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候,刘彘已经改名为刘彻,因为汉景帝认为这位神猪下凡的刘彘“圣彻过人”。
其实,汉代的那个时候,“彘”“彻”同音。王美人嘴里的“彻儿”,在太监宫女的耳朵里,听起来就是“彘儿”。恐怕那个时侯有文化的朋友,肯定不多,但知道“彘”就是猪的,估计比比皆是。再加上汉景帝为忽悠窦太后的那个梦境,以及汉景帝默许的传诵,神猪转世就成了宫中的共识。刘彘也顺理成章地,成了刘彻的乳名。
之所以有这么一段对刘彻名字的说明,是胡宁想告诉大家,“刘彘”这个名字,在《史记》和《汉书》中,根本就没有出现过。“刘彘”的第一次出现,是在一本志怪小说中,这部小说叫《汉武故事》。这部小说,本身就有很多争议。具体的争议,因为篇幅,我就不在这里具体介绍解析了。只是要告诉大家的是,学术界基本认定,这部小说成书的年代,大约是在东汉末(三国)的建安年代,作者也有很多种说法,但都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
这段话的意思是:“刘彘”之名,仅供参考。
另外,在刘彻最终踏上通往太子宝座的那块红地毯的这一时间段里,史实资料中记载的相应时间,与我描述的具体事件的时间,有一些细微的出入。但是,必须说明的是,我所描述的事件,都如实的发生,只是与某些史实记载的时间,有稍许的差异。为了作品阅读的更加淋漓和畅快,我选择了这样的方法。
望同志们见谅。
到这个时侯,刘彻顺利接班,应该没有太多的悬念。但是,在汉景帝的眼里,还有一颗非常尖利的刺,恐怕会刺穿刘彻将要坐上去的那把皇帝椅子的坐垫。他担忧,他那位神猪下凡的儿子,坐不稳那把皇帝椅子,防范于未然,他得在有生之年,帮助儿子把那颗貌似的利刺——拔去。
这颗刺,就是周亚夫。
是的,就是那位在汉文帝细柳****中,以严于治军深得汉文帝赏识的周亚夫,也是在“七国之乱”中,力挽狂澜于既倒的中流砥柱的周亚夫。
这个时候的周亚夫,因军功巨大而的的确确权倾朝野。在“七国之乱”基本上就要造成大汉皇朝四分五裂的关键时刻,周亚夫临危受命,肩负起拯救国家存亡的使命,居然仅仅三个月,就横扫不可一世的叛军。
我们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毫不夸张地说,大汉皇朝如果没有周亚夫,整个中华的历史,一定会是另一种走向。
值得庆幸的是,历史没有“如果”。
“七国之乱”后,周亚夫青云直上,从将军到太尉再到丞相的岗位,他似乎就眨了眨眼睛。
实事求是说,周亚夫的的确确就是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但是,玩政治,他却差的太远。不好意思,坐在丞相的那把椅子上,他必须玩的,却恰好就是政治。
在政治这个领域里,他把自己“玩”了一个灰头土脸。
在我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中,要在“政治”这个领域中,如鱼得水,永远都得使用两种手法:外用儒术,内使黄老。
儒术是什么?是仁,是爱,是德,是恩威并施。所谓“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黄老呢?是无为,是“治大国如烹小鲜”,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说得更确切一些,就是睁眼闭眼。
“外用”,是用来对待和统治老百姓的;“内使”,当然就是用来与皇家、外戚、功臣集团的交流和往来的。说得更直接一点儿,就是:平衡权力。
不好意思,周亚夫恰恰不懂政治家们必备的“外用”和“内使”的门道与机巧,他只懂一件事情: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关键的问题是,他老人家一根筋地,********并执行。其实,维护与执行,并没有错,错的是,他扛着“正义”的大旗,不转弯地横冲直撞。
于是,在刘荣被废太子的时候,他就坚定不移地反对,并力保刘荣。一不留神,就站错了队。这一站错队不打紧,只不过他刚好就得罪了那位汉景帝抱在怀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王妹妹。非常不幸的是,王妹妹刚好就担任了皇后。
这位新立的皇后,无可争议地,当然就是天下最有权势的女人之一。
窦太后为了拉拢王皇后,并为报答王皇后包括其哥哥在梁王危难之际的出手相救,于是建议汉景帝封王皇后哥哥王信为侯,不好意思,周亚夫一根筋,坚决反对。
理由很简单,高祖说了:非功不侯。
王信没有寸功。
一句话,国舅爷也被得罪。而且,还驳了窦太后的面子。
窦太后是谁?皇帝的妈妈,天下最有权势的另一位女人。
那个时侯,又正好有几位匈奴王前来投汉。这让汉景帝兴奋莫名,万国来朝,本就是N多帝王的梦想。没想到,这次来的,竟然还是大老远啃着沙子来的匈奴王——他们是来投降呢,不是来抢劫。对这样远到而来的朋友,汉景帝当然要怀柔怀柔滴啊。
人家本就是“王”了,既然怀柔,给一个“侯”,不过分吧?
