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沙场秋点兵
32396700000034

第34章 借势扬名

大宋庆元初年,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

自上古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立此习俗至今,每年二月二这天都会有各种庆祝春耕祈福求雨的活动。而素来讲究与民同乐、亲善百姓的大宋皇室,“皇娘送饭,御驾亲耕”也是每年都必不可少的一场盛大仪式。

也就在青龙节这天,在魏三爷与襄阳禁军统制吴典取得了私下的默契之后,一道由襄阳知府以官府通告的形式明发四野,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在荆襄大地迅速的流传开来。

整整五百精锐的金国女真铁骑,在偷袭襄阳城外的峪山庄园时,被襄阳禁军统制吴典派出的一位少年英雄带兵全部歼灭了。五百匹雄健的上等军马,和四百八十三颗硝制过后依然面目狰狞,脑后系着丑陋鼠尾发辫的女真骑兵首级,此刻都已经在私底下由魏家转交到了吴典的手中。

大宋南渡以来,唯一说的出口的对金胜绩就只有孝宗皇帝即位之初发动隆兴北伐时的第一战——灵璧之战。在灵璧之战中,宋军借突袭攻破了金军占据的灵璧县城,并全歼了灵璧县城中的二千金军步卒。这二千步卒中大多数还是金国统治下的汉人和契丹等部族的人,真正的金国女真族人其实并不多。

而自隆兴元年的灵璧之战至今,大宋经历了孝宗、光宗、宁宗三位皇帝,足足三十二年的皇朝统治期间,大宋军队却再也未曾在与金军的战斗中传出过任何的胜绩。

现如今,新皇即位不久,襄阳禁军统制吴典居然率领襄阳禁军在数万金军围城的情况下,意外的取得了一场战绩远超当年灵璧之战的完美胜利,将整整五百精锐的金军女真铁骑全歼于襄阳城外的峪山。这对于大宋朝野上下来说,都是一个格外振奋人心值得庆贺的好消息。

哪怕是城外的金国骑兵仍然不曾退去,可是襄阳城中的百姓却都在这场胜利的鼓舞中放下了心里的惊惧。有用兵如神的吴统制坐镇襄阳,城外的金兵绝不可能攻的破坚固的襄阳城池。酒店茶馆,青楼舞榭到处都能见到兴高彩烈谈论着这场大胜的书生士子和行商百姓。

在大宋百姓们的心中,真的太盼望着朝廷和军队能有一场酣畅淋漓的军事胜利,来一洗多年来大宋屡屡被金兵入境袭扰的屈辱和愤怒。

多少年了,大宋百姓尤其是边境百姓,不知有多少人家在金兵的袭扰下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襄阳府因为身处宋金对峙第一线的缘故,大多数的百姓人家都曾有亲朋好友惨死在金兵之手。

国家军力孱弱,军事上屡战屡败让这些百姓只能将心中的恨无奈的埋入心底。如今当数百颗金国女真骑兵的首级被大宋的军队当成军功展示出来的时候,在激起无数百姓喜悦之情的同时,也将无数百姓心中深藏着的恨意勾起。

如果不是襄阳禁军特意派出了数百精兵护送,只怕这些做为军功战绩送往京城的金兵首级还没出襄阳城就要被愤怒的百姓用石块和木棍砸成肉酱了。

青龙节当天,十七艘巨大的货船组成的庞大船队自襄阳城沿江而下,载着五百匹骏马和数百颗金兵首级,在五百精兵和一百名马夫的随船护送下一路沿汉江而下。他们将过宜城由武昌直入长江,随后沿长江东行过鄂州、九江、安庆、铜陵到芜湖,再从芜湖驶入苏州太湖。最后再从苏州下船沿陆路将这五百匹战马和四百八十三颗金兵首级,献功于临安朝廷。

船队每到一地,必有无数的沿江百姓于两岸欢呼庆贺,而更有数不清的百姓在看到高挂船舷两侧盛在木笼中示众的金兵首级后在痛哭失声中纷纷在江边焚香拜祭,将大宋王师大胜金兵的好消息告之泉下的亲人。

随着船队的一路前行,慢慢的不止是沿江各地,整个大宋朝野上下都在峪山之战胜利的好消息鼓舞下激动不已,朝野上下北伐中原的论调不期然间再次喧嚣尘上。

伴着这举国热议,一位英明果敢的将军和一位神勇无敌的少年豪杰,也随之成为了民间百姓心中的英雄。襄阳禁军统制吴典和飞虎军都头李建的声名,在旬日之间传遍了大江南北,风头之盛一时无俩。

而整个献功仪式的最高潮毫无疑问是在临安。

在无数临安百姓的围观下,在新皇亲登皇城观看时,整整五百匹骏马被精神抖擞的禁军士卒牵着列队在前,四百八十三颗金兵首级堆放在车上鱼贯在后,在无数百姓激动落泪和震动全城的“吾皇万岁!”欢呼声中,登基不久的宁宗皇帝也同样激动的热泪盈眶。

献功仪式结束后,在将四百八十三颗金兵首级做为祭品献祭于大宋皇室为“靖康”二帝所立的衣冠冢后,皇帝亲作的一篇祭文中的几句话,也将新皇热血犹在心存恢复的雄心壮志表露在了群臣面前。

