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淮宁节度使李希烈反叛朝廷,皇帝征调泾原地方军队前往镇压。泾原军得胜还朝,本想能得到皇帝的厚赏,不料却遭冷遇,泾原兵遂发生哗变,攻陷帝都长安,史称“泾原兵变”。唐德宗仓皇出逃至奉天,后多赖“万人敌”李晟率领神策军光复了长安,诛杀了叛军首领,危机之中挽救了李唐王朝。唐代大诗人李商隐有感而发,赋诗一首赞颂李晟的盖世奇功,诗曰《复京》:“虏骑胡兵一战摧,万灵回首贺轩台。天教李令心如日,可要昭陵石马来。”其中“可要昭陵石马来”一句根据的又是一个唐朝军事战争的典故。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发动叛乱,率15万大军直扑长安,势不可当。潼关之战中,叛军将领崔乾佑的白旗军驰突纵横,甚是嚣张,就在这千钧一发之时,忽然出现了一支黄旗军前来助阵。后来,人们从看守昭陵的官员处得知,那天陵前的石人石马汗流不止。有人猜想可能是太宗显灵,命麾下石人石马前去解围,以保李家社稷。这段故事显然带有神话色彩,但是诗句确实反映出唐太宗的气势,生前文治武功,威镇寰宇,身后依旧气吞山河,挥鞭长策。
故事中石人石马守卫的昭陵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寝。贞观十年(636年),李世民的皇后长孙氏病故,长孙皇后临终前希望葬于山陵之中,不起坟冢。唐太宗遂按照皇后的遗愿,开山凿陵,修建墓寝。太宗考虑到自己身后与皇后合葬,于是选择了位于现在礼泉县东北的九嵕山。此山海拔1188米,山高岭峻,气势恢宏,颇有王者之势,在此处凿山修陵不仅尽显皇家气派,同时也是为了防止后人盗掘。昭陵的修建,直至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世民逝世入葬时才告竣工,历时13年之久。
昭陵陵区面积达30万亩,陵区的中心是九嵕山主峰南侧半山腰上的陵园,向东南、西南呈扇形伸展。围绕着陵园,还有很多威严壮观的祭祀性建筑以及庞大的陪葬墓群。根据《唐会要》的记载,昭陵因山凿石而成玄宫,从墓道至墓室长达75丈,约合230米。玄宫之内,前后有五道石门。墓室内的布置十分奢华,不啻皇帝生前的宫殿。在东、西两厢摆设着石床,床上安放着石函,函中放着铁匣,铁匣中装着“前世图书”等随葬品,还有各种奇珍异宝,据说太宗生前最喜爱的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也随他入了葬。五代时期,梁太祖朱温开平二年(908年)冬十月,耀州节度使、大军阀温韬以筹措军饷为名发掘了包括昭陵在内的大批唐代帝王陵墓,不计其数的奇珍瓌宝都被席卷,历朝唐陵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而原本在陵园最北端的玄武门东、西房廊对称排列的昭陵六骏石雕得以保存下来。昭陵六骏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开国战争中所乘骑的六匹骏马,为表追念,他命著名画家阎立本绘出草图,再由阎立本的兄长阎立德按照图样刻于长205厘米、高172厘米、厚28厘米、重约2.5吨的青石之上,并由大书法家欧阳询将太宗所撰之《六马图赞》诗以隶书的形式镌刻在每块石板的顶角之处。这六骏曾经跟随太宗东挡西杀、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甚至救过主人性命,最后皆捐躯沙场。太宗对它们怀有深厚的感情,将其塑像刻石,永久纪念并告诫后世子孙大唐的基业来之不易。这六骏分别为白蹄乌、特勤骠、飒露紫、青骓、什伐赤、拳毛。
