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支部队出击匈奴,两败、一平、一胜。这四路的领队将军中,李广、公孙敖、公孙贺,在N多年以前,就是对付匈奴的战功卓著的名将,唯有卫青是当之无愧的——菜鸟。因为他不仅是第一次上战场,而且还是顶了因病无法战斗的老将韩安国的缺,更重要的还是,其姐姐卫子夫正好受到刘彻的宠幸,这小“骑奴”沾光而飞黄腾达。明眼人一看,就明白这小子是在4大将军中凑数的。
令人大跌眼镜的,正是这位凑数的菜鸟,陡见奇功。
所以,胡宁常常告诫大家,人不可貌相,一定别小瞧菜鸟。
卫青一战成名,封侯。李广、公孙敖贬为庶人,公孙贺拣落地桃子,未损一兵一卒,但是却到匈奴的地界儿旅游示威一大圈,也封侯,安逸。
这一战,损兵数万歼敌数千,离刘彻的愿望,真的就是相差太远。这样的结局,显然还是那使人羞怯难当抬不起头的两个字:失败。
但是,在这失败的过程中,刘彻却看到了胜利的契机。
这个契机,就是在运动中消灭敌人。
俗话说得好,失败是成功之母嘛。在接下来的岁月中,我们能够看到大汉反击匈奴的成功的那个辉煌时刻吗?
别急,胡宁会在后面的篇幅中,为大家娓娓道来。
再接再厉
我们经常说,一次战斗的胜利,肯定不排除运气的成分。卫青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战斗,便陡见奇功,那一定是运气到家了。但是,如果他次次战斗,又次次建功,显然就不能用“运气”给予简单的归结。其实,这一次的战斗,就打出了他的帅才天分。
一个第一次参加如此大规模战斗将军,居然就做到了避实就虚,而且犹如嗅觉灵敏的秃鹰一般,长途奔袭800里,直接就攻击匈奴防守最为薄弱的龙城,没有坚定不移的决心,战无不胜的胆略,是肯定做不到的。
这一次的战斗,大汉其实没有把匈奴打败,仅仅因为卫青痛杀匈奴700人,把匈奴打痛了,也把匈奴人打怒了。公元前128年,匈奴骑兵再次进犯,而且集中兵力攻击辽西。辽西太守壮烈殉国,辽西的驻守汉军也基本被消灭。匈奴人打得性起,也许因为汉军的抵抗力实在太不敢恭维,匈奴骑兵意犹未尽,居然兵锋南转,直至雁门。一支8000人的匈奴骑兵,竟然深入雁门地区,耀武扬威大扫荡。
呵呵,他们居然把自己当成了2000多年后的日本鬼子。
这8000人的匈奴骑兵,运气不大好,他们遇到了卫青。卫青对刘彻的建议就是:抓住战机,以骑兵PK骑兵,主动出击聚歼这股敌人。刘彻批准了他的建议,并命令离雁门最近的李息部队火速出动,拖住这股要不玩吃不完的匈奴大兵。
这一战,李息表现出来了他的顽强与果敢。李息部浴血奋战,以所部3000人阵亡的代价,成功拖住匈奴骑兵,为卫青率领3万骑兵火速赶往驰援,争取了时间。
这一战,3万PK8千,卫青同志和他的部下们再一次砍瓜切菜,砍得那个酣畅淋漓。卫青再次以“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敌人的薄弱环节”,又见功勋。
这一仗,匈奴骑兵有6000人的脑袋,被割了下来。这一战,也是自大汉开国以来,与匈奴PK斩首最多的一次战斗。
这一战,打出了大汉精神,也让刘彻看到了曙光。
这个曙光,就是战胜匈奴。与匈奴相比,其军事力量还是要薄弱很多。但是,汉武帝刘彻,也包括卫青等一大批汉朝的将军,他们终于找到了一种战胜匈奴的方法。避实就虚,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敌人的薄弱环节。在汉武帝刘彻的眼里,能够贯彻执行这一光辉思想的人选,唯有卫青无疑。
这个人选的选择,肯定不带有任何裙带关系的考虑。卫青尽管不具有飞将军李广那般百步穿杨的神勇,但却具有穿越时光的战略眼光。
也只有拥有如此眼光的将军,才可能是大汉汉军的军魂。
大汉的反击,显然令匈奴帝国异常恼怒。原来的软柿子,居然没有征兆就硬了起来,甚至连报告都没有打,竟然就吃掉了他的8000人骑兵。这对强悍的匈奴来说,无疑就是奇耻大辱。他们当然要捞回这一脸面,于是再一次出动大军,于公元前127年,悍然进攻上谷渔阳一线。
唉,这匈奴的同志,有点不爱动脑筋。每一次他们大规模抢劫,汉军都是仓促集结,总是还没有赶到他们的抢劫地,匈奴的大军早已经无踪无影。他们以为,这一次大汉军队,依然也会在上谷渔阳一线集结。殊不知,这一次,刘彻同志不想在东线集结,这小人家要玩一次以前从未玩过的新奇玩意儿。他命令卫青从西线的云中出发,进攻河套草原。
匈奴的大军都到东边抢劫去了,西边就相对薄弱。
毛主席是怎么说的?