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周亚夫反对,理由竟是:他们背叛了自己的君王而来投降大汉,陛下却封他们以侯爵,那么,今后用什么责备不忠实的臣子呢?
晕哟!
怀柔政策,你老人家懂是不懂?
汉景帝其实有点儿哭笑不得,这位周功臣,不懂政治。毕竟自己是最高领导,当然有决定权,见周同志一根筋,也懒得与他解释,只是冷笑着告诉他:丞相的意见,我得否决。
最高领导嘛,一票否决非常合理。
当然,6位降汉的匈奴王得封“侯爷”。
其实,人家得封侯爷,管你周亚夫什么事?你的意见提了,皇帝采纳,是因为你的意见正确;皇帝不采纳,是皇帝有皇帝的看法和考虑。也许正确,也许失误,作为丞相恪尽职守,尽到本职责任,无论是否具有政治头脑,都不是太大的过失。
但是,周亚夫不这么看,在他的眼里,意见被皇帝否决,显然颜面尽失。这个时侯,他才发现,原来自己也有颜面?他也不认真想想,他在否决王皇后、窦太后包括汉景帝本人提议的时候,人家就没有颜面?
周亚夫真的就是一根筋,他肯定想不到这么多。
恼羞成怒之下,他居然称病不朝。
不上班了,你这位“朕”,又待怎地?
汉景帝大光其火。
该得罪的和不该得罪的,他老人家通通得罪完了。这样的后果是,如果周亚夫有个什么事,肯定就没有人会为这位倔老头儿,出头说上任何一句话。
还别说,这一次的“如果”,它居然就兑现了。
呵呵,历史啊,有N多的时候真的就是:忒不靠谱儿。
好吧,你老人家就在家里凉快去吧。堂堂皇皇大汉皇朝,难不成还没有总经理人才?换!汉景帝当即下诏,免去周亚夫丞相之职。
这一回,玩出真格的来了。
N多年过去了,朝中的丞相都换过两任了,周亚夫硬是没有去向我们劳苦大众的最高领导,请过一次安问过一回好。这老头儿,真的掘。
这让汉景帝寝食难安,这老家伙凭什么如此“掘”?
当时间走到公元前143年8月的那个秋天,汉景帝决定请周亚夫吃饭。你不向皇帝请安,皇帝向你老人家问好,总可以吧?
到了吃饭的时间,周亚夫来了。
汉景帝赐了他一块大肉。不好意思,不给周亚夫筷子。
周亚夫的火爆脾气再次无法控制,大叫侍者:给我筷子!
不然这肉咋吃嘛?
尽管是2000多年前的古代,但也是文明社会啊。难不成朝堂之上,双手抱肉即啃?
汉景帝笑了,也“曰”了:朕给你肉吃,还不能满足你吗?
