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东方皇冠
32448700000010

第10章 两头压注三桂忙

这是叫自己去死啊……

吴三桂虽然是个武将,年纪轻轻(今年33岁)便做到了大明朝武将能做到的最高官位。再往上已经升无可升,所以崇祯才在下诏进京勤王的时候封他为‘平西伯’。因为在职位上,他吴三桂已经到顶了。除非破坏‘祖宗成法’,否则只能以爵位和荫庇后代来继续对吴三桂进行奖赏。

吴三桂常常自诩儒将,但他再怎么自诩也没用,朝廷不认啊。在大明朝,自英宗以来,武将都是由文官统领。比如孙承宗、袁崇焕。他们天生就站在自己的头上。自己不管如何努力,都不可能达到他们所在的职位。如果不是大明朝变乱,甚至这个平西伯的位置都根本达不到。

而现在是一个机会……

机会,只留给能够把握住的人。吴三桂既然自诩为儒将,自然熟读史书。以史为鉴,多的是自己这种选择。在国家遭逢大变关头,便是自己机会来的时候。

但是按照朝堂一贯的惯例,吴三桂觉得自己很可能‘被’牺牲掉。大明朝素来有不和亲、不纳贡、不赔款、不割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传统。如果真的引清军入关,以黄河为界,还不是要自己去跟清军谈。那出卖国土的罪名一定是自己的,而这种骂名一旦背上,那就永无翻身之日,甚至连手下的士卒都会唾弃他。虽然信中一再表示京城勋贵和文官们都不会把这个罪责归咎于他,而是‘不得已为之,为了保住大明基业’而实行的缓兵之计。并信誓旦旦的保证,绝不会出卖他。

对于大明朝官员的操守,吴三桂是绝计不敢相信的。因为他自己就是大明朝的官员。这些个勋贵文官靠得住,母猪都能上树了。吴三桂今年才33岁,正是一个武将最鼎盛的年纪,大好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回去告诉老大人,就说本伯答应了。”吴三桂看起来想了挺久,实际上时间才过了一小会儿而已。吴三桂决定无论如何都不能放过这次机会,这可是封王啊!大明朝可是从来没有封过活着的异姓王啊!

虽然人累得不行,但作为周奎的心腹家人,来人也没有说什么需要休息的话。这种国家大乱的关头,想立下不世功劳,自然不能喊累。最少自己离开京城时,国丈是对他这么说的。这也是作为家生子的悲哀,不管再怎么努力,也不能摆脱天生加在头上的禁锢。而国丈已经答应了自己,只要这次完成了任务,便给自己脱离奴籍,并且还另有封赏。他所求的也不多,只是荣华富贵而已。至于为什么不去李自成那告密领赏,他还是有自知之明的。虽然若是告密,功劳确实很大,但那也要有命享受才行。若是消息传了出去,自己根本活不了命。而自己家人又在国丈手里,自己要是敢掉链子,家人也活不了。

来人要了点干粮饮水,便回去复命去了。

……

吴三桂待来人走了之后,立刻开始动手写信。信是写给大清国摄政王多尔衮的,早在年初的时候,吴三桂便跟亲舅舅祖大寿通过信。当时因为李自成称帝的消息,自己很是不安,便想到了投降了清朝的亲舅舅祖大寿。然后竟然鬼使神差的给他写了信。正是因为通过祖大寿的回信,才知道现在大清主事的人是谁了。至于国丈的密件,本来想一把火烧掉的。但想想自己确实不能太过于相信大明朝那帮子勋贵文臣的节操,便把信件贴身藏了起来。

信写完之后,吴三桂冲门外命令道:

“来人啊!”

门外立刻进来了一个亲兵,回应道:

“伯爷有何吩咐?”

“叫公子过来。”

“是!”

亲兵领命而下,不多一会儿,吴三桂的长子吴应熊便到了。吴应熊此刻年纪虽然不大,但已经开始跟着父亲学习武将各方面的技能了。他最崇拜的便是自己的父亲,年纪轻轻便已经封了伯爵,并且还做到了武将官位的顶峰。虽说这官位更多的是靠从他父亲吴襄那里继承得来的。

辽东军队与大明朝的其他军队不同,这里的军队早已经成为了各个军事家族的私人军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家丁’。朝廷拨下的款项,大部分都被这些人用来厚养自己的‘家丁’,这些‘家丁’不上朝廷名册,只唯各个将领之命是从。并且他们通过联姻,成功的把辽东的私人军队经营的铁板一块。所以尽管崇祯不悦,但也没办法,只能在吴襄战败之后趁机夺职,让其子吴三桂继续带领他们吴家的‘家丁’,就是希望吴三桂年轻,容易被‘忠君报国’思想所影响,而使辽东这些家丁能够继续为朝廷卖命。

