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下面子来激将
在规劝说服时故意把任务说得十分困难,并且暗示对方不能担当此重任,或者直接说对方没有担负此项工作的能力。这种方式往往会激起对方承担这项任务的愿望,并决心干好。
树怕剥皮,人怕激气。许多事情可以凭借这一激而办成。
激将法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激起了人的自尊心。心理学认为,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是人的一种普遍的心理。你认为任务艰难,他偏说困难不大;你暗示他不能干,他说我能胜任;你说想另选能人,他却认为你瞧不起他,而毅然自荐。这都是维护自尊心的心理动因在起作用。利用“激将法”故意正话反说,激起人的自尊需要,可以巧妙地达到劝服目的。
张仪因久不得志,穷困潦倒,一日到苏秦府上拜见苏秦。好几天后,苏秦才出来见他,并只让他坐在家仆们坐的堂下,仅赐给他仆妾们吃的饭食,而且还几次故意责备张仪,说他穷酸,不想和他打交道。张仪听后气愤不已,离开了苏秦,前往秦国。
在张仪去秦国的途中,却有一个素不相识的人与他结伴同行,送给他许多金钱。张仪到达秦国后,依靠这个人资助的钱财得以拜见了秦惠王,并很快被秦惠王拜为客卿。这时,那位同伴向张仪告辞要走了,张仪问其缘由,那人说:“我并不了解你,真正了解和关心你的是苏君(即苏秦)。他当时担心秦国伐赵而使合纵抗秦的计划破产,认为只有你才有能力去左右秦国的国策,所以他当时用语言刺激你,使你来到秦国。而后又私下派我跟着并接近你,供你给用。现在你已被秦王聘用,我就算完成了任务,该回去告诉苏君了。”
张仪听后大为感慨。张仪后来凭他的智慧和才能,说服秦王,使秦军15年未越函谷关一步,为苏秦合纵之策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在这个故事中,苏秦直接以伤害张仪自尊的方式,激得他远走秦国,一路上又派人尾随他,最后找机会说明自己的动机,真相大白,张仪自会因感激助苏秦一臂之力。
激将法还可以通过“比较”的方式来激,即通过将说服对象与别人相比的方式,来达到交际目的。
有位老板聘请了一个长年为他开车的司机,最近这个司机的工作态度散漫,不但经常迟到,而且开车时心不在焉,让这个老板毫无安全感。
然而,这个老板并不直接责备他,只是若无其事地说:“你也认识A先生吧?他是你的晚辈,工作态度非常认真,给人的印象非常好,从来都不迟到早退。”
这个老板只说了这些,就不再多说了。那个司机当时没有任何反应,但从此以后,他的工作态度就有了180度的大转变。因为自己当上老板的司机,毕竟是一件荣耀的事情。
如果直接批评这位司机工作不努力,就如拿刀子直接杀人,杀伤力虽然很强,但难免会让他产生逆反心理。而这位老板却拿一个“晚辈”来刺激这个“长辈”,自然“长辈”脸上无光,激发出他对“晚辈”的不服气来,肯定会在工作上进行提高,以示不逊于“晚辈”,甚至是超过晚辈,才能把自己“面子”赢回来。
在面对工作懈怠的下属时,我们不妨也学学这位老板,用激将法调动他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然运用激将法的前提是,下属是一个还有进取心的人,如果他没了进取心和耻辱感,你再怎么激也是效果微小的。
申明道义来激将
从道义的角度去激对方,让对方感到不再是愿不愿意去干,而是必须去干。
有一次,欧洲反法神圣同盟兵犯法国,来势汹汹。法国军队迅速展开一场激烈的防御战,拿破仑派手下两个屡建奇功的军团担任艰巨的防御任务。没想到,防御部队的士气低落,结果被打得落花流水、四处逃窜。
拿破仑背着双手审视着逃兵,沉默不语。良久,他终于怒声传令:“集合!全体士兵统统集合!”
