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长大于成功 选择重于努力大全集(超值金版)
3259400000041

第41章 懂点处世哲学,学点生存技能(2)

人世间的冷暖是变化无常的,人生的道路是变化无常的,当你在遇到困难走不通时,或许退一步就会海阔天空;当你在事业一帆风顺的时候,一定要有谦让三分的胸襟和美德,应该把功劳让与别人一些,不要居功自傲,更不要得意忘形。做人要该进则进,该退则退,能屈能伸。

富兰克林小时候到一位长者家里去拜访。没料到,他一进门头就在门框上狠狠地撞了一下。身材高大的富兰克林疼痛难忍,不停地用手指揉着自己头上的大包,两眼瞪着那个低于正常标准的门框。出门迎接的长者看到他那副狼狈不堪的样子,忍不住笑起来。“年轻人,很痛吧?”这位长者语重心长地说,“这可是你今天来这儿的最大的收获。”

一个人要想在世上有所作为,“低头”是少不了的。暂时的低头并非卑屈,而是为了长久地抬头;一时的退让绝非是丧失原则和失去自尊,而是为了更好地前进。缩回来的拳头,打出去才更有力。只有采取这种积极而又明智的处世方法,才能审时度势,通过迂回而达到目的,实现超越。

日常工作中不难发现这样的情形:有人虽然思路敏捷,口若悬河,但他讲话别人都不愿意听,为什么?因为他的表现太狂妄,令人不舒服,因此别人很难接受他的观点和建议。这种人多数都是因为喜欢表现自己,总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很有能力,处处想显示自己的优越感,从而能获得他人的敬佩和认可。但结果却失掉了在他人心中的好感。

在社会交往中,那些低调而豁达的人总能赢得更多的朋友;相反,那些高看自己小看别人的人常引起别人的反感,最终使自己走到孤立无援的地步。明代学者吕坤在《呻吟语》中说:“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他这是把心满气盛、卖弄才华视为做人的大忌。

有一位职员,在公司工作不到四个月,就选择了离开。一不是因为他自己的能力达不到,二不是因为他自己沟通处事的能力差,三不是因为他在公司里无用武之地。那究竟是为什么呢?原来他通过偶然的机会与这家公司的员工接触,发现这位员工在介绍自己公司的产品时说得有些不明白,于是他就从沟通技巧的角度有针对性地提了一些建议。没想到该公司的老板直接打电话邀请他面谈。而后,他意外地进入了这家公司。

刚进入公司时,老板让他着手解决难题,这就要求不仅要建立一些规则,还要打破一些规则。特别是后来老板任命他主管产品包装,在设计方案时,他发现他的顶头上司——产品总监对他构成很大的阻力,因为他要大刀阔斧修改的原方案就是产品总监设计的。为此他很困惑,是该通过协调沟通争取把事情做好,还是放弃原则投其所好呢?最后,他只好选择回避。他没有获得上司的真正配合与支持,这就为离职埋下了伏笔。

总的来看,这位员工在入职时就没有获得有利于他的环境。让自己暴露在一线,在众多的眼球注目下承担关键工作,那么无论你大显身手的结果如何,对自己都不太有利。你做好了,你是个人才,但这样一来就有人患上“红眼病”,以后不与你配合;二来领导因为看中你,安排一些更有挑战性的事情让你做,这对一个还没有完全熟悉环境的人来说,事实上是拔苗助长,好心办了坏事。

剧作家萧伯纳出名后赢得了很多人的尊敬和仰慕,但是年轻时的他特别喜欢外露锋芒,说话也尖酸刻薄,谁要是跟他说话,便会有受到奚落之感。一天,一位老朋友私下对他说:“你出语幽默、风趣,但是大家都觉得,如果你不在场的话,他们会更快乐。他们比不上你,有你在,大家便不敢开口了。你的才华确实比他们略胜一筹,但这么一来,朋友将逐渐离开你。这对你又有什么益处呢?”

