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功靠团队,小成功靠个人
——比尔·盖茨
组建一支有效的领导团队
当组织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后,便需要有一个由多人组成的领导机构来负担整个组织的领导任务,即通常所说的领导班子。作为领导者,可能必须由你来进行组阁,那么你首先应当明白领导机构中的成员各有不同的职能分工,就像机器的零部件一样,各有不同的规格和作用。制造一台机器需要总体上的设计,那么由你组阁的领导机构同样也需要总体设计,当你为自己选拔助手时,不仅要看每个人的责任和能力,而且应按照群体优化组合的要求,进行合理搭配,使自己身边形成一个“全才型”的领导群体,发挥其整体的功效。
刘秀不拘一格用人才,因此在他身边聚集了众多的人才,这为他夺取天下奠定了有力的基础。从以下几个人的归附,我们就可以看出刘秀用人的特点了。
邓禹推荐寇绚给刘秀,说寇绚是“文武兼备,有牧人御众”之才。于是刘秀就封寇绚做了河内太守,并且让他行使将军的职权。刘秀对寇绚关怀备至,将其视为心腹大臣。
有个叫卓莽的人,亲仁友爱,官吏和百姓都不忍欺骗他,对他十分尊敬,都说他很有治理地方的能力。当时他已经七十岁了,赋闲在家。刘秀听说这个人后,就亲自去登门拜访,以“名冠天下,当受天下重赏”为名拜其为太傅,封其为褒德侯。
伏湛是平原的太守,当时天下大乱,各处都在起兵,只有他安心治理自己的地区,安抚百姓,使境内安定平和,没有让百姓遭受战争之苦。百姓们都很敬佩他,都说他是个人才,可以担当治理国家的大任。刘秀了解后就封伏湛做了尚书。
冯异跟随刘秀东征西讨,外号“大树将军”。他为人谦和不居功自傲,每次论功行赏,别人都在争功,唯独他却躲在大树底下休息,等别人都把功劳争完了,自己才肯出来。因而大家都把他叫做“大树将军”,以此来形容他不争功的高尚品德。刘秀把他视为左右手,让他独当一面。
吴汉为人质朴,沉着而又有勇有谋,刘秀就封他做了大司马。
贾复勇敢善战,有决战千里的威名。他在真定大战中受了重伤,刘秀对此十分关心,亲自去他家里探望。听说贾复的妻子怀孕了,刘秀就对他说,如果你生了女儿,我生了儿子,那么我就让我的儿子娶你的女儿为妻子;如果你生了儿子,我生了女儿,我就把我的女儿嫁给你的儿子。贾复听后非常感动,更加坚定了跟随刘秀,为他效忠的决心。
朱鲔曾经参与杀害刘秀的哥哥刘演。后来,更始皇帝打算派刘秀去北伐河北,朱鲔认为这样会给刘秀兵权,于是劝皇帝不要这么做。更始帝死后,刘秀围困都城洛阳,朱鲔坚守洛阳,刘秀派人去劝降。并且要前去劝降的人告诉朱鲔说:“做大事的人不计较个人的恩怨,朱鲔如果归降,我可以保证他的官爵,更不会杀他了。我可以对天发誓,我绝不食言。”朱鲔听了这番话,命人把自己捆绑起来,亲自来到刘秀面前请罪。刘秀十分感动,亲手为他解开绳索,封他为平狄将军,扶沟侯。
马援曾经在蜀主公孙述那里任职,后来,投奔刘秀。刘秀就穿着便衣去迎接他,并且笑着说:“卿遨游两帝(指蜀主公孙述与自己)之间,今见卿,使人大惭!”马援深受感动说:“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耳!臣与公孙述同县,少相善,前至蜀,述陛戟(排好仪仗)而后进臣,臣今远来,陛下何知非刺客奸人,而简易若是!”刘秀笑着说:“你不是刺客,而是说客啊!”马援说:“今天我看见陛下您恢弘大度,就好像当年的高祖刘邦一样,我就知道您才是真正的帝王啊!”
