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人眼里,领导是什么都可以做到的人,他们能上天揽月,下海捉鳖。既然没有什么不能做的,那就更没有什么不能说的了。小则向职工个人许诺:“好好干,年底保你奖金过万”;中则会在员工大会上拍胸脯:“今年一定实现销售额增长翻番”;重则在政府领导面前或者媒体上豪情壮志冲云霄,当年销售额还没上亿就敢夸下海口:“再过10年超过IBM”。反正承诺不上税,说起来如囊中取物,易如反掌。
就在领导们动不动说大话、拍胸脯时,他们的兑现就显得合不上拍了。真正到了日子,一看兑现不了,就避重就轻能躲就躲了。
“重承诺轻兑现”是造成企业社会形象不佳、信用下降、企业内部矛盾及员工抱怨甚至流失的罪魁祸首。承诺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激励人们的信心,鼓起人们的勇气,也能打击人们的决心与勇气,因此把握好承诺与兑现的尺度,是每个领导的必修课。
领导轻易许诺,这是因为他们认为许诺是最容易的事,而且也是最快的激励人们努力工作的手段。不费吹灰之力,脱口而出,而且想说什么说什么,想说多少说多少,不仅听者群情激奋,领导自己也深受感染,好像那让人兴奋的成果就在眼前,人们伸手可得。
但是与许诺的轻而易举相比,兑现就不是那么轻松与容易的了,许多人甚至用毕生的努力也没能实现自己最不起眼的承诺,这就是现实,领导也概莫能外。
许诺越高,兑现越难,一旦兑现不成,失望也越大,而当失望超过一定的限度,就是绝望。这就意味着死亡。与当时脱口而出相比,实现自己的诺言实非易事。领导们到这时都会后悔当时夸下的海口,结果自己难为自己。许诺不能兑现,最容易使人走向反面。很多时候人们原本的期望值并不高,但经领导轻易许诺一刺激,期望值顿升,虽然心里也知道有些不切实际,但人就是这样,“上去容易下来难”。到了兑现时,他只与自己的期望值比,只要不能满足,那么就会失望,就会失去信心,下一次你再说什么他可能都再也不信了。如果这种失望过大,到了绝望的程度,那么除了走人,恐怕不会有其他的可能性了。
更严重的问题是,许多领导根本就没有打算兑现。当初的许诺只是“逗你玩”,让你努力工作而已,现在你的价值不大了,也就没有兑现的必要了。这种过河拆桥的实用主义观点,简直就是让企业自杀,因为你的信用下降及对员工的不公正,会影响到企业所有员工,兔死狐悲,他的今天就是我的明日,那么其他员工就会对企业、对领导毫无信心。如果是在你这儿干,那一定是出于无奈,否则一有机会肯定会拔腿就走的。这种有意的不兑现,给企业带来的危害是灾难的,是用多少心血,多少钱都无法挽救的。
因此,领导们不要信口开河,有一分说半分,给自己与别人都留点余地,切莫说过了嘴瘾,伤了信用,否则得不偿失,会遗恨终身的。
不拘小节
在日常交谈中,许多领导都认为“君子行大礼而不拘小节”,所以不去重视生活中的小节,而不知道就是因为这些不起眼的小节,在时刻影响着自己的说话形象,减低对方与你交谈的兴趣,甚而惹起别人的反感,所以还是小心防范,并设法加以纠正为好。
一、咬字不清
有的人在谈话中,常常会有些字句含含糊糊,叫人听不清楚或者误解了他的意思。所以,不说则已,只要开口,就最好把一个字当作一个字,清楚准确地说出来。
二、话有杂音
这比喜欢用多余的字句更令人不舒服,在说话的时候,加上许多没有意义的杂音。例如一面说着话,鼻子里面一面“哼哼”地响着,或是每说一句话之前,必先清清自己的喉咙,还有的人一句话里面加上几个“呃”字……这些杂音会使人产生一种生理上的不快之感,好像给你的精彩的语言,蒙上一层灰尘。
三、用字笼统
