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正统年间,负责皇家宴会的光禄寺在一次招待西方人和女真人的宴会后,发现竟然丢失了580多件盘碗,后来才知道是赴宴的那些外国友人对中国的瓷器酷爱有加、钟情万分,才出此下策占为己有。这件事也表明,当时中国瓷器在外国人眼中是何等的珍贵。
自元代开始青花瓷器远销海外,作为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而闻名于世。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波普博士根据英国人大维德收藏的一对带有至正十一年(1351年)款的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对照伊朗阿德比尔宫博物馆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博物馆收藏的大量元青花瓷器,进行了对比研究,撰写了两部专著,提出了“至正型青花”的概念,影响巨大,在国际上掀起了研究、收藏元青花瓷器的热潮。大维德收藏的这对花瓶,颈部的铭文为:“信州路玉山县顺城乡德教里荆圹社,奉圣弟子张文喜进舍香炉、花瓶一副,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星源祖殿,胡敬一元帅打供。”瓶身以海水云龙为主题纹饰,上下另绘缠枝菊、蕉叶、飞凤、缠枝莲、海浪、缠枝牡丹、杂宝变形莲瓣七层纹饰。青花颜色有些晕散,青花发色青翠浓艳,最浓处成为黑色并深入胎骨,并发出黑色闪银光的铁斑。这对花瓶原本是北京智化寺的供器,民国初期被盗卖出国门。
稽考传世文献,在宋元时人的记载中并没有提及青花的说法,比如南宋末年蒋祈所撰的我国最早的关于瓷业生产的专著——《陶记》,内容是关于景德镇瓷器生产制造的情况,其中只提到有青白釉器;而元末明初人曹昭的《格古要论》上说:“元朝烧,小足印花,内有‘枢府’字者最高。有青花及五色者,且俗甚矣。”可见曹昭见到的青花瓷器质量并不高。明清时期的青花瓷以宣德青花最为出众,但也没有关于元青花的论述。
近代以来,我国的考古工作者在许多地方都发现了元青花,其中有许多与大维德花瓶的水平、风格相似。而有的瓷器青花发色浅淡甚至灰暗,纹样简单,器型较小,并且可以确定这种元青花器的制作早于至正年间。后来甚至还发现了唐代和宋代的釉下蓝彩瓷器的残片,所以青花这个品种的出现应该更早。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这些青花瓷器进行了实验分析,结果是:至正型的青花料含钴量高,含锰量低,含铁量高,还含有砷;而另外一些发色浅淡的青花器的青料含钴量低,含锰量高,含铁量低,这与我国国产青料的成分相同。所以至正型青花应该是使用伊朗进口的青料绘制烧成的,并且表明青花这个品种虽然不是元朝末期发明的,但优质的青花瓷器是在元末才烧出的。考古资料也显示,元朝人使用的瓷器,包括出口的瓷器主要是龙泉青瓷和景德镇的青白釉瓷器。这个结论说明了为什么元朝人的记述中没有提到青花这个新品种,后来的鉴赏家也不看重它。加上元青花大多数没有款识,所以后人即使见到精美的元青花,也可能误认为宣德时期的青花瓷。
随着元帝国的扩张,原来波斯人制作米纳依彩绘陶器时使用含钴的氧化物绘制烧成釉下蓝彩的技术无法再保密,传入了江西景德镇。与西亚的蓝彩陶器相比,我国的青花瓷器是以瓷土,而且是景德镇特产的我国最优质的高岭土经1280℃~1330℃的高温烧成的瓷器,不但胎质和釉面的玻璃质感极强,硬度高,坚固耐用,而且经过高温烧制,青花纹样渗透熔融于胎质和釉质之中,白釉更加滋润亮丽,青花发色也是青翠欲滴,视觉效果显著,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如果再加以粉彩等彩绘的装饰,和单色釉相比,就显得更加风绰不凡。青花瓷器的这些优点是其他品种的瓷器无法比拟的,因此自它诞生以来,就以旺盛的生命力迅速发展,深受国内外收藏家、鉴赏家的喜爱痴迷。