这话的意思非常明显,你的一切,是“朕”的大汉皇朝给你的。这“肉”,可以让你吃得酣畅淋漓,但是,也可以让你吃得狼狈难看,甚至可以不给你“肉”吃。
这话,周老爷子显然没有听懂。
他只把这件表面的吃“肉”事件,自以为是地认为,汉景帝与他一样,在赌气了。他根本就没有想到,汉景帝这话的背后,暗藏杀机。据说,周亚夫还是起身向汉景帝行了叩拜礼。如果,他不做后面的事情,汉景帝恐怕都会认为,这老先生还是一位知礼懂礼的同志。
至少,本质不坏嘛。
但是,让汉景帝始料未及的是,也让汉景帝恼怒难忍的是,正在他老人家心有窃喜地将要原谅周亚夫,并欢欢然说了一个“起”的时候。周亚夫“腾”地起身,转身即走,丢下汉景帝,竟头也不回拂袖而去。
汉景帝张口结舌。
这……什么事嘛?!
随即,汉景帝发出一句令人深思的叹息:这种人怎么能辅佐少主呢?
汉景帝这话的意思是,“朕”在的时候,周亚夫就敢如此无理。那么“朕”去了天国之后,这老匹夫会怎样对待没有滴滴儿根基的下一任“朕”呢?
这句话,说明汉景帝已经高度警觉,他得为江山社稷,包括他的子孙后代,认真思量,认真考虑。这句话看似无可奈何的感叹,其内核,却充满杀机。
皇帝要找臣下的岔子,显然是轻松得不能再轻松的事情,事隔不久,周亚夫即被抓了起来。那一天,他的儿子为他买了500套废弃的盔甲和盾牌。一看就是兵器之类,按大汉刑律,这一些器械是不容许私自买卖的。
买这样的器械,肯定不是周亚夫的儿子想要造反,他其实是为眼瞅着年事已高的老爸,准备丧事。因为周亚夫毕竟是将军,而且功勋卓著。儿子自然希望这些盔甲和盾牌,可以在地下陪同自己父亲长眠……一份孝心的使然。
想来,那个时侯尽管这类器械不容许私买,但肯定还是有很多曾经的军人,立过战功的大臣,还是私自准备一些这类废弃的器械。不过就是为自己,或者为老人留下一份念想。
这个念想,不过就是军人的荣耀。
周亚夫的儿子,恐怕也就是怀着这样的心态,为自己的老父,准备了如此的陪葬品。
其实,这样的陪葬品尽管违规,但肯定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因为无论是卖给他这类器械的官员,还是搬运这些器械的农民工,都没有疑议。
有疑议的问题是,周亚夫的这位儿子,人品有点问题:他居然仗着自己高干子弟的身份,想赖掉搬运工人们的工钱。
被欠薪惹急了的农民工,当然就集体上访。
玩笑开大矣。
消息很快就传进了汉景帝的耳朵里,汉景帝兴高采烈——这不是周功臣自己要往枪口上撞吗?
很快,周亚夫被缉拿归案。
庭审非常有意思,堪称千古一绝。
廷尉问周亚夫,声色俱厉:君侯为何谋反?
周亚夫辩解:我儿子买的都是丧葬品,怎么会是谋反呢?
不过破铜烂铁,真谋反,会有用吗?
廷尉咄咄逼人:你不在地上谋反,难道不会在地下谋反吗?
天晓得,这周老爷子都到了地下,他还能反谁啊?
反阎王老爷吗?
周亚夫狂喷鼻血。
这不就是欲加之罪吗!
上世纪3、40年代,战争狂人希特勒就说了一句影响整个世界政治领域的经典语言:谎话说一千篇,就是真理。
其后果,直接造就了西方的政客:满嘴胡言。
可是,如果与我们这位2000多年前的天才廷尉比较,显然就“小儿科”了很多。道理非常简单,按照希特勒的意思,要想成为真理,至少要把谎话说上一千遍嘛。
但这位伟大的廷尉的话,只说一遍。
说你反,不反也反——打入死牢。
就一遍,而且所有的人都知道,这是一句谎言。但是,的的确确就是真理!
厉害吧?