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敌人的薄弱环节。
对,打的就是敌人软肋。
这一次,卫青同志再次发扬了长途奔袭的革命精神,又一次大胆穿插,居然就奔到了匈奴的背后,并顺势夺取了石门水、高阙两个要隘,切断敌人的后路,然后由北向南,从匈奴的屁股后面杀过来。
呵呵,杀猪杀屁股,还真实各有门道。
这一杀,匈奴的同志显然猝不及防。大汉朝在南面啊,它的骑兵居然从北面杀了过来,而且,还一路摧枯拉朽,势不可挡,匈奴的同志,除了喊爹叫吗之外,就只有举手头像的份儿了,当然,被砍了脑壳的除外。河套草原就此落入大汉之手。
这是一次决定性的战争,因为,它成为汉匈战争的一个重要拐点。从此之后,在汉匈PK的战争中,大汉军队从场场失利,变成了仗仗胜利。道理非常简单,大汉皇朝随即发动了10多万民夫,修筑长城和营垒,设立郡县,并屯兵10万,而且,还成为大汉军队北上和反击匈奴的主要阵地。
为了夺回河套草原,从公元前127-124年,匈奴发动了N次战役,都被卫青率部击退。就此,大汉皇朝也终于在河套草原扎根,此地丰美的水草以及丰厚的战马储量,也成为大汉骑兵的主要来源地。战争的天平,也从此朝大汉皇朝倾斜。
丝绸之路
公元前126年,一个衣衫褴褛的汉子走进了长安城,在众人的眼里,这就是一个饿了很久而没有进食的气概,身子疲乏而拖沓,似乎随时都可能晕倒。其实,一个乞丐是不会引人注意的,但是,这个晃晃悠悠随时可能倒地的乞丐,却瞪着一双坚定不移的眼睛,透出刚毅和顽强。更让路人不可理喻的是,他那双枯瘦的手,竟然还坚强地举着一支节,一支早已退色的破旧的节。
人们不仅在心里打鼓:他是谁?
别小看这乞丐,他有一个光辉灿烂的名字,他是张骞。
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曾讲过汉武帝在窦太皇太后的压制下,不得不韬光养晦。但是,战胜匈奴却一直都是他的梦想,尽管在窦太皇太后压制下,他不敢明目张胆地实施他存于心中的抱负,但在私底下,他还是可以做一些事情的。
那一年,汉武帝刘彻17岁,他派出了张骞。原因是,这位少年天子在匈奴降者的嘴里得到一个重要的信息:在敦煌到祁连山之间,曾经有一个月氏国,非常强大。但是,他们遇到了冒顿。冒顿大军突然向月氏国发动突袭,月氏国在猝不及防之间,只能举国迁徙,往西边逃窜。
冒顿死后,他的儿子老上单于继位。老上单于更狠毒,再次向已经迁徙的月氏国进攻,这一次他的成果更大,因为他把月氏国王的脑壳割了下来,并进行艺术加工,做成一只可以让人欢快畅饮的酒杯。
这让月氏的同志,痛不欲生。
这故事,给了还处在充满幻想憧憬年龄的汉武帝刘彻,一个异想天开的想法:如果派人去月氏国联络,并南北夹击匈奴,那么,匈奴不可战胜的神话,不是就被打破了吗?
