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言大盗红飘带
32578400000004

第4章 红飘带的前世与今生(1)

南邑乡东南面是一片一望无际的农田,这片广阔的田地南边临着密林河,密林河分出来的支流像树根一样纵横交错地伸进这片田地之中。这些密林河的支流滋润着这块土地,使它成为了南邑乡的大粮仓。这块大田地北面是一片树林,越过了这片树林便是那座连绵高耸的望秋山。田地的西边是一条运粮的大道,这条大道向南直达大木桥,北上至石花坡,在这里,大道分叉,向西折向县城,向东南折向东乡。田地的东边就是东乡,一个散落着二三十条村子的地方。密林河从南邑乡的西南边一直蜿蜒地向东南方流去,滋养着两岸的人们,一直流到大海去。南邑乡的中部——就是从那条运粮大道再往西一些的地方。它的北面石花坡的那个地方有几座山丘,大道从石花坡经过。山丘再往南就是一片寸草不生的砂砾地。而它的南面则立着一座孤山——小阴山。这座山孤零零地耸在那里,它不像南邑乡北面的那些高山那样令人望而生畏,这是一个非常适合登高的地方,不算高,但也不算低。小阴山周边是一片草地,从山脚沿着密林河向西走五六里就来到了大木桥。走过大木桥,有一条大路弯曲地向西南折去。沿着这条路走上八九里路就来到了南邑乡最大的一条村庄——赵家村,赵家庄就在这个赵家村里。赵家庄是南邑乡最大的地主,南邑乡东南方的那片广阔的良田——也就是前文说的密林河北面的那一大片田地——基本上都是赵家庄的邑地,在那里种地的乡民都得向赵家庄交纳佃租,其中包括赵家村整条村子的村民还有东乡十几条村子的人。这赵家村在密林河的南方,它的东边是一大片长满芦苇的沼泽地,西边就是西乡,一个有十来条村子的地方。那里住着南邑乡另外两位大地主——林之洞老爷和李义老爷。这两位老爷的邑地都在南邑乡的西边、密林河的上游。那里远离密林,山陵和密林河将它们与密林隔开,所以这两位老爷家过的都是太平日子,与红飘带并没有太多的瓜葛,不像赵家庄那样与红飘带是世仇。不过如果真的要比财力的话,这两位老爷家还是要逊色于赵家庄不少,因为他们家的邑地可比赵家庄要少上许多。密林河在北边将赵家庄和他家的邑地隔了开来,大木桥是它们之间的必经之地。

从大木桥沿着密林河再往上游二十来里的地方也有一座木桥横跨过密林河的两岸,这座桥比大木桥要小一些,所以南邑乡的人们就叫它为小木桥。这座小木桥连接着一条大路,这条大路北边通往县城,南边连着赵家村。这是赵家村和西乡的人们到县城的必经之路。赵家村离县城有三十多里的路程。县城在南邑乡的西北方,是南邑乡最繁华的地方。县城的北面是高大连绵的彝林山。彝林山从西边一直向东北方向弯去,一直伸向南邑乡的人们不知道的地方。彝林山在离县城八九里的地方有一个山口,也就是彝林山口,这是南邑乡通往北方中原唯一的一条道路。从中原地区南下的各种新奇的货物全都聚集在县城之中。这里也是从中原下来的商人们的聚集之地。与下面古风犹存的乡村相比,县城里中原气息浓重,建筑也是不同于下面的村庄,都是些雕梁画栋的中原特色的楼房。县城里私塾、布料店、成衣店、客栈、青楼等等一应俱全,凡是中原一般城镇里有的东西这里都有。布料店里摆着从北方中原运来的各种精美的布料,丝绸、蚕丝…‥,全是乡下人没见过也买不起的。县城里有一条河从城中经过,这条河源于彝林山,途经县城,曲折地向南方流去,在离小木桥十几里的西边与密林河汇合。这条河叫清流河,南邑乡的人们俗称它为**河,因为县城里的青楼大多都在这条河的两岸。晚上,河流两岸的青楼都是灯火通明,歌声不断。有些有钱的老爷还会租船沿河而下,请些歌妓到船上,一边看两岸的风景一边风流。不过每到农忙过后,清流河的埠口可是县城里最繁忙的地方,乡下的农民们会用船运来一袋袋新收割的大米来换钱,换来钱之后再到镇上去买各种生活用具回家。

南邑乡最神秘的地方是在它东北面的密林。那里是红飘带的地盘,布满了许多陷阱,连山里的猎人也不敢进去。石花坡北面有一片树林,穿过了这片树林,彝林山与望秋山夹出了一条大峡谷——望秋山大峡谷。经过了望秋山大峡谷就是那片古木遮天的密林。

南邑乡流传的许多和妖魔鬼怪有关的故事大多发生在那里。在密林的那片深山野林里,居住着一帮以打猎为生的山民,南邑乡的人们都称这帮山民为强盗,而红飘带就是这帮山民的首领。红飘带的得名是因为他出没的时候总会用一条长长的红带子绑在眼部,在眼睛的地方留着两个洞来看东西,有点像是眼罩,只不过脑袋后面还留着长长的一段。红飘带惯常使一根长木棒,每当他舞棒的时候后面的那条长长的红带子也随之飞舞,煞是好看,所以人们都称他为红飘带。红飘带有时候也会使长矛,就是他想杀人的时候。