刘秀的领导核心由邓禹、寇绚、冯异、贾复等组成。邓禹善谋略,是刘秀的智囊;寇绚善于行政、理财;冯异、贾复等长于征战。正是在刘秀周围聚集了这些各式各样、所长不同的人,刘秀才能在各个方面都棋高一招,以至于最后取得成功。
作为一个企业、一个集团的领导者来说,不必事事亲力亲为,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应该像刘秀这样,在身旁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管理机构,每个部门、每个方面都有得力的人手。这样才是一个成功的领导者。
李世民认为,即使君主自己贤明,但是臣下如果不进直言,同样会使国家陷于危险的境地,所以他得出结论说:“唯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义,致天下太平!”
不过,李世民所主张的“君臣事同鱼水”并不等同于君臣之间的绝对平等关系,而是将其置于君主的****统治之下,即他所说的“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如果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将君臣合力治国的关系提到国家兴亡、社稷安危的高度来认识。
为了实现君臣共同治理天下,李世民非常注重选用人才。为了广开才路,李世民推出了士庶并举、官民同申、新故同进、汉夷并用等政策,网罗了一大批人才,魏征、王洼、马周等由此进入李世民部属的队伍,形成了唐初“贤人在位众多”的局面。同时,李世民对自己也有一定的自知之明。他不仅从历史人物身上,而且从平常生活中发现个人的不足,并由此得出“自知者明,信为难矣”的结论,指出:“帝王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
正由于帝王不是“尽善”之人,所以李世民主张依靠臣下,集思广益。他曾对大臣魏征说:“美玉通常隐藏在石头中,不经良工琢磨,与瓦砾一样没有什么区别。如经过良工的精心琢磨,去掉石、瑕,就可以成为传世之宝。朕虽然算不上美玉,但还是希望你们这些良工来费心琢磨。”
李世民将自己比喻成在石之玉,而把辅佐自己的大臣比作良工,实际上是公开承认自己还有不少缺点,希望臣下帮助自己去除,使自己成为美玉。这样,李世民通过比喻,表达出了自己内心的期望,即通过君臣合力将大唐王朝治理好。
李世民深知要实现君臣之间的合力,就需要自己善于容人纳谏,改正自己的缺点,事实上他也做到了这一点。如贞观八年,宰相房玄龄、高士廉在路上遇到少府监窦德素,就问他宫中正在营建什么工程。窦将此事告诉了李世民,太宗大怒,认为房、高管得太多,就叫来二人斥责说:“朕只要你们管好朝廷大事,至于宫中事情,何苦你们关心?”
房玄龄、高士廉见太宗脸有怒色,不敢作答,只能谢罪辞退?这件事马上被魏征知道,魏征随即上奏说:“臣不理解陛下为何斥责房、高二人。也不知二人为何谢罪?他们二人既然是宰辅大臣,也就是陛下的左膀右臂和耳朵,有什么事情他们不应知道吗?陛下斥责他们是何道理,臣实在难以想通。且营建工程需要多少费用,这些工程有无必要,宰相都应有所了解。如果有必要,他们应该帮助陛下完成;否则就应该上奏请求撤除。这是君主任用臣下,臣下侍奉君主的常理。如果房、高二人过问得对,陛下就不应该责备他们,他们为什么还要谢罪呢?恐怕是陛下不识大臣之职吧?”
