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忒不靠谱儿Ⅱ:大风起兮云飞扬
3243300000008

第8章 民族鼻祖(4)

幸好刘邦用了,而且用对了,最终逼得项董事长与自己的宝剑亲吻,不是用嘴亲,而是用颈动脉与剑刃亲吻,热情而又猛烈地坚定不移的融汇,亲得一腔热血如同石油工人在钻井……井喷!

顷刻间,山崩地裂,乾坤颠倒。

大汉王朝建立。

当然,这是后话了。

月夜赛跑,其实只说明一个问题:兴邦者,人才也。

领导也爱听表扬

刘邦的最为伟大之处,就是能听进不同意见。所谓兼听则明,说的就是这样的领导。整整三天,刘富翁茶饭不思——萧何跑矣,他还真就吃不下,甚至连酒都不喝。想着沛县起兵,萧何曹参一路跟随,尽管都是干的热闹,但也其乐融融。陡然之间,萧何溜矣,剩下的就是唉声叹气,想到动情处,更是伤心落泪……郁闷啊。

哪里还有心情吃喝?

可……突然之间,萧何大踏步走来,眨眨眼,别是幻觉吧?恨恨掐掐手臂肉,痛!

哇,不是幻觉。

老泪纵横。

萧何没跑。刘富翁激动喜悦之后,即刻破口大骂:老小子,你竟敢扔下老子……溜矣!

萧何笑:我的哥,你我兄弟感情,就算打死了,也不会溜啊。

刘富翁买踹:三天矣,音讯全无……你要急死我啊?

萧何赔笑:不敢不敢,我是追韩信去了。

一听追韩信,刘富翁哭笑不得:追韩信?一钻胯滴,追他作甚?难不成还要追他为将?

萧何一脸严肃:你说对了,拜他为将,为大将。

这不得不让刘邦认真思考。对萧何来说,推荐韩信,已经不是一次两次,是次次推荐。这一次为了追回韩信,萧何竟然不辞而别。不禁心中打鼓:他真有那么大本领?

萧何认真道:我拿性命担保,他真有。

接着,萧何告诉刘邦:我的哥,如果你就想在汉中做一最大富翁,老死不再衣锦还乡,其实用与不用这位韩同学,也就无关紧要。但是,你如果对关中之地依然还心存愿望,甚至还有更大奢望,恐怕这韩同学就是不二人选。

刘邦生性多疑,自不会被萧何两句话就改变主意,问:何以见得?

萧何不紧不慢:我和夏侯婴都与这位韩同学认真谈过,此人学问非凡,特别对军事战略更有独到的见解。我的哥,我们从沛县起事至今,打仗杀敌,冲锋陷阵,包括攻城掠地之人,我还见得少吗?可是,这位韩同学的雄才大略,包括他的谋战思想,在当今天下,包括伟大的西楚霸王,恐怕都远不及他。

刘富翁就“曰”了:既然丞相对他如此看重,我就任他为将好了。

萧何再笑:韩信这样的人才,仅仅为将,是留不住滴。

刘富翁皱眉:难不成,他还要当大将?

萧何认真地:是的,为大将。

刘邦气不打一处来:一钻跨滴……老子踢死他!

萧何揶揄:踢死他容易,不过你我也就老死汉中矣。

刘富翁咽气:他真有这么大能耐?

萧何还是很认真:是的,他真有。

刘邦妥协:算了,看在你我老哥情感的份儿上,你把他叫来,我任他大将。

萧何拒绝:我的哥,你当这是儿戏?你得登坛拜将。

刘邦张口结舌,惊叹:晕哟!

