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沙场秋点兵
32396700000033

第33章 权势者,大丈夫立世之基

小桥流水环绕,假山竹林点缀其中的一处青檐碧瓦的幽静院落里,李建正躺在一座放置在花厅内的软榻上静静的休养。

明亮的花厅里不仅摆放着很多魏家从各地搜罗而来的奇趣花草,而且厅内摆设的各式家具也都是用上好的檀木精心打制成各种雅致的造型,将宽敞的花厅映衬的美仑美奂。

因为年轻身体底子好,在襄阳城中最好的郞中最好的药材救治下,李建很快就渡过了危险。身上受的两处刀伤只是外伤,并没有伤到筋骨,真正难受的还是肩部的骨折处还在一阵阵传来钻心的痛。而为了退烧喝下去的药汁,让李建身上不停的往外冒汗,也让伤后虚弱的李建备感难受。

好在还有两个一身绿色绣衣,姿容秀美的俏丽丫鬟,正不时的俯身给浑身虚弱不停的冒着虚汗的李建端茶喂水擦拭汗水。在两个俏丽丫鬟的殷勤服侍下,李建总算是感觉好了许多。

身上的伤势稳定后,李建在询问过身边的丫鬟后得知谢英和耿鹏等人也都随着自己一道暂时在魏府内休养,这才算是放下了担心。

刚喝了两口丫鬟喂到嘴边的茶水,李建看到花厅内走进来一个人影,定睛一看却是舅舅魏涛进来了。

看着重新恢复了雍容气度的舅舅,李建躺在软榻上故做可怜的向魏涛说道:“舅舅,这次外甥可是受了重伤,您可不能再责罚我了啊。”

看着浑身是伤的李建,魏涛心中温暖可是嘴上却故做严厉的说道:“你这次惹来这么大的事,若不是看你身上带伤,舅舅少不得还要让你小子再尝尝家法的滋味。”嘴上说的严厉,可是那双在李建身上各处伤口巡视查看的双眼还是将魏涛的关心展露无遗。

本来就不怎么怕他的李建甚至还借机叫起了委曲,一幅顽劣的模样惹得两个在旁服侍的小丫鬟忍不住抿嘴偷笑了起来。在素来威严的三爷跟前耍无赖,这样的场面可是不多见的。

坐在李建的软榻边上查看一番外甥的伤势后,魏涛先是让两个丫鬟退下,然后端起一脸严肃的面容对李建郑重询问道:“孩子,舅舅有件事要再问问你,你不可顽劣,要认真想想再回答。”

听到舅舅这样说,李建知道舅舅可能是有什么事关自己的重要事情要说,也收拾起心情,强打精神等着舅舅的下文。

“你私自投军一事,你父母也都已经知道就先不多说了。舅舅想问你的是,你到底只是一时兴起到军中玩耍一番,还是真心想在军中谋一个前程?”面色严肃的魏涛紧盯着李建,等着外甥的回答。

听到舅舅严肃的询问,明白舅舅意思后,李建也一脸郑重的回复道:“外甥明白舅舅的意思,投军之事确实不是外甥一时兴起之事。舅舅您也知道,我自幼就喜欢舞刀弄剑的不是个读书的料。所以若是不想成日里虚度光阴,投军从戎也是外甥唯一的前程所在了。现如今虽说我大宋文贵武贱,可是外有金兵时时犯境之下,只要能在沙场上做出一番功绩,外甥同样可以光宗耀祖青史留名啊!”

听到李建的回复,确定外甥是真心想在军中发展后,魏涛这才缓缓将自己的一番谋划说了出来。等躺在软榻上听完魏涛的全部谋划后,李建已经张着嘴完全惊呆了。

这次峪山之战的结果从魏涛口中所讲的计划里,完全变成了李建在襄阳统制吴典的临时委派下取得的巨大战功。不管是谢英、陈宁还有耿鹏,这些真正在峪山血战中起到中流砥柱作用的勇士们,在魏涛口中全部都变成了李建的下属一言带过。李建成了峪山血战的临阵指挥者,而根本与峪山之战没有一点关系的襄阳禁军统制吴典,却成了在襄阳城中谋划峪山之战的发起者。

很清楚自己在峪山之战中的拙劣表现,李建现在都有种羞愧的感觉。如果没有谢英的老辣经验和临阵指挥,如果没有陈宁和耿鹏等人的浴血拼杀,自己早就已经成了金兵的刀下亡魂。可是现在,魏涛轻描淡写的一番话,却将他们的功劳全部转到了李建的头上。

想到不久前刚刚和自己并肩血战的谢英等人,李建对舅舅的这番计划实在无法接受。激动之中,李建脸色通红的反对魏涛的计划,“舅舅,在峪山的实情是怎么样的您也很清楚,就这样将谢大哥他们的功劳全部抹杀转到我头上,我不同意。这么做的话,外甥以后还怎么有脸和谢大哥他们相见相处啊?”

看到李建一脸激动的样子,魏涛淡然一笑后说出了一番让李建同样无话可说的结论。“建儿你这么说,只能说明你还太过幼稚。以谢英和耿鹏飞虎军都头的身份,无军中调派凭什么率军从潭洲跑到襄阳来出战?陈宁虽说是襄阳禁军出身,可是如果没有襄阳禁军吴统制的军令,他又以什么名义不在襄阳守城却跑到几十里外的峪山杀贼?真正将这五百金兵歼灭的人是谁?是我襄阳魏家,如果没有魏家联合的这些诸家私兵,现在你我舅甥都已经变成金兵的刀下亡魂了。既然真正歼灭金兵的是我襄阳魏家,那五百匹战马和四百多颗金兵的首级现在都在我们手中,那为什么舅舅不能合理运用这些战果来给你的前程铺路呢?”