“将这封信送到大清的摄政王手上,记住,一定要亲自交到摄政王手上!”吴三桂小声的吩咐道,并用眼神死死地盯着自己的儿子。

吴应熊不愧是吴应熊,年轻朝气,正式渴望建功立业的时候,眼睛都没眨一下。仿佛这封信并不是送给敌国的王爷似的,在他的脑海中中,不管老爹叫他做什么,都是有道理的,自己只需要办好老爹交代的任务就行了。殊不知这一去就再也没有领兵的机会了,梦想完全被断绝。

吴三桂如此紧张,只不过因为事关重大罢了。哪怕是自己的儿子,也要慎之又慎。虽然这个儿子平时很听话,但谁知道关键时刻会不会出幺蛾子。

见没什么异样,吴三桂便让吴应熊带上几个亲兵送信去了。

……

吴应熊走后,吴三桂再营帐中踱步,想到就算多尔衮接到自己的密信,也没那么快赶过来。而李自成此时迟迟不见自己投降,又没有继续派来使者,怕是已经带兵出发了。说心里话,吴三桂是不想投降李自成的。因为李自成给的条件实在是太低了,而且还不按套路出牌。想到这里,吴三桂决定给李自成写信,期望可以拖延几天。

……

此时已是四月十八日,李自成大部分的军队却才走了一大半路程。本来京师距山海关也不是很远,路况因为大明对建奴的重视也很好,若是一部分军队轻装急行,辎重跟着一部分军队在后面,此时早应该到了山海关才对。但自从两天前李自成接到了吴三桂的‘投降信’,大顺军队的速度便越发慢了起来。而且他们本来就是去逼降的好不,而现在吴三桂的‘投降信’都到了,还急个什么劲啊?

不过李自成也不是粗心之辈,否则也不能混到如今这个地步。虽说吴三桂再‘投降信’中没有明确表示投降,但字里行间只是表示想要更好的条件罢了。

“这吴三桂还想着让我封他为王,他是不是刚从婆娘的肚皮上爬起来写的信?啊?哈哈哈……”李自成把吴三桂的信让诸将传阅,并开起了吴三桂的玩笑。

“哈哈,我看这吴三桂肯定是猪油蒙了心,我们都把大明灭了,崇祯都死了,他竟然还想让我们封他为王?简直是笑话!”刘宗敏嘲笑着说。他刘某人都还没有封王,一个还没有投降的明军将领竟然想着封王,简直是笑话。

“哈……他吴三桂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的样子,就他那熊样,还想封王!”

“就是,一个降将还想封王,想得美。”

“……”

其余诸将也都跟着笑了起来,顿时你一句,我一句的七嘴八舌的骂起了吴三桂。虽然,也许他们连吴三桂的面都没见过。此时的大顺军的将领都很乐观,大明都灭了,还怕他吴三桂不成。就连素来谨慎的李岩也不能免俗,认为此时大顺兵强马壮,吴三桂确实翻不起什么浪花来。

牛金星示意大家安静下来,说道:“陛下天威,吴三桂跳梁小丑尔,不足为惧。只是这山海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陛下还是应该考虑考虑该派谁人驻守才是。”

之前李自成还给出‘世镇山海关’的条件,但吴三桂迟迟的‘待价而沽’已经惹恼了我们的大顺永昌皇帝。所以李自成决定,只给吴三桂‘平西伯’的称号。为了让他对得起自己的封号,干脆就调到四川一带去把张献忠平了,也算不愧‘平西伯’这‘平西’二字。

“是啊,陛下,建奴能跟逆明周旋几十年而不灭,也有其过人之处。不得不防啊。”李岩也应和道。难得跟牛金星合拍一次,牛金星看了他一眼。

“权将军怎么长他人志气,灭自家威风?我大顺现在已经灭了大明,干脆一鼓作气,灭了吴三桂顺道把那个什么什么建奴一起灭了算了!何必说那么许多?难不成我大顺天兵还怕那个什么建奴不成?”一个满脸络腮胡子的壮汉无所谓的叫道。

“好了摇旗,权将军也是一片公心,为我大顺着想。”李自成见郝摇旗越说越跑题,只得出来打圆场。这郝摇旗可是一员不可多得的猛将啊,就是脑子太硬板了,忠心有余,智商不足。不过李自成却很喜欢他。因为别人或多或少都有些小心思,只有他是真正的只忠于他一人。忠心的手下,谁会嫌弃他呢?

不管怎么说,吴三桂的策略最少还是有点效果的,最少李自成并没有火速攻打他。虽然李自成本来也没打算去攻打他,毕竟只是去‘逼降’而已。顺带着解决大顺军自己内部的问题。李自成已打定主意,等吴三桂投降之后,自己就把那些不怎么听话的人全部放到山海关去,借建奴的手把这些‘不安定因素’全部去掉,以保自己的大顺江山能安安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