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晏河清尊,高31.3厘米,口径25.1厘米,通体施霁蓝釉,圆口,卷唇,直颈,鼓腹。瓶底、口沿描金,颈部描金蕉叶纹,肩部描金如意云纹,腹部描金缠枝莲纹,近底处饰粉彩凸雕荷花,尊身左右饰白釉海燕双耳,寓意“海晏河清”,外底有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此瓶制成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是景德镇官窑当年为圆明园内海晏堂特制的陈设。“海晏”一词取意“河清海晏,国泰民安”。《文苑英华》引唐代诗人郑锡《日中有王字赋》:“河清海晏,时和岁丰。”河专指黄河;晏,平静义。“河清海晏”也作“海晏河清”,意指黄河水流澄清,大海风平浪静。此语用以比喻天下太平,有歌颂盛世和平的吉祥含义。海晏河清之名,利用谐音、象形、转借等浪漫主义手法构成的吉祥寓意图案,是我国古代人民群众巧妙、美好的艺术创造。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这就是寓意图案的特点。寓意图案成熟于宋代的民间艺术,到了清乾隆时期,已经渗透到宫廷艺术中的每个角落。除了用燕子、荷花的图案象征海晏河清之外,还有许多意象,如八吉祥,暗八仙,龙凤呈祥,三羊开泰,松鹤延年、鹿、鹤与花卉、松树寓意六合同春,红色蝙蝠代表洪福齐天,葫芦绶带谐音福禄寿,鹭鸶荷花比喻一路连科,喜鹊梅花暗指喜上眉梢,鹌鹑和菊花表示安居乐业,戟、鱼、磬借指吉庆有余,戟、磬、瓶借代吉庆平安,石榴、佛手和桃蕴含多福、多寿、多子三多,柿子和灵芝寄寓事事如意,等等。这些寓意图案反映了古人的思想、意志和情趣,海晏河清尊就是清代统治者期盼长治久安、江山永固的政治愿望的体现。
海晏河清尊原有一对,陈列于圆明园内的海晏堂。圆明园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园组成,内有园林风景百余处,建筑面积逾16万平方米,是清朝帝王历150余年修建和营造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其中西洋楼是长春园内的一组欧洲宫苑式景区,是我国首次仿建的一座欧式园林,由谐奇趣、黄花阵、养雀笼、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大水法、观水法、线法山、线法画等10余座西式建筑和庭院组成,都是欧洲18世纪中叶盛行的巴洛克宫殿式样。建筑材料多用汉白玉石,石面精雕细刻,屋顶覆琉璃瓦,占地约7公顷,由西方传教士意大利人郎世宁(1688~1766年)和法国人蒋友仁(1715~1744年)设计监修,中国匠师建造。
海晏堂是西洋楼建筑群中最大的一处欧式园林,宏伟壮观,意趣非凡。它由正楼和后工字形蓄水楼组成,正楼朝西,上下各11间,楼门外平台左右有一对海豚喷狩泉水,水花落在池中的承水盘里,沿着内楼梯从一个水盘到一个水盘,直通下面的池里。外面楼梯处也是如此,所不同的只是有一对獬子喷吐着水花,这里共有54眼喷泉,每个水盘当中就是一个泉眼。台阶向两侧都有水流下,墙边的水流分级下泻,形成折叠瀑布,直入阶下大型喷水池,池左右呈“八”字形排列着我国十二生肖人身兽头铜像。每昼夜十二个时辰,由十二生肖依次轮流喷水,正午时,十二铜像口中同时喷射泉水。这些铜像是西方人设计、在中国制造的,融东西方文化于一体,俗称“水力钟”。
海晏堂后工字形楼其实是一个供水楼,储存的是专供大小水喷泉的用水。这一巨大的建筑靠拱穹支撑,在巨大拱穹下面,埋着水管。楼东西两头为提水用的水车房,中段平台楼下是用砖石砌成的高台,高台上修有贮水池,供应周围喷泉用水。贮水池周围用锡板包严,防止渗漏,故称“锡海”,能储水180吨。初建时提水机械是法国教士蒋友仁设计的龙凤水车,用人力“蹬攀”;三四年后就改安辘轳,用大罐打水上楼。贮水是用“龙尾车”(靠机械原理将水位提高的一种水车)向上输送至“锡海”,然后再利用地心引力使水经过铜管流向喷泉。颇富戏剧性的是,设计“水法”的蒋友仁,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病逝,宫内未留下此技传人,没有人能够修整、使用“龙尾车”。每逢皇帝游园,只好劳累小太监汗流浃背提水上楼,俟皇帝驾临再开水闸放水,皇帝离去,喷泉也就没有了。后来,十二铜兽首于1860年失踪,近年来,圆明园兽首铜像常在国际艺术品市场上出现。海晏河清尊也于1860年为英法联军劫掠,后出现在北京的古玩市场上,为一崇姓古玩商购得,新中国成立后售予国家,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