听完魏涛理所当然的一番结论,李建认真思索过后却发现这些话虽然有些强词夺理,可是事实却真的和舅舅说的一样,以谢英和陈宁等人的身份品级,在没有人给他们在身后撑腰的情况下,他们确实连一个拿的出手的名义都没有。而让真正出了大力的魏家将手中的巨大军功拱手送出,他们还真没有这个资格。

身份地位够高的辛弃疾,现在是罢官归隐的状态,而飞虎军都指挥使林虎身为武将,在未得军令的情况下就更不可能做出擅自从潭洲出兵襄阳的决定。

到最后,也只有李建的身份恰好能将这几处都关联起来。飞虎军都头李建,带着几十名下属到襄阳魏家探亲,适逢金兵偷袭襄阳城外的峪山,在襄阳禁军统制吴典的临时委派下,率领麾下勇士和三百襄阳禁军士卒趁夜突袭将进犯峪山的五百金国骑兵歼灭。这样的故事虽然还是有些荒唐,可是至少是一个完全可以光明正大的宣扬出去的故事。

而有五百匹战马和四百多颗金兵首级这样实实在在的战果在手,就算是朝廷里有人怀疑也无话可说。李建就一夜之间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军中小兵,变成了夜袭金兵智勇双全的少年勇将。只要经过襄阳禁军统制吴典的上奏,再加上荆南李家和襄阳魏家发动在朝中的势力稍加宣扬,依大宋军中按军功升赏的规矩来算,这场军功至少会让吴典和李建两人都得到巨大的声望和升迁赏赐。

事情想明白了,可是李建却仍然不能心安理得的接受这样的结果。将曾经并肩战斗的战友取得的战功据为己有,他们洒出了热血却只能在沉默中看着权贵们将他们的战功轻松窃取。一想到这里,李建就觉得身后有一双双眼睛在盯着自己,让他感到全身都不自在。

看着舅舅一幅理所当然的淡然表情,李建从激动的情绪中缓和一点后,又试探着对魏涛说道:“舅舅,谢英谢大哥在这一战里出力最多功劳最大,而且他对外甥也很好,咱们就把这份功劳算在他名下好不好?”

听李建说完这一句,本来面色从容的魏涛却悖然大怒了起来,手指点着李建的额头怒斥道:“你自小不好好读书,偏偏喜欢舞刀弄剑讲什么江湖义气也就罢了。如今既然投身军伍,不想着借军功谋个声名前程,难道就准备一直当个无名小卒天天等着上战场与人以命相搏?如果是那样,你还是早些回家,也省得你父母和我们这些长辈担心。权势者,丈夫立世之基。如果手中无权无势,与那些整日里混吃等死的愚昧百姓又有何曲别?如果你真的不取这次的军功,那就别在军中厮混了,就算你家里不管舅舅也足以保你一世富贵无忧。”

魏涛冷酷而现实的话语终于将李建的思想中那些属于前世与如今的大宋实情格格不入的所谓公平、正义和平等的观念击的粉碎。在魏涛这些高高在上权势倾城的贵人眼中,那些无权无势的百姓和普通军卒都只不过是手中的奴仆和工具罢了。

除了被逼无奈起兵造反的少数人以外,对于普通百姓来说,王候将相不是“宁有种乎?”,而是“确有种乎!”。

在魏涛的斥责中,李建面色苍白的接受了舅舅的计划。因为他已经想清楚了,这是这个时代的特性,在封建皇朝统治下如果还抱着前世的思想和行为习惯,只怕等不到自己拥有改变这个时代的力量和权势,自己就要变成这个时代的牺牲品了。

等魏涛离去后,李建脑子里一想到谢英等人仍然有种说不清楚的负罪感和愧疚。恰好这时,因为陈宁的到来,谢英和耿鹏干脆拉着他一块来探望李建来了。三人在看到李建已经清醒过来后,也都心情愉快的和李建聊了起来。

毕竟脸皮还没那么厚,心机和城府都算不上深沉的李建还是忍不住借着闲聊的时候向谢英试探的问道:“谢大哥,耿大哥,你们说这次咱们在峪山灭了这五百金兵,等消息传回京城,是不是朝廷就会给咱们一个大大的封赏啊?”

听到李建的询问,谢英三人却都哈哈大笑了起来。谢英指着李建笑道:“兄弟,刚刚我们过来前魏三爷就已经和我们说起过这事了。说实话,这次的事我和老耿都想过,如果不是魏三爷这样安排,以我和老耿如今飞虎军的身份,只怕不仅弄不到什么功劳,反而要给辛公找上一堆麻烦了。所以,你就不要一幅抢了我们功劳的愧疚样子了,这份功劳如果不给你,就只会白白便宜襄阳城内的军将们了。”

说到这里,想到陈宁也是襄阳禁军,谢英笑着对陈宁说道:“老陈,俺可没有针对你的意思你可别误会。这次咱们并肩杀敌,俺老谢对你可是佩服的紧,以后咱们就是自家兄弟,有什么事尽管开口就是。”

明明是出力最多、功劳最大的三个人,却都是一幅理所应当的无谓样子,因为他们自己多年的人生经历已经教会了他们如何去适应和接受这个时代的规矩.他们从来就没有奢望过襄阳魏家会将如此巨大的一份军功平白的送到他们手中,以他们毫无根基的寒门出身来说,这么大的功劳他们根本就承受不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