谓的“群体状况”来警告我们——他认为这种东西“扼杀人类个体的珍贵价值”。莫尔曾说:“由于人类无法达到天使的境界,但这也并不是他们必须变成蚂蚁的理由。”

我们应该做的是:保持自己的真面目。普林斯顿大学前校长哈洛·达斯对顺应群体与否的问题十分关切。他在1955年的学生毕业典礼上,以“成为独立个体的重要性”为题发表演说,指出:“人们只有在找到自我的时候,才会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到这个世界上来、要做些什么事、以后又要到什么地方去等这类问题。”

要有自己的生活准则

无论是什么性质的活动,总会对周围的人、周围的世界产生一定的影响,也就必然会受到来自周围世界的评论。这些评论可能是褒扬,也可能是非难。但不论是褒扬还是非难,都有理解与不理解、公正与歪曲的成分在其中,所以,对于这些评论,不能一概地接受,跟着它们团团转。

许多人做一件事想做得面面俱到,别人叫他怎样做他就怎样做,谁有主意就听谁的,没有一点个性。可是面面俱到的结果呢,却是没有人满意,反而也将自己置于无所适从的境地。

从前,有一个农夫养着一头小毛驴。一天,农夫用驴驮着一袋土豆到集市去卖。卖完后,他牵着毛驴,哼着小曲往家走。

有人见他牵着毛驴走,说道:“真笨,有驴不骑,偏要走路。”

农夫听了觉得有道理,便骑上毛驴,果然很舒服,农夫非常高兴。

不久,迎面走来一人,见他骑着驴,就说:“真不像话,毛驴每天为你辛辛苦苦干活,你竟然还要骑它。”

农夫一想,说得对呀!自己真是没有良心。

他赶忙从驴背上跳下来,却不知如何对待驴子,骑吧,不对,不骑吧,也不对,最后他决定扛着毛驴回家。行人见状都指着他说:“瞧,那个大傻瓜。”

可怜的农夫!本来他牵着毛驴走的时候很快乐,没有什么不对——假如没有在意第一个人的话;本来他骑着毛驴也很舒服,也没什么不对——假如没有在意第二个人的话。可事实上,他听信了所有人的意见,唯独没有坚持自己的意见,最终失去了快乐。

从前,有一位画家想画出一幅人人见了都喜欢的画。画完画后,他拿到市场上去展出。画旁放了一支笔,并附上说明:每一位观赏者,如果认为此画有欠佳之处,均可在画中标上记号。

晚上,画家取回了画,发现整个画面都涂满了记号——没有一笔一画不被指责。画家十分不快,对这次尝试深感失望。

画家决定换一种方法去试试。他又拿了一张同样的画到市场展出。可这一次,他要求每位观赏者将其最为欣赏的妙笔都标上记号。

当画家再次取回画时,他发现画面又被涂遍了记号——一切曾被指责的地方,如今却都换上了赞美的标记。

“哦!”画家不无感慨地说道,“我现在发现了一个奥妙,那就是:我们不管干什么,只要使一部分人满意就够了。因为,在有些人看来丑恶的东西,在另一些人眼里却恰恰是美好的。”

我们要努力支配自己的命运。自己的未来,不要放在别人的手中,要自己发掘自己想要的,并且想办法获得它。我们要从别人手中拿回自己的画笔,以雄浑的笔力描画自己的人生。人生是我们自己的,我们当然要自己去把握,这样才能感觉到它的价值。

做人面面俱到,既想讨好每一个人,又想不得罪每一个人,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在为人方面,我们不可能顾及到每一个人的面子和利益,你认为顾到了,别人却不一定这么认为,甚至有的人根本不领情。再者,每一个人对同一件事的感受和看法都有所不同,你让这个人满意,就会令那个人不满意。

你想做得面面俱到,其结果却只有两种可能:第一,自己累得半死;第二,被人捏住软肋,任人摆布。如何防止这两种可能发生呢?如何做得让大家尽量满意呢?答案只有一个,做你自己。你自己认为对的,就努力去做。

你不必考虑怎样按别人的说法去做人做事,因为一个人不可能使所有的人都满意。如果去“以一身就(顺从)众口”,那就会活得非常累。我们可以将古人常说的中庸之道作为自己立身行事的标准,并坚持自己的生活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