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文物背后的中国历史
3247100000022

第22章 汗血良驹

马在古代军事和生活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因此在古代艺术创作中有许多马的形象。除了壁画、画像砖石外,陶马、铜马、玉马和石马也发现了不少。其中造型格外精美、构思特别奇巧的是1981年在陕西兴平汉武帝茂陵一号随葬墓出土的鎏金铜马。

茂陵一号随葬墓是汉武帝的姐姐、阳信长公主和大将军卫青夫妇的墓。墓中出土的鎏金铜马通高62厘米,长76厘米,重25.55千克。马作站立状,情态神俊。昂头,口微张,有牙齿6颗。兔颔龙眼,劈竹形双耳,耳间有鬃毛,颈上也刻鬃毛。腹部卷缩,马尾根高耸成弧形下垂。前腿刻三角纹两处,马蹄坚实有弹性。马尾和生殖器是另铸铆接或焊接的,****有一小通气孔,极具写实性。马身中空。马的肌肉和筋骨的雕刻符合实体比例,马体匀称适度,筋骨劲健,造型朴实稳重。铜马通体鎏金,表面光洁度很高,鎏金匀厚,通体金光灿烂,显示了西汉后期雕塑与冶铸的技艺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鎏金铜马仅此一例,极其珍贵,现藏于陕西省茂陵博物馆。

最精美的玉马是收藏在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艺术馆的青玉马,系民国时期出土,后流失到海外。

闻名遐迩的“马踏飞燕”是古代宝马的经典艺术造型。马踏飞燕,又名“铜奔马”“马超龙雀”,由青铜铸造,高34.5厘米,长45厘米,1969年出土于甘肃武威雷台汉代张将军的墓中,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出土伊始,马身上尚存部分彩绘。奔马体态健美,昂首扬尾,三足腾空,右后蹄下踏着一只飞鸟。飞鸟展翅回首,做顾眄惊愕状,支撑着奔马,并成为器座。侧视的基本轮廓呈倒三角形,具有强烈的运动感。中结合在一起,以迅疾的飞鸟衬托奔马的神速,塑造出飞鸟回首注目惊视的形象,不仅造型生动活泼,而且巧妙地使奔马的重心集中在蹄下的飞鸟上,将奔马的腾踔不羁之势与平实稳定的力学结构凝为一体,成为一件罕见的汉代青铜铸造技术的精品。铜奔马出土以后即受到广泛的赞誉,被誉为古代雕塑艺术的奇葩,伟大的浪漫主义艺术杰作。铜奔马的形象今天已经成为著名的中国文化和旅游的标志。

唐朝人对马也是情有独钟,所以唐三彩马塑制作也是精美绝伦。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唐三彩黑釉马尤为出众。唐三彩在汉代釉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釉色利用各种氧化金属为呈色剂,经呈纯黑色,黑釉在唐三彩中十分罕见。而且唐三彩的氧化铅含量很高,因此釉面更加肥厚光亮,凸显马的身姿肥硕雄健,圆润膘肥,是当时西域马体型的写照。随着东西方交通的开发,中亚出产的良马不断传入中国,除一部分优异的品种作为宫廷御用外,多数用作马种的改良和繁殖。

这些以马为主题的文物是古代艺术家高度智慧、丰富想象、浪漫主义精神和高超艺术技巧的结晶,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稀世之宝。从这些马的造型来看,都应当是饲养在汉朝上林苑或唐朝御厩中的大宛天马的形象。

大宛马在中国古代被誉为“天马”,又名“汗血宝马”“赤汗马”,是世界上最神秘的马匹,属热血马,传说它前脖部位流出的汗呈血色,故称汗血宝马。国外有专家研究此马汗血,原因是汗血宝马的皮肤较薄,奔跑剧烈运动时血液在血管中流动容易被看到;另外,马的肩部和颈部汗腺发达,相对于枣红色或栗色马的马出汗后局部颜色会显得更加鲜艳,给人以“流血”的错觉。大宛马原产于中亚,自汉代以来,西域汗血马的神话流传了1000多年。大宛马体质结实,长相英俊,姿态优美。它额宽,眼大,炯炯有神;腭凹宽,鼻孔大,头小颈长,项部稍隆起;鬐甲高长,肩长而倾斜,背腰较短,比一般的马少一个腰椎;膘肥体壮,骨肉停匀,尾础高,四肢长,筋腱轮廓明显,蹄质坚实,持久力好,速度快。仔细观察茂陵一号墓出土的鎏金铜马、英藏的青玉马及马踏飞燕的天马,它们都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两耳之间长有一角状肉冠,文献中也称肉鬃、肉角。据长沙汉墓出土的《相马经》记载,肉冠的大小与马的奔驰速度有关,其长一寸,日行三百,其长三寸,日行千里,可见汗血马堪称千里宝驹。它气质敏锐,性情温顺,易于调教。大宛马体型高大,曾有这样的史话:一支装备汗血宝马的汉军在与外族作战时,敌军骑的是身材矮小的蒙古马,见汗血马高大魁梧,以为是异类,怯战败阵。大宛马还善于跳跃和舞蹈,运步有弹性,步伐稳健,故深得统治阶层的喜爱。大宛马遗传性稳定,对其他品种的育成曾做出较大贡献,世界上许多马品种,特别是英国纯血马、盎格鲁阿拉伯马等轻型马都有它的血液。

为争夺汗血马种,汉武帝曾派百余人的使团,带着一具用黄金做的马模型前去大宛国,希望以重礼换回大宛马。经过40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使团到达大宛国首府贰师城(今土库曼斯坦阿斯哈巴特城)。大宛国王爱马心更切,不肯以大宛马换汉朝的金马。汉使归国途中,金马在大宛国境内被劫,汉使被杀害。汉武帝大怒,决定以武力取马。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命李广利率领骑兵数万人,到达大宛边境城市郁城,不克撤军。三年后,汉武帝再次命李广利率军远征,还带了两名相马专家前去大宛国。此时大宛国发生政变,与汉军议和,允许汉军自行选马,并约定以后每年向汉朝选送两匹良马。汉军选良马数十匹、中马3000匹,经过长途跋涉,到达玉门关时仅余汗血马1960匹左右。

汗血马从汉朝引入我国直至元朝,曾兴盛了千余年,但是到后来却衰亡绝迹了。原因是汗血马虽然速度快,但是没有我国的蒙古马耐力好,不适于长途行军。它体形纤细修长,不堪负重,而古代大将骑马作战,甲胄沉重,所以更愿意选择粗壮的马匹,这也是汗血马在中国消失的原因。另外,古代作战用的马匹多数被阉割,使一些优秀的战马失去了繁殖后代的能力。而今,我们只能从古代遗留下来的文物欣赏汗血宝马的神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