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毛泽东品评四大名著
3258900000011

第11章 毛泽东品评《三国演义》(10)

1944年10月25日,******到延安中央党校作报告。在谈到审干问题时,他说:张飞在古城相会时,怀疑关云长,是有高度的原则性的。关羽形式上是投降了曹操,封了寿亭侯,帮曹操杀了颜良、文丑。先你又回来,究竟是干什么来了?我们一定要有严肃性、原则性。当然过火是要不得的,所以去年抢救运动,十几天,我们马上就停下来了。(忻中:《******晚年的读书生活》,见《党史文汇》杂志1994年第8期。)

1947年,彭德怀率军在陕北战场歼灭国民党军长刘戡所部。在战役打响前,彭德怀曾打电话问******:“刘戡这个龟儿子,主席要活的还是要死的?”******在电话里笑道:“《三国演义》里说,张飞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彭德怀就说:“主席,我立军令状。”结果果然是击毙了刘戡。(权延赤:《卫士长谈******》,北京出版社1989年5月版,第375页。)

据李锐《庐山会议实录》:在1959年7月31日的****中央常委会上,彭德怀说:“‘张飞’这个绰号是主席取的。”故此处有以张飞比喻彭德怀之说。

“张飞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见《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屯土山关公约三事,救白马曹操解重围》。内称关羽斩颜良后,“操曰:‘将军真神人也。’关公曰:‘某何足道哉?吾弟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耳。’”第四十二回《张翼德大闹长坂桥,刘豫州败走汉津口》,也同:“曹操急令去其伞盖,回顾左右曰:‘吾向曾闻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

“探囊取物”,伸手到袋子里取东西。现比如此人本事很大,事情很容易办到,易如反掌。典出《新五代史·南唐世家》:“中国用吾为相,取江南如探囊中物尔。”

1947年,******撤出延安时,在问新四旅特点时,警卫排长阎长林说:“新四旅河北人最多。”******放声大笑:“哈哈,河北人就一定打胜仗?三国时候,河北名将颜良、文丑,不是叫山西人关云长给杀了嘛!”李银桥(当时是******卫士)在旁小声说:“山西人也不一定行,关云长就不如彭老总。关云长走麦城,彭老总可是三战三捷。”“噢,你还是很有见解么。你也是河北人吧?”李银桥脸红了,轻轻点头。(权延赤:《卫士长谈******》,北京出版社1989年版5月版,第185—186页。)

“关云长走麦城”,故事见《三国演义》第七十六回《徐公明大战沔水,关云长败走麦城》。

1949年12月,******在与楚图南等人握手以后,很有风趣、十分幽默地和他们讲起《三国演义》中古城会的故事来了。他微笑地说:“当时在古城的三弟张飞,看见从敌人营垒回来的二哥关羽,对他提出种种疑问,是张飞有警惕性的表现,是完全正确的。但关羽一旦斩了蔡阳,用行动表示了与敌人划清界限,张飞于是开门迎接关羽,又兄弟团结共同对敌。”(孙琴安:《******与名人》,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40页。)

1952年,******读《梁书·韦睿传》,就其中魏中山王元英“众兵百万,连城四十余”,包围钟离城。“(韦)睿自合肥径阴陵大泽,过涧谷,辄飞桥以济师。人畏魏军盛,多劝睿缓行。睿曰:‘钟离今凿穴而处,负户而汲,车驰卒奔,犹恐其后—,而况缓乎?’旬日而至邵阳”。******批语:“敢以数万敌百万,有刘秀、周瑜之风。”(《******读文史古籍批语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01页。)

周瑜(175—210),字公谨,东吴将领,庐江(今安徽庐江)人。汉建安十三年(208),与刘备联军,以5万之众,用火攻大破曹操军。当时曹军号称83万。其故事在《三国演义》中开始于第十五回《太史慈酣斗小霸王,孙伯符大战严白虎》。

刘秀,即东汉光武帝(前6—57)。更始元年(23),在昆阳(今河南叶县东北),率3000人众大败王莽军42万。

1952年,******读《新五代史·张廷蕴传》,就“廷蕴武人,所识不过数字,而平生重文士”,批语:“张桓侯之流。”(《******读文史古籍批语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72页。)

张桓侯,即张飞,蜀汉景耀三年(260)被追谥为桓侯。《三国志·蜀书·张飞传》称:“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

1954年,春暖花开之日,王芳(时任浙江省公安厅厅长)陪******漫步在杭州九溪十八涧。******问王芳:“《三国演义》你看过没有?”“看过。”“陈寿的《三国志》看过没有?”“也看过。”“你读的书还真不少呢。你认为关公这个人怎么样?”“我很佩服关公。”王芳想了想,回答说,“关公是个义重如山的很了不起的人物。他武艺高强,威震天下,先是斩了董卓的大将华雄,后来在曹操麾下时又斩颜良、诛文丑。千里寻兄时,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可以说人人皆知。他那重义气、轻富贵的优良品质,深明大义的儒将风度,‘单刀赴会’无所畏惧的英勇气概不知倾倒了多少人。但是,他又有惟我独尊、骄傲自大、不识大局等致命的弱点……”“看来你对关公还是很有研究的嘛!”******对王芳扼要简明的概括和头头是道的分析表示赞同,又问:“既然你对关公这么熟悉,我再问你一个问题,关公姓什么?”“关公,当然就是姓关了。”王芳答道。“错了,关公其实并不姓关,”******笑了笑说,“关公是指关为姓。”