只不过,这个传说中的月氏国,它存在吗?
那个时候,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这个所谓的月氏国,汉武帝也是第一次听说,朝中的大臣,绝大多数没有听到过这样国家的名字。就算这个国家真实存在,但路途遥远不说,关键的问题是还要穿过匈奴。这基本上就是不能完成的任务。
但是,张骞说:我能完成。
这给了正爱做梦的少年天子刘彻些许信心,当然也给了刘彻些许的期待。那个时侯,张骞是刘彻的郎官,诚信可靠,智慧够用,而且,身强力壮年富力强。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正式任命张骞为使者,一个叫堂邑父的匈奴籍人为导游兼翻译,并组成100多号人的随从为队伍,加之满载着礼品和行李的驼群与战马,浩浩荡荡向西北方向进发了。
丝绸之路,拉开序幕。
在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我就听父亲讲的这个故事。在我的印象里,他们毕竟是从匈奴偷渡,多少应该有一些叫着比较周密的计划吧?事先派几个人偷偷地干活,侦查一下下,应该是正常的事情啊,如同八路军穿过日本鬼子的封锁线,总得摸清楚敌人巡逻的时间包括间隔什么的规律吧?
没有,大队人马直接就出了陇西。而且,没走多远,就与匈奴的骑兵撞个正着。100多号人,而且还不是军人,与匈奴的骑兵干起来,除了壮烈牺牲之外,就还有一个途径:被俘。
张骞和堂邑父就成了光荣的俘虏。
当时匈奴的老大,就是马邑之谋时候的军臣单于,他就感觉大汉朝的使者,迂腐得好笑,细细溜溜一长串驼群与战马,居然就想堂而皇之穿过沙漠,你当我匈奴没有男儿吗?
军臣单于尽管爱好抢劫,但他对张骞不错,用今天飞话说,应该还是可以算着是仁至义尽,他不仅没有干掉张骞,还欢天喜地的为张骞配有一个匈奴妻子。当然,驼群和丰厚的礼品,军臣单于也就卿卿笑纳了。也许,这也是军臣单于思维里,另一种形式的“和亲”?
用军臣单于的话说:你就踏踏实实做我匈奴的女婿吧,安安心心在我匈奴尽享天伦之乐。
一直以来,都是我匈奴当大汉女婿,这一次,也让大汉人当当我匈奴女婿,我匈奴的同志,也甘当一回舅舅。
这一回享受,张骞就享受了10年,连儿子站起来,差不多就和他一样高了。
总的说,张骞是属于那种意志力非常坚强的人之一,尽管在这10年里,他衣食无忧,尽享沙漠之乐,但大汉永远都在他心里,使命永远都在他的心里。
他不是普通人,他是大汉使臣。
他的肩上,扛着大汉帝国。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里,张骞和堂邑父竟然偷得两匹好马,一溜烟向西而去。
他俩,竟然就逃出了匈奴,继续他的使命。一路上,射鸟干兔,风餐露宿,啃着漫天飞舞的沙子,他们居然就啃到了大宛国。这一路逃,其实得力于张骞在匈奴10多年的生活,他不仅学会了匈奴的语言,也适宜了匈奴风俗,碰上匈奴人,他居然也可以咿哩哇啦胡乱对付;更重要的是,经过10多年的观察与了解,他居然将通往西域的道路,了解于胸。
所以,他们很快就穿越了匈奴控制区,顺利到达大宛。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大宛国王居然还是汉朝的粉丝。很早以来,大宛国王就听说东边有一个大国,富庶而美丽,一直以来向往得了不得,可就是找不到门路去向大汉。这一回,大汉居然就来了使者,可让他兴奋莫名。他不仅好酒好肉招待张骞,还配给翻译并派兵护送至康居国,而且还以大宛国的面子,敬请康居国王派人护送。
这一路,显然无需提心吊胆,因为不会再碰上匈奴的巡逻战士。
呵呵,一路顺风。这是一个好预兆,因为这预示着联络月氏国大有希望。
我常说,愿望永远都是美好的,就是离现实太远。张骞历尽艰难险阻,十余年的处心积虑,而且毅然抛妻弃子,终于找到了月氏国。但是,实实在在的不好意思,月氏国人早已经没有仇恨。当年月氏国的国王被老上单于干翻之后,不得已只能往西奔命,不曾想,又被乌孙人欺负,再次****得头破血流抱头鼠窜,这一窜,就“窜”到了更西边。
更西边的这个国家,叫大夏国。但大夏国却是软蛋,月氏国正好就捏住了它。山中无老虎猴子充霸王,月氏国就在这一水土丰沃的土地上,扎下根来。这一时期,月氏国已经改名为大月氏国,是一女人当王,年复一年的美好生活,他们早已经把以往的血海深仇抛掷脑后。当张骞在表达了大汉皇帝希望可以联合大月氏国共同出击匈奴的意愿后,大月氏国国王并未答复,既不说同意也不表示拒绝,反正顾左右而言他。
其实,月氏国女王也有她的道理,毕竟,他们好不容易才过上这样美妙的生活,除了当地物产丰富之外,还有大夏国可以欺负,又何苦还要回过头去找那头破血流?匈奴的彪悍,他们可就是领教够了的,逃之唯恐不及,那还会找上门去送死?
