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东方皇冠
32448700000008

第8章 拷掠苦,暗流涌动

早在去年十月十二日,李自成便在西安颁布“助饷令”。明确宣布对明朝官吏征收的数额:‘九卿五万,中丞三万,监、司万两,州县长吏半之。”十月二十日李自成攻占关中后,请乡绅输助,多三、四十两,或三、五两。推举人免输。总的来说,便是按照官职大小,对官员进行摊派。而士绅商人则根据实际情况自愿捐输,当然,这个‘自愿’只是名头而已,谁敢不捐啊?

进入北京后,李自成把征饷于官宦和打击贪污联合起来,实行追赃助饷。在北京城中,设立比饷镇抚司,由汝侯刘宗敏负责,把‘助饷’进行具体落实。大顺规定明朝官吏输饷数额:“内阁大学士七万,部、院、京堂(都察院、通政司、詹事府、国子监及大理、太常、太仆、光禄、鸿胪等寺的长官)、锦衣卫按官职大小七万或五万、三万,科、道、吏、部五万、三万.翰林三万,两万,一万。再下面的官员,则是没人捐输千两、数千两不等。”与之前在西安颁布的“助饷令”相差不大,而大多数明朝官员也没多大异议。捐输银钱粮草给新朝以作军需,本就是题中应有之意。

而勋戚、乡绅、富商‘助饷’的数额则要依照大顺朝所掌握的情况而定。在具体作法上:规定“罪者杀之,贪鄙多赃者刑之”。并且号召群众检举,每检举一案,赏银五十文。大顺各地方根据李自成的命令,结合当地情况,确定了所辖地方对官绅征饷的数额。

本来北京城被追赃的明朝勋戚、官僚、士绅只有八百余人。这说明追赃面并不广。而对富商则更轻,比如著名徽商吴世信,‘助饷’白银千两。如果这笔钱用在****上,人们估计都懒得记下来。

而李自成因为与明军作战,对明军扣饷的情况了如指掌,所以对兵部任职的官员格外‘照顾’。兵部官员需要‘助饷’的数目是别部官员的几倍。

在追饷过程中,刘宗敏采取了拷掠的手段,但并不是针对所有‘助饷’的人。拷掠的重点,是那些平时为恶多端、家资巨富的大官勋戚和劣绅,大体上有如下几种情况:拒不交银子的,把人拿了让家里人来赎。贪官‘名气’比较大的,直接用刑拷打,直到愿意把银子交出来,再根据民愤大小或杀或放。而想继续做大明朝忠臣的,先抄家,再拷打,等交出了藏起来的银子,妻女充为营妓,再一刀了事,比贪官还不如。

至于实在交不出银子的,那就打死了事。妻妾女儿充为营妓,儿子亦拷掠致死。

虽然手段是残忍了点,但这些雷霆手段都是用在已经确定罪大恶极的贪官或者宁死不降的官员身上。至于那些投降了而又没有太大民愤的,只要乖乖交上银子,便能平安无事的放其回家。

然而大顺军的手段实在是有问题,刘宗敏拷掠明官之时。除了那些干系重大的不能动之外——比如吴三桂他老爹。其他人可就没那么好过了。

崇祯周皇后的父亲,国丈周奎。在刘宗敏眼里只是个过气的外戚,动起手来毫不手软。若是按官员品级‘助饷’,虽然肉痛,但周奎也不是个不知轻重的人,给了银子也就过去了。可是作为国丈,刘宗敏的目的就是……榨干他。作为崇祯的国丈,新朝怎么可能会有他的位置?既然新朝不需要他,那自然是能弄到多少银子是多少。而周奎拿不出大顺朝规定的他需要‘助饷’的银子数目,在妻子、媳妇被迫自缢、长子被打死、自己和次子、侄子被严刑拷打几乎丧命之后,不得不交出七十万巨款和全部家产,但最后刘宗敏还是没有放过他,把周奎家收刮了一遍,稍微值点钱的东西都被刘宗敏弄走了。但因为周奎毕竟是前明国丈,为了给天下人做个样子,好歹没有杀了他。

刘宗敏的这个策略,倒也不是完全违反了李自成制定的方略。他也是跟老兄弟李自成通过气的,李自成自然不会对这些对自己没什么用处的人客气,但本着稳定局势还想让刘宗敏收敛收敛,但等周奎一个人便‘拷掠’出价值一百多万的白银之后,再加上此时大顺军的财政缺口也很大,便也就当做没看见刘宗敏做什么了。

这可苦了一大帮子勋贵,不知道是崇祯确实对臣子太苛刻,还是这群人脑袋被驴踢了。作为大明朝与国同休的功勋贵族,竟然会妄想着在新朝能同样富贵绵延?