于是,******向王芳和其他随行人员讲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关公自小很讲义气,可谓侠肝义胆。一次,他为朋友打抱不平,在家乡杀了人。他知道杀了人是要吃官司的,便立即逃了出来。他打算出潼关,以甩掉官府的追捕。他日夜兼程,来到潼关时,还不到五更天,关门紧闭。他好不容易熬到开关的时候了,却又犯了愁。那时,官府有一项规定,凡过关的人都要进行登记。这可怎么办?千万不能报出自己的真实姓名,要露出马脚,那可不得了啊。眼看就轮到他了,他还没想出好办法。他心急如焚地望着这高大森严的关门,忽然来了灵感,在关门前,我何不就说自己姓关呢……这就是关羽指关为姓的由来。

“主席,《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上都没有这些记载啊?”王芳觉得******绘声绘色很有道理,便想知道这个故事的出处。“你查查其他书,看看是不是这样?”******没有直接回答王芳,而是给他出了一道题。为了找到这道题答案,王芳细心阅读了许多有关的书籍,还是没有找到这个故事的出处。只是在一本《中国古代历史小说考》上找到了一点蛛丝马迹。那本书上也说,关公本不姓关,而是姓冯,名贤。至于后来为何改姓为关,却没有讲。(李约翰、镡德山、王春明:《和********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3月版,第88—90页。)

据《关西故事》:蒲州解梁县关公,本不姓关,少时力最猛,不可检束,父母怒而闭之后园空室。一夕,月甚明,启窗越出,闲步园中。闻墙东有女子啼哭甚悲,兼有老人相向哭声,怪而排墙询之。老者诉云:我女已受聘矣。而本县舅爷,闻女有色,欲娶为妾。我诉之尹,反受叱骂,以此相泣。公闻大怒,仗剑径往县署,杀尹并其舅而逃。至潼关,闻关门图形,捕之甚急,伏于水傍,掬水洗面,自照其形。自水洗后,颜已变仓赤,不复识认。挺身至关,关主诘问,随口指关为姓,后遂不易。(详见清朝褚人获之《坚瓠秘集》卷三。)

欧阳修有《为君难论》。该文称赵王用赵括、秦王用李信,分别遭到失败,“予又以谓秦赵二主,非徒失于听言,亦由乐用新进,忽弃老成,此其所以败也。大抵新进之士喜勇锐,老成之士多持重,此所以人主之好立功名者,听勇锐之语则易合,闻持重之言则难入也”。******1957年读至此,批语说:“看什么新进。起、翦、颇、牧,其始皆新进也。周瑜、诸葛亮、郭嘉、贾诩,非皆少年新进乎?”(《******读文史古籍批语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97页。)

“起、翦、颇、牧”,指战国后期的秦将白起、王翦,赵将廉颇、李牧。他们都是当时有勇有谋的将军。贾诩(146—223),字文和,曹操主要谋士。曾先后跟从李催、段煨和张绣。归曹操后,为他出过很多好主意。

1957年3月20日下午1时至2时,******在由南京飞往上海的途中,当飞临镇江上空时,他书写了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楼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还向随行的林克解释了这首词的意思和词中的典故。(林克:《忆******学英语》,见《******的读书生活》,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261—262页。)

******写完后,说辛词里的“不尽长江滚滚流”,是借引了杜甫诗中的句子;“生子当如孙仲谋”,是借用了曹操的诗句。他讲到《三国演义》中“曹操煮酒论英雄”一节时说,曹操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刘备问:谁能当之?曹操以手指刘备后自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接着,******指出:“尽管刘备比曹操所见略逊,但刘备这个人会用人,能团结人,终成大事。”******是位渊博睿智、潇洒自如的政治家,他一再借古喻今,强调不讲政策,丧失人心,必然失败;而只有会用人,能团结人,才可成一番事业。(李林达:《情满西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40页。)

“曹操煮酒论英雄”,见《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三国志·蜀志·先主传》里也说:“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当为此故事张本。

“生子当如孙仲谋”,见《三国志·吴书·吴主传》引《吴历》,曹操见孙权军,“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1957年4月上旬,******在四省一市省********思想工作座谈会上,在谈及提拔青年干部时又说:“赤壁之战,程普四十多岁,周瑜二十多岁。程普虽是老将,不如周瑜能干,大敌当前,谁人挂帅?还是后起之秀周瑜挂了大都督的帅印。孔明27岁成名,也未当过支部书记、区委书记嘛,也是个新干部嘛!赤壁之战以前无名义,之后才当军师中郎将。古时候可以破格用人,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大胆提拔。”(《社会科学论坛》1995年第1期。)

