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翰林画师张择端所绘的《清明上河图》是古代最著名的风俗画,属于稀世珍品,堪称国宝。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为翰林图画院待诏。善画市桥衢郭、舟船车轿等风俗景物,画风自成一家,独具特色。他的作品大多已亡佚,只有《清明上河图》一幅画卷存世。
《清明上河图》为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厘米,通过对汴梁的水陆交通运输、市井街廛、百姓生活的描绘,反映出北宋都城汴梁汴河两岸物殖民丰、万方辐辏的繁荣景象。《清明上河图》画名的解释,存在着颇多分歧:金、明以来,历代的学者都认为此图描绘的是“清明”时节汴梁城的景状,以仲春之景为主题是通俗的看法;而现代有学者通过对画中人物穿戴和街道景物的仔细观察,认为此画的背景不应为早春,而为初秋;更有人认为“清明”即是汴梁的一个地名,这幅画描绘的就是这个地方的景象。实际上画中的季节涵盖春夏秋冬,不拘一季,“清明”不是时令之词,更不是地名,它包含“清明之世”的政治含义,因为此画最初进献给宋徽宗,故有赞颂之意。
《清明上河图》的画面疏密相间,错落有致:开端为汴梁城外的房舍和田垄,接着映入眼帘的是外城的漕运码头,汴河斜穿于画中,水面上大小船只十余艘,岸旁的商号、客栈、货店琳琅满目,商贾行旅比比皆是。河上架有一座木结构的大型拱形桥,桥上密集着摊贩、行商,人头攒动,川流不息。近城门处可见房屋参差云集,人流涌动,城门下有一木构平桥架于护城河上,过桥后有一城门楼。进入内城后景象更加繁华热闹,展现的是城内一个十字路口,周围商埠店面、勾栏瓦肆充盈汇聚,街上三教九流、男女老少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喧嚣鼎沸之势跃然纸上。《清明上河图》丰富的内容、宏大的规模空前绝后,据统计,该图绘有各色人物1659人、动物209只,各个神形兼备,惟妙惟肖;各种行业商铺鳞次栉比,轿船车马熙熙攘攘,真实而多方面、多角度地反映了北宋的都市生活。其中许多内容可与《东京梦华录》等史籍相互印证,提供了文字无法描述的形象资料。
这幅旷世奇作问世之后,辗转跌宕,历尽劫难。据图后明朝李东阳的题跋考证,该图最早存有宋徽宗瘦金体的“清明上河图”五字题签和他收藏用的双龙小印,证明此图曾经为北宋宫廷收藏,宋徽宗理所当然的是第一位收藏者。1126年金兵大举南下,北宋王朝覆灭,大批宫内的奇珍瑰宝连同徽、钦二宗皆被金兵掠走,然而金人不识《清明上河图》之价值,此画遂流落至民间。元朝之后,统治者到处搜刮财宝,《清明上河图》再次进入宫廷。到元代后期的至正年间,宫内有一个装裱匠看准了它,趁装裱这件作品的时候,使了一个调包计,用一个临摹本把真本偷换出宫,秘密卖给一位官员。后来负责保管此画的人又私自将它卖给了商贾陈彦廉,此后该画在民间几易其手,颠沛流离,先后被江西泰和杨准、山东静山周氏收藏。到了明朝,此画先后被大理寺卿朱鹤坡、大学士徐溥所得。弘治年间,徐溥去世后将画赠给同僚晚辈李东阳,李东阳对《清明上河图》颇有研究,先后两次在画上题跋,第二次竟达千字之多。嘉靖时,《清明上河图》又被大收藏家陆完收藏,陆完去世之后,其子将画售给昆山顾鼎臣,后落入奸相严嵩手中,其中的传说颇为复杂,情节不一。根据社会上流传的严嵩为得此画陷害御史王忬的传闻,明末清初的文人李渔曾创作过戏剧《一捧雪》,流传甚广。严嵩倒台后,此画被收入内宫。万历初年,司礼监大太监冯保权倾朝野,他善工书画,将此图从宫中盗出,加上自己的题跋。冯保被抄家后,宝图又沦落至民间。清乾隆时期,此画被学者陆费墀所得,后卖给鸿儒毕沅。毕沅死后,因其生前与和珅交厚,故被嘉庆没收家产,《清明上河图》又一次被归入皇宫,被著录于《石渠宝笈三编》,此后一直深锁内宫,直至清廷灭亡。
溥仪逊位之后,仍滞留紫禁城中,1922年至1923年的这段时间里,溥仪利用其弟溥杰每天上午进宫“侍读”之便,以赏赐为名将清宫所藏之名贵书画盗运出宫,藏至天津租界的宅中,《清明上河图》即在其列。1932年,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扶植下成立伪满洲国,这幅画也跟随溥仪来到长春的伪皇宫里。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伪满洲国随即覆亡,溥仪也被苏联红军截获羁押,他随身携带的珍宝字画散落各处,《清明上河图》又失去了踪迹。1946年长春解放,《清明上河图》从民间征集出来,存放在东北人民银行,后调拨给新成立的东北博物馆。1950年冬,东北博物馆的书画专家杨仁恺在众多藏品中发现了《清明上河图》,他将这幅图的照片发表在《国宝沉浮录》一书中,引起了专家学者们的高度重视。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郑振铎将此图调至北京,经专家鉴定确为真迹,至此宝图重浮于世,后调拨给北京故宫博物院。“**********”时期,****的爪牙李作鹏利用权势将《清明上河图》从故宫中“借走”,据为己有。1971年“九一三”事件之后,****反革命集团覆灭,《清明上河图》重回故宫的怀抱。
《清明上河图》历尽沉浮坎坷,引得帝王将相、王公达贵、文人士林的竞相争抢,历代书画名家也都对其临摹效仿,每一次收藏都被人题跋钤章,烙上历史的印迹,承载着风云变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