有许多人喜欢用一个字去替许多字,比如,他在所有满意的场合,都用一个“好”字来代替。他说:“这歌唱得真好。”“这是一篇好文章。”“这山好,水也好。”“这房子很好。”“这个人很好。”……其实,别人很想知道一切究竟是怎样好法。这房子是宽敞,还是设计得很别致呢?是材料很结实吗?这人是很老实呢,还是很慷慨、很喜欢别人呢?单是一个“好”字,就叫人有点摸不着头脑。还有这样的人,用“那个”这两个字代替几乎所有的形容词,例如:“这部影片的确是很那个的。”“这件事未免太那个了。”“这封信叫人看了很那个的。”……这一类毛病,主要是由于头脑偷懒,不肯多费一点精神去寻找一个适当的恰如其分的字眼。如果放任这种习惯,所说的话就容易使人觉得笼统空洞,没有内容,因而也就得不到别人适当的重视了。
四、过于夸张
喜欢用夸张的语言去强调一件事物的特性,以引起别人的注意。但也有人无论在什么场合都采用这种说法。例如:“这个意见非常重要。”“这本书写得非常精彩。”“这是一部非常伟大的戏剧。”“这种做法是极端危险的。”“这个女人简直是无法形容的美丽。”……如此这般,讲得多了,别人也就自然而然地把你所夸大的字眼都大打折扣,这就使你语言的威信大为降低了。
五、逻辑零乱
在叙说事理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层次清晰,条理分明。所以,在交谈以前,必先在脑子里将所要讲的事物好好地整理一下,分成几个清楚明确的段落,摒除许多不大重要的细节。不然的话,说起话来就会拖拖拉拉,夹杂不清了。特别是当一个人叙述自己亲身经历的时候,更容易因为特别起劲,巴不得把所见所闻全盘托出,结果却叫人听起来非常吃力。
六、矫揉造作
矫揉造作有多种形式的表现,有的人喜欢在交谈中加进几句英文或法文;有的人喜欢在谈话中加进几个学术性的名词;有的人喜欢把一些流行的字眼挂在口头;有的人又喜欢引用几句名言,放在并不适当的地方。这会让人觉得你在卖弄学识,故作高深,还不如自然、平实的言语更容易让人接受。
哪壶不开提哪壶
领导在与员工交谈的过程中,有的时候为了让员工产生亲切感,难免说一些随意的话题,但是即使关系比较好,身为领导也有几个相当忌讳的话题,下面我们来一一介绍。
一、员工的隐私
隐私是员工所拥有的一些不愿公开的秘密。除非是员工主动告诉你他的隐私,否则不要随意去打探员工的隐私。尊重员工的隐私,是尊重员工人格的表现。如果领导不顾员工保留隐私的心理需要,盲目懵懂地去询问员工的隐私,就会影响两个人的谈话效果,还会让员工对自己产生不良的印象,进而损害领导和员工的关系。即使是员工主动将自己的隐私告诉领导,来征求领导的意见和看法,领导也应该注意回答的内容,不要得意忘形,像一个专家一样出谋划策、说三道四。只要说一些象征性的话就行了。如果员工非要领导说一些建设性建议,领导不妨给员工讲一个故事,说他有个朋友曾经也遇到这样的事情,结果是怎么样解决的,仅供他参考。这样即使建议没有任何效果,甚至起到相反的后果,领导也没有必要自责什么,员工也不会将过错归结到领导身上。
二、员工的伤心事
员工的伤心事不能当作谈话内容,一来是因为员工的伤心事并不想被很多人知道,除非这个员工心理上有某种急于倾诉的需要;二来员工如果沉湎于伤心事中,就很难和领导交谈下去,因此领导要极力回避别人的伤心话题。虽然通过同情别人往往能够赢得别人的好感,但是提及别人伤心事的办法终究不是高明的谈话方法。
三、员工的尴尬事
当得知员工有些尴尬的话题时,领导一定要回避。因为尴尬的话题一说出来往往会使员工觉得特别别扭。尴尬话题可以说是别人的禁忌话题,领导在会见员工之前一定要弄清楚别人对哪些话题十分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