晕也好,囧也罢,他还真就这样做了。

俗话说得好,听人劝得一半,刘邦的最大好处,就是真能听进不同意见。

也该他老人家当老大。

无论心中多不愿的事情,只要手下的同志说得有理,他都会照办。

有很多时候,这刘富翁的所为,就是那种可有可无的态度。其实,他心中也自在认真盘算,到目前为止,他并未看重韩信,但是他看重萧何。萧何三番五次推荐,刘邦都没有来劲,但这一次萧何的月夜追踪,却让刘邦深深地感觉,那位韩同学,肚子里多少会有些儿内容。

以他对萧何的了解,没有一些个能耐才干,要打动萧何,并让他连夜追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逃跑的战士无数,将领也不下10位,萧何都处之泰然。唯独这韩同学跑矣,萧何翻马即追。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萧何了解韩同学的能力。

如同今天,我们去任何一公司应聘总监总裁什么的,人家的第一问题就是:你的业绩?

不好意思,到目前为止,韩同学除了蹭饭和钻胯之外,没有业绩。

所以我认为,与其说刘邦看重韩信的才干,倒不如说刘邦极为信任萧何,更为贴切。

随后,刘邦与韩信有一次重要的谈话。如同刘富翁的子孙,三国时期的刘皇叔三顾茅庐与诸葛亮的著名对话一样,未出隆中,诸葛同学就为刘皇叔三分天下。这一次,韩信与刘邦的对话,未出汉中,却依然为还在以酒消愁的刘富翁,谋定天下。

刘富翁顿时酒醒,而且还茅塞顿开。

这就是著名的“汉中对策”。

所以我说,刘富翁看起来大大咧咧,表面上晕晕乎乎,其实并不懒惰,也不糊涂,而且心思慎密,精细过人。

难怪,他老人家会成为我大汉民族的开山鼻祖。

我不赞同史书所说,刘邦在萧何推荐之后,即任命韩信大将。这样的大事,没有人会如此草率。无论是谁,就算读者你正好就是一公司董事长,来一个你无论如何信任的谁谁谁,向你真诚推荐一人才,你会连面也不见话也不谈,他的思维方略更不了解,就会冲动到仅凭对推荐人的信任,即刻任命其为公司营销总监?

更何况精细过人的刘富翁。他当然会在拜将之前,提前认识韩信……是否如萧何夏侯婴所说,的确有才。

就是这一次对话,让刘邦下了决心:拜将。

2000多年过去了,我们要还原当时那个谈话的场景,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我们要想知道那一天他们谈话的大致内容,这个有记载。

在这里,我们其实可以知道刘邦是一个非常直率的人,当韩信来后,他即开门见山,而且一语中的:萧丞相屡次推荐保举你为大将,我在想,你心中应该存有大致方略。我想听听你的见解(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史记》语)?

这话,显然带有怀疑的成分。

韩信并未直接回答,而是拱手先谢知遇之恩,聪明。

然后反问:大王是否有东还之心?

刘邦爽朗,大大咧咧挥手:那当然,难不成我还真愿在这个鬼都不下蛋的地方,终老到死?所以拜将啊,我就是想听听,如果你为大将,将如何带我们从这地儿脱困?

别啰嗦,告诉我如何一战即胜?

韩信笑“曰”:冲出这地儿,不是难事。难的是,一旦冲出,就必定与西楚霸王为敌,大王认真想想,以此时大王实力,可以干过霸王?

刘邦是粗人,粗人的特点,就是粗门大嗓:我的天,干得过霸王,俺老刘还天天喝闷酒吗?

这不是白问吗?瞧瞧萧何,那眼神分明再问:这钻胯滴……有真才实学吗?

韩信表扬——这同学特立独行,在如此境况下,他居然表扬领导:能看到敌我实力的悬殊,说明大王非常理智,也很有自知之明。其实,在我看来,楚汉的实力对比,表面上看,楚霸王的实力,的确要强过汉王您很多。但认真分析,却发现汉王您内在的优势,远大于楚王。

咦,这话新鲜。长久以来,只要说到楚汉对比,几乎每一位同志的出口,都是众口一词:楚强汉弱。从来就没有听说过汉优楚劣。来汉中这么久,刘富翁第一次听到如此溢美之词,爱听,听着心中舒坦。看来,这韩同学果真与众不同。

于是,情绪高涨又不免紧张,巴巴而问:何以见得?