魏征这番话将李世民说得哑口无言。因为李世民口口声声强调要君臣合力,共治天下,那么宰相就应该担负起重要责任,而李世民现在责备两人,显然有悖于君臣合力共治的原则。因此,魏征的话说完之后,李世民也觉得自己做得不对,不久便向房玄龄、高士廉二人表达了自己的愧疚之意。
到贞观五年,唐朝就出现“远夷率服,百谷丰稔,盗贼不作,内外安静”的景象,而李世民将这一切归功于众臣,说道:“此非朕一人之力,实由公等共相匡辅。”
李世民这种重视君臣合力共治的精神,在历代帝王中实属罕见。
领导者再有本事,充其量也是一个人。无论办什么事情,都应当尽可能多地发动下属的力量,才有成功的希望。这靠的绝不是自己一个人,而是整个领导集团。
对于现代企业来说,领导者进行决策是严肃、科学而又极其复杂的事情。因此,领导者在决策时必须善于发扬民主,坚持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在决策过程中,要广泛而深入地搜集群众的意见,提倡“百家争鸣”,集思广益,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决策,开“诸葛亮会”的办法就是一种好形式,它能够使领导者听到各种不同的意见,使“三个臭皮匠”起到“一个诸葛亮”的作用。
只有一个团结而自信的团体,才能在残酷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
刘备善于四方招徕人才。他具有大政治家的宽广胸怀,能够虚心纳贤。他敬重人才,敬重知识,不摆架子,不吝财物,乐于助人,故能吸引到人才为之效力。
据史记载,刘备“少孤”,家贫寒。曾就学于大儒卢植门下,掌握了治国经世用人之术。他与汉高祖一样,“不甚乐读”死书,而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其为人稳重,“善下人”,“好交结”,“豪侠少争附之,”在地方上有相当威望和号召力。故黄巾起义后能得到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人的资助,在家乡“纠合徒众”,与关羽、张飞、简雍等人组织起一支队伍,镇压起义,立下军功,打下了事业的基础。
董卓之乱后,刘备任平原相,当时因战乱,“人民饥馑,屯聚抄暴。”刘备“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于是,各地士人和百姓纷纷来奔,“众多归焉”。
兴平元年,刘备率军援徐州牧陶谦,“谦表失主为豫州刺史,屯小沛”。由于刘备“弘雅有信义,得州中士民拥护。谦死,刘备取得徐州,更招揽了一大批知识分子,如糜兰、糜芳、陈登、孙乾等。陈登字元龙,才华出众,刘备甚敬重其人。后刘备失去徐州,归顺曹操。多年后,刘备仍怀念他,称赞论“若元龙,文武胆志,当求之于古耳,造次难得比也。”
后客寓荆州,刘备又礼贤下士,广揽贤才。曾访士于襄阳隐士司马德操,德操说:“儒生俗士,登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并指出伏龙即诸葛亮,凤雏即庞统。时诸葛亮之友徐庶自荐于刘备,受到重用后,也推荐了诸葛亮。并说:“此入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校枉驾顾之。”于是47岁的刘备三顾茅庐,亲自向27岁的孔明请教国家大计,其谦虚热诚,终于感动了诸葛亮,答应出山助刘备打天下,并向刘备提出联吴抗曹,横跨荆益,两路分兵,先取关中再统一天下的《隆中对策》。
刘备十分敬重诸葛亮,言听计从,情好日密。关羽、张飞不悦,刘备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愿谙君勿复言。”此后,在《隆中对策》战略方针指导下,刘备军事集团迅速发展壮大起来。
赤壁之战后,刘备取得荆州五郡,由于其为一代英主,又重才爱贤,故“荆楚群士从之阳云”,先后又招揽到庞统、黄忠、马良、廖、马谡等贤才,连远在蜀中的法正、张松等也归心投诚于备。
到建安十九年,刘备击败刘璋取得益州后,又起用了马超、刘巴、许靖、李严、董和、黄权、孟达、吴壹、费观等人,其中“董和、黄权、李严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吴壹、费观等,璋之婚亲也;彭漾,璋之所摈弃也;刘巴,宿昔之所嫉恨也”,刘备“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有志之士,无不竞劝,益州之民是以大和”。
