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学诡计:彻底揭开社会经济运行的真相
3235500000004

第4章 繁荣的诡计——经济运行周期的8个原则(3)

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于是国王奖励了他5座城邑。第三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巾里存着,我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一锭银子也赏给第一个仆人,并且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首先应该承认,领先者已经取得过一定的成功,并能够把成功的经验累积起来,形成优势。优势积累得越多,就会有越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这就是强者更强。对于弱者,如果想要超越强者,就必须要付出比强者以往多出几倍的努力,一旦弱者成功变成了强者,他也就拥有了和强者一样的优势。

“马太效应”在各行各业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无论你是企业的领导,还是企业的员工,如果你想成为强者,通过努力取得成功,那么你就将是“马太效应”的受益者。如果你没有努力,可能你就是故事中那个越来越穷的仆人。

市场经济中弱肉强食、优胜劣汰是自然法则,贫困的一个重要根源就是穷人自身素质的相对低下,包括知识水平、努力程度等等。而自身的贫困反过来又让穷人缺少提高自身素质的能力,这其中的潜在逻辑就是穷人因为穷所以穷,陷入了纳克斯所言的“贫困的恶性循环”。

但这种贫困循环很容易给人一种假象,即认为是市场竞争引致了贫困,贫困的形成是经济学中“看不见的手”造就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经济学中所言的市场是一个自由市场、公平市场,没有“看得见的手”来潜在的控制生产和分配。但现实就是,穷人生来并不平等,而且在市场竞争中也不能拥有平等的权利。于是,《新约全书·马太福音》中发出了这样一句感叹:“对已经富有的人还要给予,使之锦上添花;而对一文不名的人,即使有了一文,也要强行夺走。”

经济学的灵魂是自由和公平,这也是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只有去洞察穷人经济学的本质,还穷人以"起点公平",才是经济学家履行社会职责的方向。正如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有“经济学良心”之美誉的印度发展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在《作为能力剥夺的贫困》开篇说的那样,“贫困必须被视为是一种对基本能力的剥夺,而不仅仅是收入低下”。他的这一思想已经被联合国机构接受并发展为人类贫困指数概念。所以,“劫富济贫”的政策建议是对本不平等的穷人权利的再剥夺,这不仅有违人道主义的经济学良心,也偏离了自由平等的经济学主旨。

所以说,贫困不是市场的产物,而是不公平的后果,富人对经济资源配置的控制力是贫困的重要来源。就像阿马蒂亚·森在《贫困与饥荒——论权力与剥夺》中所言:“繁荣过程自身就有可能成为饥荒的诱因”。

经济学家建议: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要能充分利用自己的手脚和脑子,应该说不会永远处于贫困当中。然而还是有一些人,他们劳作了一辈子却依旧难脱贫穷。为什么会这样呢?基督教《圣经》中说:“凡是有的,还要给他,使他富足;但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新约全书·马太福音》说:“对已经富有的人还要给予,使之锦上添花;而对一文不名的人,即使有了一文,也要强行夺走。”由此衍生出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

少数人掌握多数财富——二八法则

通常情况下,我们80%的努力,与我们得到的报酬和成果没有关系,或者说没有直接的关系。二八法则主张,以小的投入和努力,来获取大的结果、产出或酬劳。做到80%的产出,来自于20%的投入;80%的结果,归结于20%的起因;80%的成绩,归功于20%的努力。

1897年,帕累托在研究中偶然发现这样一件奇怪的事情:19世纪英国人的财富分配呈现一种不平衡的模式,大部分的社会财富都流向了少数人手里。偶然的发现引起了帕累托的研究兴趣,经过研究发现,这种不平衡的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度都能见到,而且这种不平衡的模式有统计学上的准确性,而且在数学上呈现出一种稳定的关系。最终,帕累托归纳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如果20%的人口拥有80%的财富,那么就可以预测,10%的人将拥有约65%的财富,而50%的财富,是由5%的人所拥有。这就是二八法则,又被称为帕累托法则、帕累托定律、80/20定律、最省力法则、不平衡原则等等。

由此,80/20便成了财富分配等诸多现象不平衡关系的简称,而二八法则也时刻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社会上20%的人占有80%的社会财富。也就是说财富在人口中的分配是不平衡的,反映在数量比例上,大体就是2:8。

