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用心管人
3249900000005

第5章 管理治心为上(2)

苏洵《心术》中提出:“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面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厉害,可以待敌”。苏洵讲的“治心”,是强调管理者首先要调节、管好自己的心,不是叫将军一开始就去“治”士兵的心。他认为一个人要成功,就必须具有坚如磐石的意志,百折不挠的勇气,愈挫愈奋的精神。这种难能可贵的品格从何而来呢?来自坚持不懈的自我训练。让自己的心能够做得了主,使自己成为自己的统帅,使自己能够管得住管得好自己。这是一个人成为一个优秀管理者的前提。

《周易》希望管理者能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孔子希望管理者胸怀坦荡(“君子坦荡荡”)、谦虚谨慎(“君子泰而不骄”)、勇于改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孟子希望管理者要有使命感、责任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刘安认为,管理者要有决策能力,“运筹于庙堂之上,而决胜于千里之外矣”……

我们从古人对皇帝、圣人、君子、将军等人提出的一些心理素质上的要求可以看出,管理者自身的心理修炼是管理一切的基础。

因此,管理者首先必须重视心的力量,在意识到心理具有强大力量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和发挥自己的心理能量,让自己有一颗充满能量的心,然后才能激发、带动、调节被管理者的心理能量,达到“大治”的目标。

稻盛和夫十分提倡“心”的哲学。他说:“‘心’是负载着肉体的位于自己灵魂最深层的本我。”他的经营,无处不透出心灵的智慧和关爱之心。“领导者必须抛却私心,竭尽全力,有即使牺牲个人利益也在所不惜的勇气”、“致力追求全体员工物心两方面幸福的同时,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他在42年的经商生涯中,缔造了京瓷和第二电信电话两个世界500强公司。

“以心为本”代表着稻盛和夫经营的核心智慧。其产生过程和发展也很具有代表性。

在京瓷公司创业1年后,临近年末,11名年轻人来到稻盛和夫办公室,提交一份请愿书要求签定加薪协议,否则集体辞职,稻盛和夫十分震惊。

于是,他把他们领到他那只有两间公营住宅的家里,和他们进行了3天3夜的长谈。他用真诚和决心感动了11名年轻人。随后,他们撤回了要求,再也没有什么怨言,为京陶公司的发展竭尽全力。

事后,稻盛和夫反问自己,创业为了什么?经营为了什么?企业又是什么?经过痛苦而深刻的反省,终于有一天,他恍然大悟:新录用一个员工,不就意味着从录用之日起,就必须担负起照顾他生活的责任吗?以前只是对自己的技术信心十足,竭尽全力去报答那些仰慕自己、决意和自己共同奋斗的伙伴们,却忽视了员工。员工是人不是机器,是与自己共同实现技术的工作者。

通过这件事,稻盛和夫得到了宝贵的经验,即在经营中“人心比什么都重要”。他认为,“人心确实变得快,有时也靠不住,但反过来说,世界上也再没有比人心的结合更加牢固的东西,公司的发展完全依赖于所有员工的人心一致。”于是,他正式提出了“以心为本”这一经营哲学。

他后来进一步将这一思想升华:所谓经营,就是不管愿意与否,都要把“让员工物心两方面都得到幸福”作为责任。企业是管理者与员工结成的命运共同体。而这个共同体的根本目标,不是为了拼命追逐这个团体的利益,而是为了人类的发展贡献心和力。“我们的公司,并不是建立在雇佣的关系之上,而是相互倾心的同志们聚在一起所结成的命运共同体。”

他认为:

“人生之路用心来描绘。”

“事业和人生成功的秘诀在人心。因为:无论在人生还是在事业上,要产生最佳结果,对事物的思考方法和心态都起决定性作用。”

“让技术闻名于世是次要的想法。经营的目的首先是在为全体员工谋求物心两方面幸福,为人类社会进步、发展贡献心力。”

“必须树立起‘敬天爱人’的精神,建立‘以心为本’的利他经济学,自觉为社会乃至世界,担当起责任。”

“利润是副产品……倘有纯正之心,什么样的事业都能成功。”

“在经营中,人心比什么都重要。虽然人心确实变得快,有时也靠不住,但反过来说,世界上也再没有比人心的结合更加牢固的东西,公司的发展完全依赖于所有员工的人心一致。”

他要求自己和公司的员工一切从心上做文章,以“纯心”的力量,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创造2家世界500强企业的哲学家、企业家。

稻盛和夫先生在著作《21世纪企业经营者的心性培养》中体现出一个重要而明确的理念:管理者是“拥有更高水准的哲学,更高水准的人生观”。他认为,作为一个管理者,你所特有的哲学支配着你的经营,决定着你的事业的成败。如果你想扩大公司,想使你的职员们幸福的话,就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经营理念。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心的境界决定管理的境界。反过来讲,管理的境界在于管理者和管理对象的思想境界。

世界任何一位成功管理者的所作所为及他们所创造的奇迹,都宣告了自我修炼的重要性及其无穷的魅力!