以上可知,能广纳贤才是刘备在用人上的一大优点,也是他取得事业成功的重要原因。
刘备在用入上的另一大优点是能团结现有人才。这不仅因为他爱护部下,待人诚恳,而且还在于他胸襟开阔,不记旧怨,不嫉贤妒能,对人才不求全责备,置大节而不计小过,能容忍其性格上的缺点,故能团结一切人(包括曾经反对过自己的人)共同奋斗。
这从用刘巴一事,可得明证。刘巴,字子初,为荆州名士。曹操征荆,刘备南奔,士人多从之,而刘巴“北诣曹公”,被派招纳南三郡。后刘备略取三郡,巴不得返。诸葛亮劝巴归备,巴坚决不从,远走交趾。刘备得知“深以为恨”。后巴复投靠刘璋。璋欲迎备,刘巴谏曰:“备雄人也,入必为害,不可内也。”既入,巴复曰“若使备讨张鲁是放虎归于山林也!”璋不听。后刘备破成都,令军中曰:“有害巴者,诛及三族”。后得巴甚喜。巴“辞谢罪负,先主不责,”并加以重用,刘巴才能很高,连诸葛亮也佩服之,说:“运筹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远矣!若提杵鼓于军门,使百姓善勇,当与人议之耳。”但刘巴性格高傲,张飞敬之,“尚就巴宿,巴不与语,飞遂忿荐”。诸葛亮劝巴“宜少降意”。刘巴说:“大丈夫处世,当交四海英雄,如何与兵子共语乎!”刘备知后,并不怪罪于巴,只是感慨地说:“子初才智绝人,如孤可任用之,非孤苦难独任也!”法正死后,刘备任巴为尚书令,地位仅次于诸葛亮。从待刘巴即可知,刘备不像曹操那样对“故人旧怨”斩尽杀绝,也无文人相忌的恶习,故在容人方面其已超过曹操。
刘备用黄权事也是其团结人才的典型例子。黄权长于文才武略,原为刘璋主簿,也曾反对刘备入川,说:“左将军有骁名,今请到,欲以部曲遇之,则不满其心欲以宾客礼待,则一国不容二君。若客有泰山之安,则主有累卵之危,可但闭境,以待河清。”刘璋不听,出权为广汉长。刘备攻打刘璋,黄权又闭城坚守。但刘备并不怪罪,反重用之。后来黄权在平定三巴及争夺汉中之战中屡建其策并立下战功,被任命为治中从事。
此外,如张松,为人短小,“放荡不治节操”,故曹操也“不甚礼之”;法正被“谤无行”,“不以德素称”;庞统任县令时,因“在县不治,免官”;但均以其才干,成为刘备心腹,违背能爱人,容人,故得士也多。
成功团队的领导人会提供给所有成员双向沟通的舞台。每个人都可以自由自在、公开、诚实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论这个观点看起来多么离谱。因为,他们知道许多伟大的观点,在第一次被提出时几乎都被冷嘲热讽的。当然,每个人也可以无拘无束地表达个人的感受,不管是喜怒哀乐。一个高成效的团队成员都能了解并感谢彼此都能够“做真正的自己”,群策群力,有赖大伙儿保持一种真诚的双向沟通,这样才能使组织表现力臻完美。
在好团队里,我们经常看到下属们可以自由自在地与上司讨论工作上的问题,并请求上司的帮助。就算大家意见不一致,甚至立场对峙时,也都愿意采取开放的心胸,心平气和地谋求解决方案,纵然结果不能令人满意,大家还是能自我调适,满足组织的需求。这就是团结互助,当然,每位成员都会视需要自愿调整角色,执行不同的任务。
团队构建的技巧
科学配置团队人员
团队有不同的需求,挑选团队成员时,应该以员工的人格特点和个人偏好为基础。
要想有效地运作,一个团队需要三种不同技能类型的人。
·有技术专长的成员。
·有能够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并权衡这些建议,然后做出有效选择的成员。
·善于聆听、反馈、解决冲突及擅长处理人际关系的成员。
如果一个团队不具备以上三类成员,就不可能充分发挥其绩效潜能。对具备不同技能的人进行合理搭配是极其重要的。一种类型的人过多,另外两种类型的人自然减少,团队绩效就会降低,但在团队形成之初,并不需要以上三方面的成员全部具备。在必要时,一个或多个成员去学习团队缺乏的某种技能,从而使团队充分发挥其潜能的事情并不少见。
一般而言,如果成员的工作性质与其人格特点一致,其绩效水平容易提高。工作团队内的位置分配有方,也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团队有不同的需求,挑选团队成员时,应该以员工的人格特点和个人偏好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