周亚夫羞愤难当,竟然绝食抗议。
正好,免得我们最高统帅汉景帝——欲加之罪。
你老人家可是自己找死。
五天后,周亚夫喷血而死。
呵呵,问题来了,这似乎就印证了那个阴魂不散的“许负”的预测。我告诉大家,周亚夫因绝食而喷血而死,是真实的事件。许负的预测,无可争议地,是胡乱扯淡。理由也不复杂,因为我永远也不会相信,周亚夫是坚定不移的相面预测的拥护者,在史料中,更没有迹象表明,周亚夫是阴阳学说的忠实信徒。
在史料中,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那个许婆娘(古语中,负通妇),是当面告诉周亚夫的高官厚禄、包括他会饿死。周亚夫当时的反应却是,嗤之以鼻。这说明他并不相信,而且不屑一顾。那么,他为什么一定要印证许婆娘的预测?是说明自己愚蠢,还是证明许婆娘高明?因为周亚夫毕竟是自杀啊!选择什么样的死法,自杀者显然拥有绝对的自主权。为了破许婆娘的预言,他完全可以一头撞死嘛。
绝食是死,撞死就不是死吗?
以他武将的身板儿和牛一样威武雄壮的脑袋,再加上他勇往直前的火爆性格,撞死,岂不是更加痛快,也更为干脆?
更是酣畅淋漓。
留存给后代学者的光辉形象,当也更加豪迈悲壮。
绝食到饿死,肯定要难受难忍很多。
而且,还会死得非常难看。
所以我说,这一系列的相面预测的记载,多半就是一些个人的臆想,或者为一些个走街串巷的所谓的算命大师,招揽生意而编造的谎言。
随着时间的推移,2000多年过去了,不好意思,这样的谎话,还真就说了不下一千遍。
于是,真理显现。
周亚夫的宿命,很多学者都认为,这是汉景帝的寡恩。我不这么认为,我个人分析,这其实是周勃埋下的伏笔。大家还记得吧,那个周勃“安刘”?当时的周勃,尽管战功卓著,但是,在那场楚汉战争、包括后来刘邦平乱的战争过程中,比周勃功劳大得多的将士,肯定就多了去了。
但是,在吕后死翘翘之后,周勃仅仅就利用一个谎言,即轻松夺取护卫京城的一支部队——北军,而且也仅仅利用北军,很快控制南军,并迅疾掌控京城,轻松即完成所谓的“安刘”。
汉景帝的老爸汉文帝刘恒,也就是这“安刘”的最大受益者。
但是,汉惠帝刘盈的几个儿子,也就在这一次“安刘”的过程中,从肉体到灵魂,通通都被消灭。他们,显然就是这次伟大的“安刘”运动中的最大牺牲品。所以我一直都告诉大家,政治啊,残酷而惨烈。
如今的周亚夫,在平定“七国之乱”的过程中,更是功勋卓著,而且无人能敌。如果,汉景帝鞠躬尽瘁后,周亚夫同志要学习他的老爸,再来一次冠冕堂皇的“安刘”——这显然会令汉景帝不寒而栗。
因为,周亚夫同样也是功臣集团的典型代表。
不然,他凭什么在对待汉景帝的“礼让”和“问好”之下,牛气冲天?
很显然,他老人家早已经功高盖主。
所以,我一直认为,周亚夫的死,是历史的必然,而不仅仅就是汉景帝——寡恩。
也就是说,无论汉景帝是否“寡恩”,周亚夫都得死。不然,汉景帝的那头“神猪”儿子,就很有可能会如同刘盈的儿子们一样,死得非常难看。
因为周亚夫的确拥有“安刘”的威望,包括实力。
而且,任何时候的皇朝更替、权力交接的那个节骨眼儿上,都会犹如蟒蛇换皮——永远都是最为不堪一击的软肋。如果这个时侯周亚夫如同他的老爸周勃一样,登高一呼,陡然发难,咋办?
汉景帝的那头嘴边都还没有长毛的“神猪”,能够抵挡?
这不得不令汉景帝背脊发凉。
他老人家得把这一次的“如果”,扼杀在摇篮之中。
前车之鉴,周亚夫必须得死。
到这个时侯,汉景帝其实就为他的那头“神猪”,扫除了登上皇帝宝座的最后的障碍。
至少,不会莫名其妙地被“安刘”嘛。
但是,到刘彻登上了那个至高无上的皇帝宝座之后,他真的就可以大展拳脚了吗?
事情的发展,肯定不会那么顺利。
那么,接下来还有什么事儿,会展现在我们眼前?
别急,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