白蹄乌是李世民和薛仁杲在浅水原作战时所乘的战马。唐高祖李渊武德元年(618年)冬,割据陇西的军阀薛举率十万大军攻打泾州,秦王李世民在初战失利的情况下,在浅水原上坚壁清野,待薛举之子薛仁杲部属粮草耗尽,亲驾白蹄乌直捣敌营,乘胜追击,收复了陇右失地,巩固了新生政权。所刻之白蹄乌筋骨遒健,凌空奔腾,迎风迅驰,威武异常。
特勤骠,“特勤”之名为突厥语,意为“可汗的子弟”,从名字上看此马为突厥所贡。它体形健壮,腹小腿长,是典型的中亚锡尔河流域的大宛马,即汉代著名的“汗血宝马”。武德二年(619年)冬,宋金刚趁李、薛陇右激战之时,攻取晋阳、浍州,尽占河东之地,军势甚猛,高祖欲退守关中,遭到李世民的坚决反对。世民主动请缨出战,一举大破宋金刚、刘武周,收复河东全境,降服名将尉迟恭,所骑的就是这匹特勤骠。石刻特勤骠挺胸昂首,举蹄徐行,给人以机敏稳重之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马具的变化:魏晋南北朝时期马鞍的形制是前后起桥,因两鞍桥均直立,所以称之为“两桥垂直鞍”。而特勤骠马鞍的后鞍桥已经向后倾斜,这种便于乘骑者上下的鞍座名为“后桥倾斜鞍”。而且在鞍的后侧还垂饰有蹀躞带,这些都是受到突厥文化的影响。
飒露紫,“飒露”一语源于突厥,意为“勇士”,故飒露紫的含义是“勇猛的紫色骏马”,它是秦王李世民在与郑王王世充作战时的坐骑。武德三年(620年),唐军包围洛阳,王世充防守顽强。次年,为了打破僵局,李世民亲跨飒露紫冲入敌阵。在一阵砍杀之后,御骑飒露紫身中流矢,主人也坠落马下,就在这危在旦夕之际,多亏了唐将丘行恭拼死相救才得以脱险。飒露紫被丘行恭拔下胸口的箭羽之后壮烈牺牲。太宗为褒奖他的救驾之功,特将丘行恭为宝骑拔箭的情景刻于石上,永世纪念。
青骓是瓦岗寨首领李密降唐后所献的西域良马,是李世民与窦建德虎牢关决战时的坐骑。武德三年(620年),就在唐军围攻洛阳之际,受王世充之邀的河北夏王窦建德领十万大军夹攻李世民。英明神武的李世民率军驰援虎牢关,阻敌深入。次年五月,夏军粮道被劫,李世民趁敌人军心不稳之时,亲率精兵三百骑分三路冲锋敌营,一战成功,大获全胜。不幸的是青骓马在战斗中身中五箭而亡。石刻中的青骓四蹄腾空,奋跃疾行,将其风驰电掣般冲入沙场的情形刻画得淋漓尽致。
什伐赤,“什伐”是波斯语“马”的意思,从名字上看它是一匹红色的骏马。这匹马最早是西域龟兹国进贡给隋炀帝的汗血宝马,它来到长安后日夜思乡、水土不服,日渐消瘦。大唐灭隋后,李世民寻得此马,宝马遇明主竟黯然落泪。经过李世民的精心调养,宝马又恢复了昔日的风采。就在唐军围困洛阳之时,一日李世民骑着什伐赤与诸将登上邙山侦察敌情,不料被敌军偷袭,箭如雨射。什伐赤如闪电般冲出重围,使得主人获救,自己却身中五箭殉主。石刻上马的臀部皆中五箭,生动地反映了它英勇救主的壮举。
拳毛,“拳毛”说的是马毛聚生呈旋涡状,“”是黑嘴的黄马,这种旋毛的马一般被认为是低贱丑陋的,而太宗却不为世俗偏见所累,十分钟爱此马。它是李世民平定刘黑闼叛乱时的坐骑。武德四年(621年)七月,受俘的夏王窦建德在押赴长安的路上被枭首正法,窦建德的部将刘黑闼遂起兵反叛为其报仇。刘黑闼一路势如破竹、斩将掠地,不到半年便收复了河北失地。十二月,李世民与刘黑闼在沼水决战,战斗十分激烈,李世民的拳毛身中九箭而亡,刘黑闼战败逃奔突厥。石刻的拳毛呈徐行状,身中九矢仍迈着坚定的步伐前进,刚毅不屈的神情栩栩如生。
昭陵六骏融入的是李世民对爱驹的真挚情感,也是唐初石刻艺术的经典,堪称绝世珍品。每一件雕塑都蕴含着大唐创业的艰辛,浓缩了硝烟弥漫、白刃相接的激战场面,供后人凭吊怀念。1914年,昭陵六骏中的“飒露紫”和“拳毛”被美国文化间谍勾结陕西军阀盗走,辗转卖给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剩下的四骏现藏于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