老朋友的话使萧伯纳如梦初醒,他感到如果不收敛锋芒,彻底改过,社会将不再接纳他,又何止是失去朋友呢?所以,他立下誓言,从此以后再也不讲尖酸的话了,要把才华发挥在文学上。这一转变不仅奠定了他后来在文坛上的地位,同时也广受各国读者的敬仰。

你要是比别人多一些本事,不一定要张扬着让他人知道,时间会证明一切的。低调做人,在与人共事时留下较大的回旋余地,是一种必要的自我保护,也是一种让人敬佩的内在气质。从另一个角度看,低调的人能得到别人的信赖。因为你低调,别人才不会认为你对他构成威胁,你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并与之建立良好的关系。

大凡高标处世者,其做人的基调都很低;大凡低调做人者,其处世的标准都相当高。越是低调做人者,往往越能成就大事;越是功成名就者,越是低调做人的典范。

说话办事多留余地

古希腊神话里有这样一个传说:太阳神阿波罗的儿子法厄同驾起装饰豪华的太阳车横冲直撞,恣意驰骋。当他来到一处悬崖峭壁上时,恰好与月亮车相遇。月亮车正欲掉头退回时,法厄同倚仗太阳车辕粗力大的优势,一直逼到月亮车的尾部,不给对方留下一点回旋的余地。

正当法厄同看着难以自保的月亮车幸灾乐祸时,他自己的太阳车也走到了绝路上,连掉转车头的余地都没有了。向前进一步是危险,向后退一步是灾难。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做事要留有余地,不可把事情做绝了。

人生一世,千万不要使自己的思维和言行沿着某一固定的方向发展到极端,而应在发展过程中冷静地认识、判断各种可能发生的事情,以便能有足够的回旋余地来采取机动的应对措施。

宋朝时,有一位精通《易经》的大哲学家邵康节,他与当时的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是表兄弟,同时和苏东坡有往来。但二程和苏东坡一向不睦。

邵康节病得很重的时候,二程在病榻前照顾。这时外面有人来探病,二程问明来的人是苏东坡后,就吩咐下去,不要让苏东坡进来。

躺在床上的邵康节,此时说话已经很困难了,他就举起一双手来,比成一个缺口的样子。程氏兄弟有点纳闷,不明白他这个手势是什么意思。

不久,邵康节喘过一口气来,说:“把眼前的路留宽一点,好让后来的人走走。”说完,他就咽气了。

邵康节的话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事物是复杂多变的,任何人都不能凭着自己的主观臆断,来判定事情的最终结果。对于每个人来说,其人生都是浮沉不定、难以自料的。

有一个人,因在单位里与同事发生了一点摩擦,很不愉快。一怒之下,他就对那位同事说:“从今以后,我们之间一刀两断,彼此再无瓜葛!”

这句话说完不到三个月,他的同事就成了他的上司。因讲了过重的话,他很尴尬,只好辞职另谋他就。

因为把话讲得太满而给自己造成窘境的例子,在现实中随处可见。但这样做的结果,就像把杯子里倒满了水一样,再也滴不进一滴水,否则就会溢出来;也像把气球充满了气,再充气,球就要爆炸了。

做事要留有余地,不要把人逼上绝路;说话也要留有余地,不能把话说得太满。因为凡事总有意外,留有余地,就是为了容纳这些意外,以免自己将来下不了台。

即使与人交恶,也不要口出恶言,更不要说出“情断义绝”“势不两立”之类过激的话——除非有深仇大恨。不管谁对谁错,最好都闭口不言,以便他日狭路相逢还有个说话的“面子”。

少对人说绝话,多给人留余地,这样做其实并不仅仅是为对方考虑,对对方有益,更是为自己考虑,对自己有益。总之,这对双方都有好处。

俗话说,“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今时代,人情世事的变化速度无疑更快,用不了“十年”就可能发生此消彼长的变化,人们相互间更是“低头不见抬头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把话说得太满,把事做得过绝,将来一旦发生了不利于自己的变化,就难有回旋的余地了。

总之,人之一生说短很短,说长也很长,世间事如白云苍狗,变化万千,所以不要一下子把路堵死了,否则对自己是非常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