呵呵,无论领导领下,只要是表扬,基本上无一例外地都爱听,这多半也是恒定千古的不变定律。韩信当然顺水推舟,信手拈来都是领导爱听的。所以说人才啊,拿捏着不露声色地表扬领导,也是其发挥才能的必要手段之一。

他告诉刘邦:我在楚王手下干过,对西楚霸王多少有些了解。西楚霸王力能扛鼎,声若洪钟,一声吆喝,千百人发抖,看上去勇冠无敌。但是,非常遗憾的是,妒忌之心也相当强,有良策美计的将军,他通通不用。致使其他将领的军事才能,无法正常发挥,这只是匹夫之勇。霸王对人也很尊敬,属于非常有礼貌的那类同志,有士兵生病,他还会伤心流泪,给人的感觉,心眼非常的好。可是,真的到了有劳苦功高的同志,应该封赏爵位时,他会把那封爵的印把子,在手中都摸得菱角都模糊了,也舍不得颁给人家。让劳苦功高的同志很有怨言,这是妇人之仁。

这番话,韩同学貌似在批评项羽,其实在表扬刘邦。刘邦起至布衣,文化不算太高,军事知识基本没有,一遇打仗,他就得找懂得军事的同志,不耻下问,军中的职位,都是放手让同志们干,也能放手让英勇杀敌的勇士,冲锋陷阵……不放手,他老人家就只能自己冲,还是放手划算。

还有,他从来就不富,抢到的金银,从不据为己有,也随手就分给大家。

这给了同志们一个重要的信息:跟着刘富翁打猎吃肉,永远都有自己的份儿。

所谓凝聚力,其实就是要跟班们明白,跟着领导干革命,你至少有两个机会:第一、你会有一个发挥自己潜力的舞台;第二、在胜利果实面前,你永远都有分羹的份儿。

狼行天下吃肉,狗走天涯****。团队的发展壮大,就是吃肉的坚强后盾。究竟吃肉还是****,人才们自会选择。

从这一点上,项刘相比,刘邦胜出……凝聚力强嘛。

接着,韩信继续表扬:西楚霸王弃关中而都彭城,又背义帝约。既放弃天险,又背信弃义,封亲信疏功臣,诸侯怨,百姓也不理会。所过之处,竭尽所能搞破坏,不是虐杀,就是火烧,天怒人怨。名义上是天下霸主,其实早就失去人心。所以我说,他与大王您相比,优劣即分。

因为,大王您进入关中,即刻废除秦朝残酷刑法,还与秦人约法三章,很得秦人拥戴。如果大王能够任人唯贤,再加城邑封赏功臣。既能兴起正义之师,又正好顺应东归将士心愿,还有什么堡垒不是一触即溃,坚不可摧?另外,再加上现在三秦的主子,章邯、司马欣、董翳带领20万秦军作战,却让所有将士被称霸王坑杀,单单他三人封王……在秦人眼里,这三人无疑最大叛徒。

他们,出卖了20万秦人子弟。

大王啊,您想想,20万降卒,都是秦地青壮年啊,通通坑杀。我们不说它是何等的悲壮惨烈,就其后果而言,基本上不可避免地造成,秦地的每一个家庭,都得挂丧。秦人还不把这三个叛徒恨到骨子里去?大王如果东还,只需发一个通令,秦地老百姓都会响应,还怕三秦不定吗?

啊,说得好!刘邦瞠目结舌:我咋没想到?

人与人不同,花有几样红。如果刘富翁都想到了,那还要韩信做什么?