再说了,与大汉通好的好处在哪里?大汉在东我在西,中间横插一个大匈奴,匈奴骑兵快如闪电,我们可没有长城抵挡,他真来打我,大汉又怎能救助?他们的两条腿,有人家的四条腿快?
这不是明显让我们吸引匈奴的眼球吗?
这样的买卖,显然不划算。
张骞那个郁闷啊,一年之后,打道回府。
要回长安,张骞还真就有点儿犯难,因为匈奴就横躺在他回家的中间,这可是一大片土地,如果再被匈奴人抓住,还不死翘翘?但是,有当地人告诉他,还有一条南道可通大汉。这条南道,其实就是穿越柴达木盆地的南路。而匈奴的势力范围,在柴达木盆地的北部。
走南道,也就避开了匈奴人。
当然,南道有羌人。但羌人与大汉没有过节——既无仇也无怨,穿越他们的地盘,应该不会有太大太多的危险。殊不知,人算不如天算,走南道依然危险。
因为,张骞再次被匈奴抓住。
道理非常简单,羌人已经被匈奴搞定,走南道,还是在匈奴的势力范围里。
总的来说,匈奴人被没有太多的难为张骞,居然把他送去与原来的匈奴妻儿团聚。2000多年过去了,我一直想象不出,张骞与妻儿团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形?他的妻儿见到他,是高兴?怨恨?开心?
毕竟,这一年多,他老人家是抛妻弃子啊。
在匈奴人的思维里,恐怕一直以为,有妻儿奉上的温暖,是可以把张骞留在匈奴终老,肯定就是人之常情。我在想,他们恐怕永远也想不通的是,张骞为什么还会逃跑?
是的,张骞再次逃了。那是一年之后,军臣单于死翘翘了,但军臣单于的儿子与军臣单于的老弟,为了那个至高无上的单于之位,相互之间“掐”了起来。这无疑就是机会,张骞再次跑跑。
这一次,他和他的跟班连同他们的妻儿,通通奔上了逃亡之路。从这一点讲,张骞对妻儿,其实还是含有深情的,因为他想把他们通通带去大汉朝。
唉,我也要说“愿望永远都是美好的,就是离现实太远”,因为张骞和堂邑父再次逃脱,但他们的妻儿却被穷追猛赶的匈奴同志截留了下来。从此之后,夫妻父子再未谋面。
扼腕痛惜!
当衣衫褴褛的张骞走上未央宫的台阶,刘彻一阵欷歔,直勾勾的眼睛紧盯着一步步铿锵走来的张骞……已是中年汉子的汉武帝早已经泪流满面。
无限感慨。
13年啊,“朕”竟然看见张骞,活着走来。
总的来说,张骞其实没有完成使命,毕竟,月氏国并未与大汉联合,共击匈奴。100多号人出去,2人归来,而且,还衣衫褴褛。似乎得不偿失。
但是,张骞带回的西域信息,却无法估量。更重要的是,一张西域地图,将永存于张骞脑海,这为今后大汉对匈奴用兵,包括“丝绸之路”都有不可或缺的深远影响。
最让我中华民族振奋人心的,那就是张骞同志坚忍不拔的大汉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