若是大顺朝廷只这么玩,那还没什么。毕竟大明朝自英宗开始,便是文官的天下。再怎么对勋贵下手,也不会对大顺朝廷有多大影响。直到大学士陈演,大学士魏藻德等内阁大臣,六部官员等昔时朝廷重臣,交了‘助饷银’之后,却迟迟得不到大顺朝廷的重用。这对于这些昔日位高权重的人来说,简直比杀了他们还难受。若不是舍不得这国之权柄,哪会投降于流贼?高官们大多养着家丁家将,若是当天城破的时候趁乱出城,大多能逃出生天。毕竟有马有人,自然不是平民百姓可比。虽说当天顺军也有骑军在外梭巡,但京师城垣六七十里,趁黑夜出城,碰到小队骑兵可一战而破,除非实在运背,断然不会被顺军捉住,只是不可能把家眷悉数带走罢了。

而当天李全之所以没趁黑夜出城,不是朱迪钟有伤在身,不能长途颠簸。也不是张王氏不会骑马。而是李全……也不会骑马。

若是李全骑术精湛,那么朱迪钟这具身体多半还没醒过来便交代了。伤是崇祯砍的,跟他李全没有半毛钱关系。哪怕最后朱迪钟成了具尸体,那他李全也是有功的。因为,他李全保全了昭仁公主的……名节!

至于什么六岁小女孩哪来的名节,那就需要跟大明朝的礼教好好论论了……

……

既然想象中的权位离自己越来越远,众位昔日的高官们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但文官们做事,从来都是把自己摘的干干净净。而众勋贵又深受‘拷掠’之苦,那么一个新计划便出炉了……

虽说李自成没有重用前明降官,但毕竟他们也不是犯人。而且也老老实实的交了‘助饷’银,李自成自然不可能派人时时刻刻看着他们。于是京城之中‘不得志’的昔日朝廷高官们很快的便串联了起来……

……

崇祯十七年四月十二日,大顺朝廷正在为最后的出征事宜做着准备。虽说李自成说是去接受吴三桂的‘投诚’,但这只是个委婉的说法而已。李自成相信,只要自己亲自带着士兵过去,吴三桂定会单身匹马前来‘领罪’。而自己自然不会真的让他‘领罪’。

因为明天便要跟随李自成一起出征,这晚刘宗敏总算是难得的没有睡在温柔乡里。‘助饷’的事也忙的差不多了,自己也可以抽出身来跟着李自成一起出征。本来刘宗敏是不愿意离开北京城的,毕竟这次是去逼降,又没有仗可打,何苦离开这花花世界,去白跑一趟?

但李自成可不放心把自己手下的头号大将放在北京城,万一要是刘宗敏起了什么不该有的‘小心思’,那岂不是得不偿失?不得不说,自从坐上了崇祯坐过的椅子,李自成很多想法都不一样了。

……

崇祯十七年四月十三日,李自成在京城誓师,由德胜门出,亲率六万顺军精锐,号二十万,前去‘征讨’吴三桂。而不知道出于什么心理,李自成几乎带走了所有在北京的重要将领,命刘亮与李牟留守京城,等他得胜归来。

大顺兵马众多,自然不可能同时全部出发,而早在李自成举行誓师仪式之前,便命前明降将唐通部八千余人先行出发,名为先锋,实为‘探路’。早年义军可没少玩这种把戏,否则两只脚如何能跑的过四只脚?

而唐通自然也不会把李自成让他为前锋看做是什么恩典,唐通也是知兵之人,否则也不会在前明的时候做到一镇总兵的高位。明朝武将,做到总兵便是到顶了。可知唐通也不是什么泛泛之辈。但至于为什么唐通部在崇祯命他守卫居庸关时,却偏偏不战而降,那只有天知道了。

李自成离开了京师,京师里早已经怨气冲天的勋贵们总算是松了一口气,同时胆子也大了起来。在文臣的挑拨下,勋贵们很快便派心腹携带书信前往吴三桂处,而文臣自然也派出了心腹之人前往吴三桂处……

对于这些人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朱迪钟自然不会知道,就算她知道了,她也不会去理会。就在今天,朱迪钟身体稍微好转了一点,便让侍女带自己去见朱媺娖。对于这个便宜姐姐,朱迪钟的内心是很矛盾的。因为,天底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只要不是关于什么军事机密,刘宗敏有几个亲兵可是相当的嘴碎。而这些亲兵既然是刘宗敏的亲兵,自然习性也不会好到哪里去。虽然他们不敢打朱媺娖的主意,主要是他们觉得自家将军玩腻了肯定不会亏待他们,毕竟是个残疾人。而院内的侍女再怎么小心,也躲不过刘宗敏亲兵的‘光明正大’。

而这,也正是朱迪钟心情复杂的原因。

在得知李自成亲自领军去山海关‘征讨’吴三桂之后,朱迪钟便把自己的‘计划’提上了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