这位钻胯的同学,其实很有说话技巧。明贬项羽,暗捧刘邦,不露声色马屁到位,而且还没有一滴滴儿的谄媚嫌疑。把刘富翁高兴得前仰后合,直叫后悔,为什么不早用韩信?这个时侯,韩同学早与那钻胯的没有任何关联,在刘邦的眼里,就是一真真正正的青年才俊。

胡宁借此一角,弱弱地告诉我们所有的读者:领导与人才所关心的作眼点,肯定不同。人才所关心和需要的,其实是一个可以让自己发挥潜力与能耐的舞台;领导所关注的,仅仅就是一个结果,这结果就两字:胜利。

所以,我们常常发现,人才与领导交流的时候,不是观点相左,就是意见不一。答非所问,或者自说自话,交流的结果:领导鬼火直冒,人才心中窝火。

人才的能力,不在直述自己的观点,而在循循善诱的技巧。将领导的作眼点,不显山不露水,悄悄地干活,逐渐引导至自己的思路上来。一旦让领导的作眼点与自己的思路方略重合融汇,即会产生一拍即合的功效。

这样的功效,将直接导致我们伟大的董事长:心花怒放。

当领导突然发现,尽管还深陷困境,但已经胜利在望,即刻会对“貌似”的人才,刮目相看,甚至相见恨晚。

刘邦就直言后悔,没有早早认识韩信。

从刘邦与韩信的谈话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刘邦想要的就是,如何使他这帮困在汉中的老兄弟们,成功脱困,并一路凯歌;而韩信所需要的,仅仅就是一个发挥自己才能的舞台。有了这一舞台,脱困和凯歌,不过就是信手拈来的事情。

历史证明,这还真就是事实。

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让领导的作眼点,跟上自己的思路来。

无疑,韩信做到了。

其实,在韩信的这番话里,他说明了一个辩证关系:强弱是可以互为转换的。

这强弱的转换,让我们敬爱的刘富翁兴奋莫名。

这番话,显然激发出刘富翁的一腔热血,继而豪气干云加身,摇摇摆摆手舞足蹈,更是踌躇满志。如果我们用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来形容他此时此刻的心情,恐怕极为贴切。

郁闷得太久,这表扬刚好到位。

所以,我也顺带告知我们天下的人才,说服领导,无疑,韩信是榜样。

被人表扬,真的是一件开心的事情。这番话,让刘邦下定了一个决心,那就是还定三秦。也只有还定三秦,他才可以真正地觊觎天下。

还定三秦的第一重任,他交给了韩信。

俗话说得好,听人劝得一半。英明领袖的第一要件,就是兼听则明。

无疑,刘邦做到了。

到现在,韩信成功了吗?我告诉大家,他离成功还有相当的距离。到目前为止,他只是争取到了可以有“成功”的机会,他还必须用事实证明,的的确确他就是刘富翁所需要的人才。

在此,我们不得不拭目以待。

亲爱的读者,放眼今天,肯定有很多自认的人才,还不知躲在什么样的角落,自怨自艾怨天尤人。不是怨领导不够重视,就是恨自己时运不济,或者讨厌与之合作的同事,配合不力。所谓怀才不遇牢骚满腹,说的就是这样的同志。

请记住胡宁的一句话,在你的才能未被证明之前,无论你心怀多少的“大志”,你在领导、包括在同事的眼里心中,也就是一貌似的人才。

所谓“貌似的人才”,它说明了你至少有50%的机会,会被证明为真正的庸才。如同我们上一集所讲的赵括。历史不能重来,一旦被证明为庸才,其代价,就是惨痛的流血。不是一个人两个人流血,是几十万人同时流血。赵括就直接造成了40多万人被集体坑杀的残酷后果。

这样的后果,无论搁在什么人什么领导的肩上,都会不寒而栗。

所以,我们必须理解,刘领导在任将和拜将的问题上,慎之又慎的心理状态。

如果你正好就是这样的领导,也依然会是相同的心态。

也就是说,此时此刻,刘邦对韩信的言论,无论有多少的欢欣,也无论多么的给力,在刘富翁的眼里心中,韩同学依然也是一貌似的人才。

要想成为真正的人才,他还必须得用实际的事实,证明。

他能证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