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楚人卞和在荆山(今湖北南漳县)中发现一块玉璞。卞和将此璞献给楚厉王。然而宫内缺乏才识的玉工难辨至宝,将其断为劣石,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足。后厉王去世,武王即位,卞和又将璞玉献上,玉工仍然认为是石头,卞和再次惨遭刖足之刑。后楚文王即位,卞和怀揣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此事惊动了楚王,楚王命人剖开玉璞,竟得一块无瑕的美玉。为了奖励卞和的忠贞志诚,美玉被命名为“和氏璧”。400年后,赵惠文王得到了和氏璧。秦昭王闻知,愿以秦国15座城池换取玉璧。赵王畏惧秦国的淫威,派蔺相如携璧出使秦国。机智非常的蔺相如不辱使命,设计取回玉璧,送回赵国,这就是著名的典故“完璧归赵”。公元前228年,秦灭赵,和氏璧最终还是落入秦国手中。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和氏璧制成了传国玉玺。后来王朝历代更迭,战乱不已,传国玉玺被毁于战火之中,下落不明。其实,不仅是这枚传说中著名的“传国玉玺”,就是后世王朝皇帝及其后妃的玉玺今天都很难寻觅。
1968年9月的一天傍晚,咸阳市区东北30多公里韩家湾公社韩家湾小学的14岁学生孔忠良放学回家,沿着渭惠渠边的路走到狼家沟,无意中看见渠南边的土坎上有个东西在夕阳斜照下闪闪发光。他很快便把这东西刨了出来,擦去上面的泥土,原来是一块光亮的玉石,玉石的上部趴着一个动物,下面四四方方的,好像刻着字,孔忠良于是把它带回了家。他的父亲孔祥发认出这是枚印章,想到印章出土之地在刘邦陵园之内,意识到这颗印章可能是文物。第二天他来到西安陕西省博物馆。经博物馆鉴定,此印章乃玉玺,质地为新疆和田的羊脂玉,温润洁白,高2厘米,边长2.8厘米,重33克。玉玺上方凸雕了一只螭虎形象做钮,四面刻有云纹,底面篆书“皇后之玺”四个字,结构方整,书体流畅。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确立了玺印制度,规定帝后印章称“玺”,其余均称“印”。据《汉官旧仪》记载:“皇帝六玺,皆白玉螭虎钮。”还记载:“皇后之玺,文与帝同。皇后之玺,金螭虎钮。”螭虎是一种神话动物,像龙有耳无角,用螭虎做钮表示君临天下、威服臣官的绝对权威。从这件“皇后之玺”的质地、钮式和文字来看,与记载基本相符,应该是属于西汉的物品。又因它的出土地点的印章。“皇后之玺”是迄今发现唯一的汉代皇后玉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现珍藏在陕西历史博物馆。
在此之前,还有一方被历代收藏家珍视的皇后之玺,就是著名的赵飞燕的白玉印章。赵飞燕是汉成帝的皇后和汉哀帝时的皇太后,是一位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和神话般的美女。在《汉书》中对她的描述仅仅几句,但关于她的野史却有许多。在中国民间传说中,她舞艺超群,以美貌著称,所谓“环肥燕瘦”讲的便是她和杨玉环。同时她也因美貌而成为淫惑皇帝的一个代表性人物。此印传为北宋时出土,为大画家、宋神宗的女婿、驸马王铣收藏。到明代嘉靖年间,此印落入权倾朝野的宰相严嵩之手;严嵩败亡后,归嘉兴的大收藏家项墨林,之后又归无锡大收藏家华夏的真赏斋和大画家嘉兴李日华的六砚斋;入清后,又相继为篆刻家秀水文鼎、著名学者诗人龚之;清季,此印又被山东潍县著名金石家陈介祺购得,藏于他的万印楼。陈介祺十分宝爱,得此印轻易不示人,别人求一钤,竟需费十两白银。陈介祺死后,万颗古玺印散失,赵飞燕印归大总统徐世昌的弟弟徐世襄。新中国成立后,徐世襄夫人将四十余方汉印卖给了故宫博物院。
该印有阴刻四字印文,旧释为:“婕妤妾赵。”婕妤,汉宫妃嫔十四等,婕妤列第二等,仅次于皇后,地位如同上卿,爵号可比列侯。汉成帝时有班婕妤,知书明礼,是历代妃嫔中少有的才女。赵飞燕在封皇后前就是婕妤的身份。但是有的专家对这枚赵飞燕玉印仔细鉴别,认定印文“婕妤妾赵”的“赵”字不是“趙”而是“娋”,由此也引出了对印主的质疑,不能确定此印为赵飞燕玉印。如果这封古印的主人不是赵飞燕的话,那它也为我们揭示出一位名“娋”的西汉婕妤贵妇,同样具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