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3年,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去世了,但是哲人未萎,在这一年又有一位哲学巨匠诞生在德国,他就是雅斯贝尔斯。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提出了著名的“轴心时代”见解。他认为在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间,古希腊、印度和中国分别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释迦牟尼、老子、孔子等伟大的思想家,他们各自为希腊文化、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制定了思想文化范式,这些文化巨人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的精神从此觉醒,人类文明开启了新的时代。印度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影响深远,为我国的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
相传早在秦朝,佛教就已传入中国,但是由于秦始皇的文化****高压政策,本国的文化都惨遭打击的厄运,异族的宗教更不可能扎根发展。两汉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发展。佛教与汉地本土的信仰方式最大的差异就在于对偶像崇拜的物质载体的不同。中国信仰的主体,是在周代宗法制中酝酿出的祖先崇拜,祖先作为供奉的对象是没有造像的,有的只是木主,俗称祖宗牌位。子孙通过对木主的祭祀膜拜以求祖先的庇护。据文献记载,武王伐纣时就是载着文王的木主出征,周人是在文王英灵的保佑下取得了天下。儒教曾被认为是中国的国教,北京孔庙中供奉的也是孔子牌位,而非塑像。然而佛教的礼拜方式就大不相同了,它是通过信徒对佛家诸尊的造像顶礼膜拜、专心供奉实现的。
魏晋南北朝以来,兵燹蜂起,社会动荡,佛教广泛普及到社会各个阶层,上至皇帝、下至黎民对佛像的供奉十分热衷。各地纷纷开山凿窟,树尊立像。闻名遐迩的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这一时期的佛像造型风格较多地保留着印度犍陀罗雕像特征,形象庄严肃穆、凝神入定,一副超脱凡尘、悲天悯人的神情。随着北魏孝文帝推行服制改革,佛像也换上褒衣博带式的汉服,佛祖与菩萨的嘴角带着微笑,给人的亲切感增强,外来的佛教造像从此开始逐渐中国化。
唐宋以来,中国文化日臻成熟完善,佛教艺术为中国文化增添了新的因素。同时佛教造像也受到中国文化尤其是士人文化的浸染润化,更加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唐代石窟造像最优秀的遗迹是龙门石窟、太原天龙山石窟和敦煌莫高窟。
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两件唐代天龙山石窟佛教造像堪称绝世佳作。天龙山石窟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因山上有北齐时建造的天龙寺而得名。石窟建于563年,历经东魏至唐末数百年开凿,共有21窟。其中唐朝石窟尤为精彩,可惜在20世纪20年代遭到了海外奸商灭顶式的洗劫,近200处造像惨遭盗凿,包括了几乎所有洞窟中的佛头、菩萨头像、浮雕和藻井,破坏之惨重令人发指,致使现在参观天龙山石窟只能看到残躯断臂、被毁的基座和处处凿痕。天龙山的雕刻珍品大多经日本山中商会转卖到世界各处,现藏于海外各大博物馆和私人手中。这件高30厘米的菩萨头像,是唐代天龙山石窟的精品,原位于第18窟,被盗掘后,现回归祖国。菩萨头像发髻高耸,戴花冠珠饰,前额露出一排鬈发;颊颐丰润,颔及颈部刻有弧线,显露出丰腴之美;高眉秀目,鼻梁挺拔,双目微闭,嘴角深凹;神情婳淑静雅,庄重又不失柔媚,肃穆中饱含温脜。从这件杰作中可以看到唐代佛教雕像已由南北朝的秀骨清瘦转变为丰肭健美。还有一件天龙山第21窟的菩萨坐像,呈半跏坐姿,一腿盘屈,一脚下垂,衣纹流畅,姿态闲适自在、恬淡端庄,是盛唐石窟雕塑的杰出代表。
宋代佛教造像有四川大足石窟和广泛分布在山西、山东等地寺庙中的泥塑木雕。此时造像的写实风格和世俗化倾向进一步发展,佛的形象完全中国化了,成为中国大众心目当中熟悉和喜爱的人物形象。佛的面貌由深目高鼻的印度人变成中国的胖和尚,表情也由严肃庄重变成圆满、安详、温存、亲切。菩萨像也都女性化了,造型以当时贵族妇女形象为参照,丰颐长目,体态婀娜,璎珞遍体,带有超出宗教氛围的富贵气息。宋代的佛教造像,充分显现了中国人精神世界中顺法自然、不尚造作的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