垂头丧气的士兵们忐忑不安,小心翼翼地观察拿破仑的一举一动。
拿破仑双手抱胸,在队伍面前踱来踱去,步子越来越急促,皮鞋叩打着地面的声音越来越响,震得残兵败将们心惊肉跳。他们偷偷看着统帅,内心不安地等待训斥。拿破仑终于满怀悲愤地开始演讲:
“你们不应该动摇信心!你们不应该随随便便丢掉自己的阵地!你们知道,夺回那些阵地是多么的不容易,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呀!”
看着士兵们惭愧地低下了头,拿破仑猛然回头命令道:“参谋长阁下,请你在这两个军团的旗子上写下这样一句话:他们不再属于法兰西军人了。”
这下,全场一片哗然。把祖国的利益和自己的荣誉看得至高无上的士兵们,自然明白这句话的分量。他们羞愧难当,甚至有人下跪号哭道:“统帅,您再给我们一次机会吧!我们要立功赎罪,我们要雪耻啊!”
拿破仑见状,相信他的军队能以自己的英勇行为洗刷上一次的耻辱,不禁神采飞扬,当众振臂高呼:“对!早该这样了。这才是好士兵,才像拿破仑手下的勇士,这才是战无不胜的英雄!”
以后,面对反法同盟的疯狂进攻,恶战一场接着一场。可是,这两个军团异常骁勇,战斗力极强,几乎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多次重创敌军,建立了赫赫功勋。
拿破仑利用军队的爱国之义,抓住士兵的心理,欲扬先抑,以一句“他们不再属于法兰西军人了”激发起部队的同仇敌忾之义,起到了鼓舞士气的效果。
以义激之的方法在我们国家更为有效。因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重视人的品德修养,讲求道义、气节。道义,就像一面旗帜,对于讲究道义的人来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面这样的旗帜,它是人们努力奋斗的指挥棒。因此,激之以道义,让对方意识到自己的所为将是道义之举往往能收到非同寻常的效果。
挑起逆反激起来
人一旦被指示或命令,就会本能地产生反抗心理。这种逆反心理的应用,也是一种好的激将法。对于有些人,在某些事情上,你禁止他做,他便会禁不住想去做,尤其是倔强的人更会如此。反之,你放手不管,说“你尽管做吧”,对方反而不愿服从,或者起了怀疑,结果就不去干了。懂得这个道理,便会在很多场合操纵人心,易如反掌。
如果说到让孩子“用功读书”,他便会不想念书;一被提示“未成年者不可以抽烟”,他便会想偷偷抽抽看。这种情况,不妨利用他的逆反心理对其实行激将法。
有一位天才教育家,最擅长对付不喜欢练琴的孩子。在教孩子们练小提琴时,最容易碰到的难题就是孩子们不用功,这位教育家有一剂特效药,仅仅是一句话:“我想这件事你必定做不好,因为你的技能比人家差,所以你才不想练习。”奇怪的是,听了这句话,大多数孩子都会自发地行动起来。
你不是说我不如人嘛,我偏要做出我不比人家差的事情来给你看看。这位教育家就是利用孩子们的逆反心理激励了这些孩子好好练习的决心。
此类激将法从本质上说就是说反话,可从目的上说,与一般的说反话又有区别:一般的反话是为了表达否定的态度,让对方的行动与自己否定的态度一致。而逆反激将则是表面上说反话,其实是想让对方的行动与自己反对的态度不一致,而是按着与其相反的方向去做事。举例来说,说反话时,“你不能做”就是“不能做”;而逆反激将说对方“不能做”,其实是非常想让对方“一定做”。值得注意的是,运用逆激将时,要做得不露声色,才会生效,一定不要让对方明白你的真实意图。如果对方明白你在激将他,你还有什么戏可唱?!所以,一定要不露声色地去“激”。
1812年拿破仑侵俄战争失败后,俄、英、普等国组成反法同盟军,开始反攻。拿破仑虽取得一些战役的胜利,但总的趋势每况愈下。法国的盟国奥地利一面积极备战,一面以停止结盟相威胁,提出了种种条件,拿破仑断然拒绝。
