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文物背后的中国历史
3247100000048

第48章 核舟技与《核舟记》

1082年,苏东坡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这年的秋冬,他和好朋友佛印和尚、学生黄庭坚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著名的古迹——赤壁,创作了千古佳作前后《赤壁赋》。文中那些传神妙笔所描绘的优美景色和所表达的超逸旷达的思想情绪不知感动了此后多少代的文人骚客,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东坡夜游赤壁”也成为各种艺术形式常用的题材。《赤壁赋》与中国古代传统微雕工艺相结合的杰作,就包括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核雕舟摆件。

今天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微雕赤壁夜游橄榄核舟,是陈祖章在乾隆二年(1737年)的艺术杰作。陈祖章是广东牙雕艺人,在清雍正年间被召至京城,服务于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此舟呈稍深的橘红色,高1.6厘米,长3.4厘米。舟上设备齐全,舱中备有桌椅,并摆着杯盘菜肴,小窗镂空,可开可阖。舟上八人,异趣纷呈,为苏东坡泛舟夜游赤壁故事。舟底镌刻着细字《后赤壁赋》全文,下有“乾隆丁巳五月臣陈祖章制”款。1924年,末代皇帝溥仪出宫时,此微雕收贮在养心殿的紫檀多宝格提梁长方盒中,或许因为这件多宝格内所收贮的小文物多达200余件,清室善后委员会的点查小组人员清点时未曾发现这件小核舟,后再度点查才发现它。

后来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写道:“在养心殿后面的库房里,我还发现了许多很有趣的‘百宝匣’,据说这也是乾隆的玩物。”他写道百宝匣用紫檀木制成,其中一个格子里装有“一个雕着古代故事的核桃”,估计就是这件现藏于台北故宫的、当年乾隆皇帝赏玩的珍物。

在一枚小小的果核上,居然能雕琢得如此精巧细腻,姿态各异,生动传神,可见当时的工艺匠人技艺高超。果核雕刻是我国传统手工艺的精华之一,是在果核上雕刻各种人物、动物和船只等形象,按材料分有桃核雕刻、橄榄核雕刻、杏核雕刻、杨梅核雕刻、核桃雕刻等。果核雕刻在明代已达到极高的艺术水平。明宣德年间,名手夏白眼在橄榄核上曾雕刻了16个小孩,每个小孩眉目清晰、栩栩如生,却仅有半粒米大小。明代最著名的果核雕刻家是天启年间江苏虞山(今常熟)的王毅,字叔远,号初平山人。他在天启二年(1622年)创作的“赤壁之舟”是果核雕刻史上的奇珍。舟长约3厘米,高约0.5厘米,中间为舱,舱上覆篷,旁开小窗,左右各四扇,且能开合。窗旁雕栏上,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船首刻苏东坡和佛印和尚及其弟子黄庭坚三人,其中苏、黄两人共执一书阅读,佛印形如弥勒,袒胸露乳,左臂挂念珠,念珠历历可数。船尾横竖一楫,楫的左右各雕刻船夫一人。船背题款:“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刻”。字迹细若蚊足,勾画了了,又刻篆章“初平山人”。这件核舟成为后世果核雕刻名匠仿效的典范。

关于这件奇巧之作,其工艺和造型不用笔者赘述,我们从明代作家魏学洢撰写的耳熟能详的《核舟记》中就能窥见一二:“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通计一舟:为人者五,为窗者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者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魏子详瞩既毕,诧曰:嘻!技亦灵怪矣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