中国青花瓷的制作始于晚唐,历经五代、宋元、明清各朝,有千余年的发展历史。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色调亮丽、呈色稳定等特点。青花瓷的制作工艺相对简单,生产成本较低,釉下彩不易脱落而且安全无害,所以颇受海内外市场欢迎。元代的青花瓷广泛出口至西亚、北非、阿拉伯半岛等地的******国家以及东南亚地区,明清两代青花瓷外销踪迹几乎遍及全世界。从元代到清代晚期,青花瓷的海外贸易一直是政府谋利、积累财富的主要出口产品,盛销不衰。
这件明宣德青花云龙纹天球瓶的造型深受西亚文化影响,是一种典型的外销瓷器。明朝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大部分是景德镇御窑奉皇帝之命,专门为西域诸国定烧的。公元9世纪之后,西域诸国大多信奉******教,为******艺术的发源和发展地区。明代初期,明朝政府出于长治久安的对外政策需要,对周边区域国家进行安抚。这些瓷器或者作为礼品赏赐给西域诸王,或作为贸易商品与西域国家换取良种马,因此必须按照******文化模式的要求来烧制,以迎合那些国家王公贵族的审美情趣和欣赏习惯。事实证明,明朝政府的决策是非常明智的。这些带有明显******风格的瓷器,深受西域各国君主、贵族的珍视和喜爱。当小批量的赐赠无法满足需要时,中东、西亚、南亚的王朝便大量定购中国瓷器,其中帖木耳王朝、莫卧尔王朝、萨法维王朝最为突出,显示出强大的购买力。由于世世代代的精心保管,我们现在在西亚和近东所见到的永乐、宣德朝官窑青花瓷器,绝大多数都完美无缺,光洁如新。
目前在伊朗、伊拉克、印度、土耳其等国家收藏的永宣青花瓷器数量很多,总量数倍于我国本土收藏。全球范围内最集中、最重要的境外明初青花瓷的收藏,要数伊朗的阿德比尔宫博物馆和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博物馆。这两所博物馆的前身都是******的宗教寺院,所收藏的明初青花瓷大多是最高档次的精美官窑。其中有些器物在国内已遗存不多了,也有许多器物出口之后,在当地由金匠们增添了附加装饰,如壶的金流和金柄、瓶的金盖、碗的金边等。金饰精工细刻,十分讲究,更烘托出皇家的气质。另外,由于青花瓷主要是返销青花技术的故乡——盛产米纳依彩绘陶器的伊朗,因此出现了许多我国以前没有的新型式样,如天球瓶、抱月瓶、长流壶、八角烛台、花浇、筒形花座、深腹折沿洗、卧足碗、口径在60厘米左右的大盘等等。尤其是用青花大盘盛放食物置于地毯上,十分符合******国家人们席地而坐、以手撮食的饮食习惯,所以备受欢迎。这些明显带有浓厚的西域地区******艺术风格的器型都能在******文物中找到范本,许多造型都是以西域进贡来的金银器、玻璃器皿甚至陶器为样本制作的。
17世纪,随着西欧各国海外贸易的扩张,以青花瓷为主的中国瓷器又成为西欧各国最畅销的商品,作为珍贵的艺术品陈设在上层社会的宫殿、厅室、花园里,以显示主人高贵富有的身份和地位。当时在世界各国上层社会里,无不以珍藏中国瓷器为荣。这种青花颜色纯正、图案内容丰富、人物生动、故事性强,画面和纹样层层叠加、装饰繁密的大型花瓶,多为出口瓷器,非常迎合西方人的观赏口味和审美情调。世界外交史上闻名遐迩的“近卫”花瓶就包含有这种类型的花瓶。1717年,萨克森国王奥古斯都二世要迎娶皇后,为了得到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一世的127件中国瓷器作为婚礼的装饰,他竟然以600名全副武装的萨克森近卫骑兵去交换,那些瓷器的价值相当于2.7万塔里尔(德国旧银币),这在当时是一笔惊人的财富。这些价可敌国的中国瓷器因此被称作“近卫花瓶”。这批瓷器中最耀眼的就是18件大型青花花瓶,它们至今仍陈列在德国德累斯顿茨温格宫博物馆内,而法国凡尔赛宫、德国慕尼黑水晶宫等欧洲王宫也都陈设有此类瓷瓶,成为王室贵族夸耀豪富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