在商品营销中,商家往往会认为所有顾客一样重要;所有生意、每一种产品都必须付出相同的努力,所有机会都必须抓住。而二八法则恰恰指出了在原因和结果、投入和产出、努力和报酬之间存在这样一种典型的不平衡现象:80%的成绩归功于20%的努力;市场上80%的产品可能是20%的企业生产的;20%的顾客可能给商家带来80%的利润。

遵循二八法则的企业在经营和管理中往往能抓住关键的少数顾客,精确定位,加强服务,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美国的普尔斯马特会员店始终坚持会员制,就是基于这一经营理念。许多世界著名的大公司也非常注重二八法则。比如:通用电气公司永远把奖励放在第一,它的薪金和奖励制度使员工们工作效率更高,也更出色,但只奖励那些完成了高难度工作指标的员工。摩托罗拉公司认为:在100名员工中,前面25名是好的,后面25名差一些,应该做好两头人的工作。对于后25人,要给他们提供发展的机会;对于表现好的,要设法保持他们的激情。

二八法则反映了一种不平衡性,它却在社会、经济及生活中无处不在。只要细心观察,你就会发现:

——20%的产品或20%的客户,为企业赚得约80%的销售额。

——20%的罪犯的罪行占所有犯罪行为的80%。

——20%的"汽车狂人"制造80%的交通事故。

——80%的能源浪费在燃烧上,只有20%可以应用到车辆中,而这20%的投入,却回报以100%的产出。

——在一个国家的医疗体系中,20%的人口与20%的疾病会消耗80%的医疗资源。

——世界财富的80%,为20%的人所拥有。

这一法则会让我们具备独特的思考方向与分析方法,可以让我们针对不同问题,采取明智的行动,让我们更有效地做事,做最有价值的事。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我们可以假设在付出与所得之间存在这种不平衡关系,然后通过搜集资料来计算这种不平衡关系的百分比,当然也可以做个大概的估计,接下来我们就要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因素能让20%的原因产生80%的结果?”而正是对这一问题的全新思考过程,会改变你以往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从而找到一条崭新的途径,重新运用和优化手里的资源,进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也就是说80/20法则提出了这样的一个主张:要以小的投入和努力,来获取大的结果、产出或酬劳。也就是说要付出20%的努力,来争取80%的成果。让关键的少数,决定整个组织产出、盈亏和成败。这一现象就是80/20法则所要表达的含义,在现实中,很多人对这一法则感到陌生,但这一法则却无时无处不存在于我们的周围。

经济学家建议:为了使朋友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和灵活运用这一法则,我们建议大家:

(1)考虑全局,从最有价值的部分做起。

(2)做事情要寻求捷径,而非全程参与。

(3)在生活中,尽量用最少的努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4)抓住关键做出你自己的决策。

(5)做事要有选择性,有目的性,不要事无巨细地逐一参与。

(6)要专注于某件事情,不要事事都要求自己有好的表现。

(7)只做我们最拿手也最喜欢的事情。

“补钙品”广告在为“骨头汤”做宣传——外部性

任何一种经济活动都会对外部产生影响,如汽车销量的增加必然会导致产生过多的废气而污染环境;而植树造林发展林业就会形成改善环境的结果。

近些年来,补钙之风刮遍了全国市场的每一个角落,各大报纸、电视上有关补钙产品的广告形形色色,而当电视广播上的补钙广告如火如荼时,人们在日常生活的饮食结构上也发生了转变,人们开始通过吃骨头来进行补钙,曾备受冷落的骨头成为菜市场上最畅销的食品。经过各个厂家大肆宣传补钙对人体的重要性,人们意识到了吃什么补什么的原理,觉得吃骨头才是最补钙的,并且吃骨头比吃补钙药品要便宜,还能够避免药品所带来的副作用。

由于观念的改变,也因骨头含钙量的丰富,所以人们在买菜时开始将目光停留在猪肉骨头上,特别是猪的脚筒骨,因为其骨髓多,人们都争相抢购。但是一头猪身上的脚筒骨仅有两斤多,供应满足不了需求,所以脚筒骨的价格一路上涨,甚至比里脊肉的价格还要高。各家饭店也顺应市场需求纷纷推出了各种骨头汤,经常名列菜单"点击率"的首位。这种现象是那些补钙产品的生产厂商所始料不及的,他们没想到自己的广告为饭店做了嫁衣。