红飘带跟赵家庄的仇怨这要从二百多年前说起。假如翻开历史,在二百多年前,南邑乡还是一片荒山野岭。这里没有县城,没有村庄,所有的田地都还是一片山林沼泽。那时候南邑乡分散着一个一个的部落,这些部落的人们都以打猎为生,茹毛饮血,穿着兽皮做成的衣服,光着脚,整日拿着弓箭和长矛在山间打猎。那时候,每个部落都有自己打猎的地盘,他们称这些地盘为林场。各个部落之间为了争夺林场经常发生争斗,争斗的场面很是血腥。到别的部落的林场打猎他们称之为偷盗,被人发现是会被猎杀的。这些就是南邑乡的原住居民。

后来,中原有军队下来入侵到这里。这些中原的军队最先驻扎的地方就是现在的县城这里。他们侵占了这些原住民的许多林场,开荒种地。那时候,南邑乡的耕地并不在现在的赵家庄的那片大良田和西乡那里,而是在县城的清流河两岸。这些耕地都是南下的中原士兵开垦的,到现在县城的周边还保留着一些耕地。

受到了外来民族的入侵,这些南邑乡原来一直为了林场互相打打杀杀的部落们开始联合起来抵抗外敌。这些部落的人们与南下的中原士兵持续争斗了一百多年,结果是原来部落原始的生活在现代农耕文明的猛烈冲击之下土崩瓦解,这些野蛮的部落大多被这些中原的外来者征服,他们追随这些征服者的足迹,开荒种地,过上了农耕文明的生活。当看到这些入侵者住在高大的楼房不怕刮风下雨,在地里种着他们从来没有见到过的金黄的稻谷丰衣足食的时候,这些原住民们却在山林里到处奔波,饱受了各种凄风冷雨,只为了猎取一日三餐的猎物。这种巨大的反差让这些部落里的许多人们脱掉了自己身上的那身兽皮,加入到了这些外来的中原人的行列当中,追随着他们一起开荒种地。但是传统总都会有人固守的,那些不愿意摈弃祖先生活的人们仍然固守在山林之中过着打猎的生活,只不过他们的林场渐渐地被村庄和耕地占领,这些仍然固守着部落生活的人渐渐地被逼到了现在的密林那里,而且他们也不再是一些分散的部落,而是统一成为了一个部落,可人数已经不能再跟先前相比了。

只是传统在现在文明的冲击之下已经失去了它原本的味道,看着山林之外的人们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农耕生活,而自己还在山林里过着艰苦的日子,在山林里的那帮部落的原著民们每每在打不到猎物挨饿之时,心里总不是滋味。那些耕地原来是他们的林场,以前那里有许多野猪、野兔、野鹿等等各种猎物,是这些人霸占了他们的林场,让他们无处打猎,让他们挨饿的。在这种想法的驱使之下,部落里的山民们开始下山去抢劫粮食。就这样,这些固守着传统部落生活的原住民们成为了南邑乡臭名昭著的强盗。而且这帮山民出来抢粮的时候经常会高声大喊:“我们才是南邑乡正统的原住民,中原鞑子滚出南邑乡,还我林场。”

密林的这帮山民们在抢粮的过程之中与赵家庄结成了百年纠葛不清的仇怨。赵家庄他们所属的田地与密林离得最近,所以密林里的那帮山民们出来抢的大多都是赵家庄的粮食。赵家庄的祖先是正统的中原人,是当年驻扎在这里的中原军队的将军。这位将军因为长期驻扎在这里,便在这里落地生根,传出了赵家庄这一脉。所以,赵家庄向来都是南邑乡势力最强大的传统贵族,过去是,现在也是,连官府都惧他们三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再顽固的人也会发生改变。如今,住在密林里的那帮山民也不再像祖先那样居住在山洞里,而是学会了像密林外面村庄里的那些村民一样筑起了木材房子。他们也学会了种一些菜来吃,只是他们根本不种粮食,他们的粮食都是从外面抢来的。现在密林里还有两百来户人家,分散在密林后面的望秋山北面山麓。虽然这些居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但是他们仍然遵循着部落的酋长制生活。其实密林里真正的酋长并不是外面盛传的红飘带,近三十多年来密林里的酋长都是一个叫罗翰的老男人。这个罗翰就是十几年前南邑乡大名鼎鼎的红飘带罗茗的父亲。红飘带是密林里勇士的象征,而酋长是密林里最有权势的人,部落里的大小事务和各种纠纷都要酋长来出面解决。只是这个酋长从来不在外面露面。而红飘带则是带领密林里的各好汉出外打拼的将军,所以外人往往都误以为红飘带就是密林的首领。其实在南邑乡的历史上,也曾在密林里出现过红飘带和酋长是同一人的情况,不过也就有一回。其实密林里的红飘带和酋长是一样的,都是世袭的。一般继承者当上酋长的时候年龄都已经大了,跟人打斗根本就不行,而红飘带作为带兵出外的将军,必须是年轻气盛的壮年人。其实这个红飘带也不是别人,他就是由密林酋长年轻的儿子或者是孙子担当,等到酋长死了,他就继任为酋长,而他的子孙就继任为红飘带。如果酋长还年轻的话那么这个红飘带一般就由这个酋长自己来当。前面说了,这种情况很少,也就只有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