“复祖宗基业,雪先祖之耻,惟德惟勤,不敢稍懈!”嘴里默念着皇帝祭文中的这句话,消息灵通的两位大宋宰执赵汝愚和朝佗胄,都在各自的府坻中品味、揣测着皇帝陛下的真实心意。

就在这样的朝野氛围中,襄阳禁军统制吴典联名襄阳知府的请功奏折抵达临安后,朝廷也迅速对峪山之战的有功之臣颁下了厚重的赏赐。

襄阳禁军统制吴典,身为峪山之战的决策指挥将领,依朝廷规矩毫无疑问是最大的功臣。加封吴典为庆阳节度使、京西南路招讨使外加金银绸缎无数,朝廷的赏格也将吴典推上了武将勋臣的顶峰。

吴典的实职从禁军统制升为京西南路招讨使虽说只是从四品升到了三品升了两级,可是节度使的荣衔可就非同一般了。要知道大宋的节度使虽然例来只是虚衔,可是其中所享受的尊荣和礼遇却向来是武将中最高的。

即便是最受皇帝信重,位列横班掌握朝廷最大兵权的那聊聊几位殿帅,可也不是人人身上都有节度使头衔的。而因为大宋待武臣之策向来是“厚其禄而薄其礼”,头顶庆阳节度使头衔的吴典,如果单论朝廷俸禄的话,甚至比当朝的两位宰执都要超出一半了。

相较于吴典的无限荣光,因为起点太低,说起来虽然是临阵指挥浴血沙场取得这场大胜的执行者,可是李建在连升五级后实职却也只不过是升到了七品指挥使的官位,不过按着朝廷惯例,有了七品官身的李建还是额外的拥有了一个陪戎校尉的阶官荣衔。不管有没有用,至少每年可以从朝廷领到不菲的俸禄。

而自李建以下,在奏折中也被提及的陈宁和谢英、耿鹏三人因功提升了三级,从都头升到了可以统领一营五百军卒的八品都虞候,并赏赐钱三百贯、布帛百匹。

就这样,真正在峪山付出了生命和热血的那些庄户百姓和护卫们,依然无人关心无人提及。而与峪山之战扯不到什么关系的襄阳禁军统制吴典,轻飘飘的一伸手却将最丰硕的战果收入囊中。

严格说起来,只是适逢其会在峪山经历了一场战火洗礼的李建,也获得了飞速的升迁赏赐。更重要的是,在襄阳魏家和荆南李家的有意宣扬下,年仅十八岁的李建在整个荆襄大地收获了巨大的名望。

没有什么人比豪门世家更清楚名望的作用,虽然看似虚无,可是世家大族凭借着巨大的名望,却总是能轻易的在家族子弟科举、入仕、升迁以及商贸往来和其他各个方面获得无数实实在在的利益。当一个家族的声名足够高的时候,甚至是朝廷官府也会表示出适当的敬意和礼遇的。

对襄阳魏家来说,虽然在暗中遭受了不小的损失,吴典私下送上的大礼远不能补偿。可是在魏涛看来,襄阳魏家却一点都没有吃亏。除了已经拥有足够高的地位和富贵以外,顶级的豪门同样不缺少长远的眼光。

因为李建得到了飞速的升迁和巨大的声望,而李建是襄阳魏家的亲外甥,这是斩不断的血亲关系。当李建获得足够大的权势后,襄阳魏家自然可以轻易的借助外甥手中的声望权势来收取更大的回报。

人还躺在襄阳魏府中养伤,可是李建却再不是当初那个藉藉无名的纨绔子弟了。按照朝廷和军中的规矩,但凡有功劳最大的自然是算在统率者身上的。可是在普通百姓眼中,真正的英雄却是真刀真枪与敌人面对面较量的人。所以在民间,李建如今的声名已经比高高在上的吴典都要高出一大截了。酒馆茶楼里,普通百姓最感兴趣,议论最多话题都是李建。

不管什么事情,当议论的人多了以后,就总是会变的离谱起来。李建在荆襄两地百姓的议论中,已经变成了一个身高九尺,浑身肌肉好似猛兽一般的威武大汉。而更让民间百姓感兴趣的是李建的家世,荆南制置使李阳大人的二公子,襄阳魏家的外甥,甚至连如今李家极力回避的一件事也在民间好事者口中再次传遍了天下。

已经雄据荆南多年的李家,与当朝太后也就是当今天子的生母李凤娘的关系又一次被好事者风传天下。荆南李家确实是太后的母族,而论起辈分李阳算是当今太后的堂侄。这样算来,按亲族关系算要称呼太后为姑奶奶的李建也实打实的算得上是当朝外戚了。

不过当这层关系也被好事者哄传开之后,无论是襄阳魏家还是荆南李家都开始安排人手平息这次民间的热议了。自新皇登基后,原本个性极为固执好强的太后,现在已经处在一种很微妙的境地,李家和魏家都不希望因为李建的事情,再给太后惹上什么麻烦,而且李建如今的名声确实也足够响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