在经济学上,一个经济主体在自己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中对他人产生了影响,这种现象就叫做"外部性"。外部性有好有坏,好的影响就叫"正外部性",或者"外部经济性";不好的影响就叫"负外部性",或者"外部不经济性"。若用经济学术语来表述,即一个人的行为可能成为别人的效用函数的自变量。外部性可以分为三类:正外部性、负外部性、介于正负之间的外部性。在现实生活中,这三类外部性都有所体现。

外部性主要是指一个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对别人或公共利益造成了影响,而这个人却没有因为自己的行为做出补偿。外部性包括消费过程和生产过程。例如在生产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现象,就是一种外部性,只是这种外部性是负的,尽管生产者在此过程中得到了利润,可同时也给整个社会带来了损害。

有关正外部性,指人们在进行自己的生产与消费活动时,在实现个人利益的同时,也给社会和周围的人带来了好处,这就是正外部性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例如,养蜂场养蜂取蜜,当自己的蜜蜂飞到别人的果园采蜜时,果园的主人也获得了好处,他们的果树因蜜蜂传粉而结出了更多的果子。在此,养蜂场的生产活动就具有一种正的外部性。

此外,还有另一种正外部性并非实际的物质体现,而是在精神上给社会带来好处。例如,人们在建设自己的房屋时要考虑到外形的美观,而在自家的阳台上或院子里种满花草,花草的芳香会使路人感到赏心悦目。如果社区里的每家每户都能做到这样,那么这个小区就变成了一个美丽的风景区。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这种在精神上给社会带来利益的行为,也具有一种外部经济性。

关于负外部性,某小区附近因为常有偷盗现象发生,家家户户纷纷将自家门窗装上了防盗门和钢条笼子,结果路人从街上经过,抬头望去满目全是黑灰铁条,整个小区简直就是一堆监狱牢房,大杀风景,这就是负外部性了。有个地方在架桥时,对山体进行爆破作业,不料附近有一个养牛场,许多怀孕的母牛听到爆炸后受到惊吓,整夜整夜地不敢休息,结果纷纷流产,造成了经济损失,这种行为就是典型的"负外部性"。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活动兼具正的外部性与负的外部性。例如我们家里养狗,虽然可以防小偷,但也会误伤好人甚至导致狂犬病的传播。例如商店在营业时间播放音乐,在招徕顾客的同时也会影响周围居民的休息。

一方面,交通运输给社会提供了较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过它所带来的利益往往大于直接支付的费用。但是,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交通运输也对环境产生了恶劣影响。伴随着目前运输业的发展,交通事故不断发生,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伤害,而产生的噪声、污染及气候变化更是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危害。

以上例子的正负兼具的外部性的例子都具有这样一种特点:外部性并不是在相关各方以价格为基础的交换中发生的。如果说个体所付出的成本和得到的收益可以称做个体成本和个体收益,那么个体的活动给他人带来的额外成本或者额外收益,就构成了社会成本(负外部性)和社会收益(正外部性)。比如对于公共物品,全体社会成员都可以无偿享受,可以说它们是社会收益的特例。而最典型的社会成本便是污染问题。有的工厂浓烟滚滚,粉尘弥漫,有的工厂把污水直接排入河流,造成鱼虾死亡,农作物歉收,人们健康受到威胁,这就是极其严重的负外部性了。

一般说来,外部性并非当事的经济主体的本意,即他本来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这么做,并非有意要帮助别人,或者损害别人,只是这种行为产生的效果影响了别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尽可能避免外部不经济性的事情的发生,作为个体,影响到别人的利益也许会陷入司法纠纷,影响到公共利益便会受到法律惩罚。如果从宏观角度来看,国家对某些行为采取有效的制度,能够防止外部不经济性所造成的不良后果。

经济学家建议:经济外部性的存在,促使人们在做任何事时不能只考虑自己,还要想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给别人带来问题。对于具有外部经济性的好事,我们可以通过其内部化转为自己的利益。例如,一家新的电影院建成并开张之后,其周围小吃店的生意就会兴隆起来,在这种情况下电影院可以自建一家餐馆。这种外部经济性的内部化是目前很多企业搞多元化经营的一个因素,多元化的项目最好是外部经济性所及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