1813年7月,拿破仑在德累斯顿的马尔哥和宫会见奥地利使者梅特涅。他想借此机会威胁梅特涅,并且探听他最近和沙皇会谈的结果。
拿破仑腰悬宝剑,腋下挟着帽子,威仪十足地接见梅特涅。说了几句客套话,问候了弗兰西斯皇帝后,他面孔一沉就单刀直入:“原来你们也想打仗。好吧,仗是有你们打的。我已经在包岑打败了俄国,现在你们希望轮到自己了。你们愿意这样就这样吧,在维也纳相见。本性难移,经验教训对你们毫无作用。我已经三次让弗兰西斯皇帝重新登上皇位。我答应永远和他和平相处。我娶了他的女儿。当时我对自己说:‘你干的是蠢事。’但到底还是干了,现在我后悔了。”
梅特涅看到对手火了,忘掉了自己的尊严。于是他愈发冷静,故意刺激拿破仑这头好斗的“野牛”。他提醒拿破仑说:“和平取决于你,你的势力必须缩小到合理的限度,不然你就要在今后的斗争中垮台。”拿破仑被激怒了,声言任何同盟都吓不倒他,不管你的兵力多么强大,他都能制胜。接着,他说他对奥地利的军队有准确的了解,每天都收到这方面的详细情报,等等。
梅特涅打断他的话,提醒拿破仑,如今他的士兵不是大人,都是小孩。拿破仑激动地回答:“你不懂得一个军人是怎么想的。像我这样的人,不大在乎100万人的生命。”说完,他把帽子扔到一边。梅特涅并没有替他拣起来。
拿破仑注意到这无言的蔑视,只得继续说道:“我和一位公主结婚,是想把新的和旧的、中世纪的偏见和我这个世纪的制度融为一体。那是自己骗自己,现在我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许我的宝座会因此而倒塌,不过,我要使这个世界埋在一片废墟之中。”梅特涅无动于衷。
拿破仑威吓不成,就改用甜言蜜语,哄骗笼络。他在把梅特涅打发走的时候,拍一拍这位奥地利大臣的肩膀,语言平和地说:“好啦,你知道事情会怎么样?你不会对我开战吧!”
梅特涅马上答道:“陛下,你完了。来时我已有此预感,去时就肯定无疑了。”后来他又对人说:“他什么都给我讲清楚了。这个人一切都完了。”不久,奥地利加入了第六次反法同盟的行列。
很显然,在这次较量中,胜利者是海特涅。
一贯以权谋多变著称的统帅拿破仑不能控制住自己愤怒的情绪,连连失态,说些大话、气话,想借此胁迫梅特涅。相反,梅特涅却能冷静处事,不辱使命,不失时机地以言辞激怒拿破仑,使其暴露内心世界。
梅特涅的话语不多,但他一则表达了对欧洲和平的看法,即取决于拿破仑;二则也得出结论,拿破仑固执己见,不思变通,在欧洲联合进攻下,其失败的命运是注定的。后来的结果真的被梅特涅言中了。
拿破仑可能也有用激将法的策略,结果自己却先怒了起来,着了梅特涅的道。
用逆反心理激将法的关键之处在于:对于别人高深莫测的只言片语,你要佯装不屑一顾,暗中揣度对方的心理,并不露声色地将秘密引到他们的舌端,对方一旦头脑发热,便会不顾一切地吐而后快,最后落入你精心巧设之网。
利用激将来请将
有求于人的时候,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低姿态的请将,另一种则是拉高姿态故意激将。虽然不是对每个人都适用,但有时候激将法运用得好的话,往往能够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意大利著名音乐家朱塞佩·威尔第以《阿依达》等歌剧闻名于世。一天,他乘坐的那列火车停靠在一个小城市的车站,而这个车站的站长就是一个极其崇拜威尔第的人。
因此,当站长发现偶像威尔第近在眼前时,便想趁此机会与这位难以接近的音乐大师说说话,并想如果能得到他的亲笔签名就再好不过了。但是,如果直接请求,万一遭到拒绝就不好办了。
于是,这名站长想出了一个“歪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