得人心者得天下

孟子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道的过程就是经营人心的过程。因此得道者得人心。得道之人拥有的是无形资源,即使是在最失意的时候,这种人心齐聚的优势,也会帮助得他们化险为夷,安渡难关。而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甚至连亲戚也会叛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里的“人和”就是指人心所向。三者之中,“人和”是最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纵观中国几千年历史,失天下者必先失民心,得天下者必先得人心,万古不过如此。

1917年,******在给黎锦熙的信中写道:“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之心,而不徒在显见之迹。动其心,当具有大本大源。”

在解放军创建之初,为了让这支红色军队具有战斗力,能够生存与发展,高瞻远瞩的******就向参加秋收起义的部队指出:我们是工农群众的武装,要为工农群众打仗。1945年,******在《论联合政府》中,对解放军的建军宗旨则做了系统的概括,他说:“紧紧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惟一宗旨。”

正是在这惟一宗旨的指引下,红军在长征途中,军纪严明,秋毫无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即使部队处于艰难困苦的境地,战士们不得已到地里掰包谷吃,每掰一个,也要在包谷株的枝丫上卡一枚铜板,所以,得到了人民最真心的拥护和支持。他们没到一处,都有群众烧茶送水,筹钱筹粮,不少人争着当向导,大批青年踊跃参军。许多伤员不能继续前进,都留在了老乡家中疗养。

相反,分析国民党失败的原因,也正是因为失掉了民心。

对于一个组织、一个团队,最大的制胜法宝就是——人心。

军队如此,企业更是如此。

《孙子·谋攻篇》中讲道:“上下同欲者胜。”即是说,官兵同心,上下齐心协力,就可以夺取战争的胜利。这是孙子提出的分析决定战争胜负的一个最根本的条件。那么,如何使上下同欲呢?孙子在《计篇》中指出:“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就是说,有道的君王,可以使民众与他的意愿相一致,这样,民众在战争中,就可以为国君出生入死而不怕危险。在这里,孙子提出的“道”是使上下同欲的最根本、最重要的因素。

孙子所讲的“道”又是何意呢?指的是政治。他特别强调“民与上同意”,即指国家实行的得人心、顺民意的政治。用“道”铸造的“组织”,“上”与“下”、“内”与“外”能同心同德,有任何艰难险阻都能克服。

把孙子的“道”用于现代经营管理中,就是把企业的利益、员工的利益、客户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如此布“道”,其“道”必久。“道”,是人的“心”。人有了“道”,犹如鱼有了水。正因为如此,世界一流企业的成功之道,其经营者和管理者们无不把经营“人心”放在首位。

情与情能相容,心与心易相通。一个企业想要获得长远的发展,员工的人心向背、消费者的人心向背变得越来越重要。

无论牛根生的个人经历还是蒙牛的创建过程,“人心”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砝码。牛根生将经营人心当作一个事业来经营。

牛根生说:“感情的培养和投入是非常必要的,我们非常善意地对待我们周围的人,包括我们企业的人,包括社会的人,只要有投入,肯定有产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此,经营人心包含了几个层面的含义:既要经营员工的心,也要经营经销商、合作商、投资方的心,更要经营消费者的心。

经营人心,首先要用“心”经营员工的“心”。人是最大的生产力,经营企业就是“经营人心”,聚揽人才。蒙牛对员工捧出的是一颗真挚、诚恳、舔犊般的爱心,换来的是员工孺子牛一样的忠诚与敬业之心。牛根生散了钱财,得了人心,聚了人才,收获了高效益与高效能。这是蒙牛高速发展的动力之源。

蒙牛为了赢得客户的青睐,提出了“产品就是人品”的口号,一切从改变自己开始做起,对自己严格要求,从技术、设备到流程控制、奶源维护,再到质量检验,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不放过任何细节,消除质量死角,保证牛奶的品质,保证客户饮用的安全与健康。用这份精诚之心敲开客户的倾心之门,为蒙牛树立起良好的口碑。

蒙牛还有一颗火热的社会“良心”。“愿每一个中国人身心健康”决不只是置于口头的呼声,而是融入到企业的每一步行动中。抗击非典、捐奶助学、援助申奥、抗震救灾……每一次重大的社会活动都留下了蒙牛的热心与真心,博得了社会大众的信心与放心。

牛根生散了钱财,得了人心,聚了人才,收获了高效益与高效能。“经营事业就是经营人心”的哲学思想为百年蒙牛的目标打下根基。这是蒙牛高速发展的动力之源。经营人心也是蒙牛的终极目标。

有人说,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而众多企业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不谋人心者,不足谋企业。

“人心”的力量是无限的。它既可以托起一个企业,也可以覆灭一个企业。要想取得事业的成功,管理者必须重视“人心”的经营。

苏东坡在《东坡全集·上神宗皇帝书》中把能否得人心直接与国家的存亡联系起来:

人主之所恃者,人心而已。人心之于人主也,如木之有根,如灯之有膏,如鱼之有水,如农夫之有田,如商贾之有财。木无根则槁,灯无膏则灭,鱼无水则死,农夫无田则饥,商贾无财则贫,人主失人心则亡。

苏轼把人心比喻为木之根、灯之膏、鱼之水、农夫之田、商贾之财,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人心是经营管理的基础。

可见,抓住了“人心”这一核心,就掌握了管理的精华,同时也抓住了管理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