1958年,******读《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就陆逊在彝陵大战前奉行以逸待劳,“当御备时,诸将军或是孙策时旧将,或公室贵戚,各自矜持,不相听从。逊按剑曰:‘刘备天下知名,曹操所惮。今在境界,此强对也。诸君并荷国恩,当相辑睦,共翦此虏,上报所受;而不相顺,非所谓也。仆虽书生,受命主上。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各任其事,岂复得辞!军令有常,不可犯矣。’”批语:“此司马懿敌孔明之智也。”(《******读文史古籍批语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1月版,第161—162页。)

陆逊,其故事开始于《三国演义》第八十三回《战猇亭先主得仇人,守江口书生拜大将》。

1958年,******读《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就清朝钱振鍠评彝陵之战,“陆逊破先主,无他奇策,只令军士各持一把茅耳。意先主连营,皆伐山木为之,故易火;若土石为之,逊其如之何?”批语:“土石为之,亦不能久,粮不足也。宜出澧水流域,直出湘水以西,因粮于敌,打运动战,使敌分散,应接不暇,可以各个击破。”(《******读文史古籍批语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1月版,第161页。)

1958年,******读《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就火烧连营后,“又(刘)备既住白帝,徐盛、潘璋,宋谦等各竞表言:‘备必可擒,乞复攻之。’”的清何焯评:“大胜之后,将骄卒惰,溯流仰攻,转馈又难,一有失利,前功尽弃。昭烈老于兵,得蜀已固,非若曹仁之在南郡,可惧而走也。连兵于西,主客异势,决还者中人所能知也,盛、璋、谦如豕突耳。”批语:“何评有理。”(《******读文史古籍批语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1月版,第162页。)

1958年,******曾几次谈及陆逊。他在读《南史·贺琛传》,就其中梁武帝萧衍刚愎拒谏,责骂贺琛,“朕有天下四十余年,公车谠言,日闻听览,每苦倥偬,更憎惛惑。卿珥貂纡组,博问洽闻,不宜同于阘茸,止取名字,言我能上事,恨朝廷不能受”。批语:“此等语,与孙权诘陆逊语同。”(《******读文史古籍批语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1月版,第207页。)

据《三国志·吴书·陆逊传》,陆逊因不附和鲁王孙霸(孙权四子)争夺太子事,多次上书孙权,“太子正统,宜有磐石之固,鲁王藩臣,当使宠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获安”,而为孙权责诘,忧死。

1958年,******读《三国志·吴书·骆统传》,就骆统与孙权疏:“每有征发,赢谨居家,重累者先见输送。小有财货,倾居行赂,不顾穷尽。轻剽者则送人险阻,党就群恶。百姓虚竭,嗷然愁扰。”“方今长吏亲民之职,惟以办具为能,取过目前之急,少复以恩惠为治,副称殿下天覆之仁、勤恤之德者。官民政俗,日以凋敝,渐以陵迟,势不可久。夫治疾及其未笃,除患贵其未深。愿殿下少以万机余闲,留神思省,补复荒虚,深图远计。育残余之民,阜人财之用,参曜三光,等崇天地。臣统之大愿,足以死而不朽矣。”批语“买壮丁”,“振古如斯。”(《******读文史古籍批语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1月版,第160页。)

骆统(193—228),会稽乌伤(今浙江义乌)人。东吴大臣,任乌程相,曾随陆逊参加彝陵战役。

陆逊在彝陵大战中火烧连营,打败蜀军,故事见《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陆逊营烧七百里,孔明巧步八阵图》。

1958年,******在成都会议上讲话。他提出:“要人们敢说,精神振作,势如破竹,像马克思、鲁迅那样,敢说。把顾虑解除,把空气冲破一下,搞出一种新气氛。邹容十八九岁写了一篇《革命军》,直接骂皇帝。章太炎写文章驳康有为,也是精神百倍。年纪越大,用处越不多,但也不要妄自菲薄,要有用处就要鼓点劲。当然,年纪大的也还要,也要掌舵。三国时刘备不好,还是老头子挂帅。要冲破党内的沉闷气氛。”(李锐:《“******”亲历记》,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第233页。)

刘备“还是老头子挂帅”,故事见《三国演义》第八十一回《急兄仇张飞遇害,雪弟恨先主兴兵》。

1958年5月8日,******在****八大二次会议上的第一次讲话中,主要讲了“破除迷信”的问题。他说:“青年人打倒老年人,学问少的人打倒学问多的人,这种例子多得很。周瑜、孔明都是年轻人,孔明27岁当军师。程普是老将,他不行,孙权打曹操不用他,而用周瑜做都督。程普不服,但是周瑜打了胜仗。周瑜死时才36岁。这里还有我的老乡黄盖,湖南零陵人,他在这个战役中立了功,我们老乡也不胜光荣之至。”

******又说:“三国末年有个王弼,他十七八岁就是哲学家,做《庄子》和《易经》的注释。他死的时候才24岁。”(王子今:《******和中国史学》,****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199页。)

黄盖(?一215),东汉末年零陵泉陵(今湖南零陵)人。初随孙坚,后又在孙策、孙权帐下为将。汉建安十三年(208),在赤壁之战中,建议用火攻,并以诈降计,乘机纵火,大破曹军。其故事见《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