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萨伊定律经常用于产品自身的营销上,因为产品肯定是卖的出去的,之所以出现产品滞销的情况,是由于产品本身的原因。这一行业,供应的产品太多,需求企业肯定需要选择,这样的话,谁的产品在价格,性能上更具有优势,谁的产品就能卖的好。所以企业所要做的就是改善自己的产品。比如生产手机的企业,有的手机因为能上网,可视频,而且通话质量好,款式新颖而受欢迎。但有的手机却因为产品本身花哨有余,实用不足,结果出现滞销。
想提升自己的价值,想让自己更加受欢迎,那就应该在自己身上做足功夫,当你的成绩上来了,业绩有了,你自然就会受到重视,有很多人埋怨怀才不遇,整日怨天尤人,却不知道利用充分的时间好好把自己做强,填充自己的实力。有的人找不到工作,宁愿在家里养老。以为是大学生扩招造成的。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找不到工作的原因不是你无能,而是你不积极的去找。在萨伊定律看来,只要你有劳动力,能劳动,就能找的到工作。其实很多人待业的原因就是没有主动去寻找。有的人在职场上埋怨自己没有机会提升,那不是没有机会,而是你自己不创造机会,机会都是自己争取的,当你把事情做好了,能力提升了,自然就有机会了。
很多大学毕业生,刚一毕业就想着发财,创业,急于求成,不看看自己值多少钱,结果总是碰一鼻子灰。你自己还是半成品,没有经过职场的历练,谁和你交换呀,水杯交换了至少可以喝水,人才交换了可以干事,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包括才华和资源,一切都为零的时候,谁和你交换呢?所以还需要去职场磨练,磨练的差不多了,成熟了,再去跳槽,或创业,这时候,你作为一个人才便是一个成品了。就能换回你所需要的东西了。
“萨伊定律”的伟大之处还在于,根据“供给自己创造自己的需求”这一观点,整个经济中不会存在生产过剩的问题。某种商品的供过于求的根本原因不在于需求,而是相对应的其他产品的生产过少,所以,归根结底是产品结构的问题。结构失衡导致一些产品生产过多,而其他产品生产过少,从而经济中表现出供求之间的不平衡。例如,在谈到如何扩大内需的问题时,其中的一个方面就是扩大农村消费市场。在此,我们不仅要考虑到如何生产出适合农民需要的产品,还要考虑到如何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因为要提高农民的购买力就必须提高收入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可见,“萨伊定律”并没有过时,它仍然在很多方面指导着我们的经济活动。
经济学家建议:萨伊定律告诉我们,没有卖不出去的东西,包括产品,也包括我们自身。如果你想卖必然会有人买单,关键看你怎么卖。产品需要包装策划,找好对应的消费群体,找不到定位,当然就卖不出去。人也同样是,找工作,谈恋爱都要找适合自己的。
猪肉涨价了就多吃牛羊肉——替代效应
在一家小型超市里,店老板在教新来的小伙计做买卖的窍门:“要知道,不能只是因为店里没有客人需要的商品,就白白地让客人空手而回。了不起的商人就是必须用替代品来卖给客人。”
后来,有一次,小伙计在看店时,进来一个客人。“我要买卫生纸。”“不好意思,刚刚卖完了。”此时,他想起了老板对他说的话,于是就赶紧说:“先生,卫生纸是刚卖完了……可是,上等的砂纸要吗?”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忍不住发笑。但大笑之余,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一个经济学中的术语,即替代品。在商品中,替代品与互补品是具有一定“血缘”关系的商品组合。在经济学上,它们是企业定价的参照法宝。替代品与互补品是由需求交叉弹性理论而引发出来的两类产品,它们与需求交叉弹性共同在企业策略中有着广泛而普遍的应用。
通常,对于消费者而言,如果想满足同种需要,常常不止一种商品可以满足其需求,某种商品价格的变动,不仅仅影响此种商品的需求量,还会影响和它相关的别的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相反,某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动,不只会影响其自身的价格,还会对和它有关的别的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产生影响。即商品间存在一种交叉关系,依据这种关系,消费者可以利用相关商品的不同组合来进行合理的消费,从而达到最大的效用。商品自身的性质不同决定了它们相互之间可以存在替代性、互补性以及无关性。替代性指的是两种商品在效用上相似并可以互相替代,消费者可以通过它们的组合来满足同种需要,而且可以通过增加一种商品的消费而减少另外一种商品的消费来保持商品组合的效用不变。比如肥皂与洗衣粉、牛肉与猪肉等,二者是互相替代的关系。互补指的是两种商品在效用上是相互补充的,它们必须结合起来共同使用才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种需求也叫联合需求。比如汽车与汽油、照相机与胶卷等,二者的关系是互相补充,它们必须联合起来使用才能够起作用。
在经济学上,替代品是具有相同或者相近的功用,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种需要的两种商品。在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种需要。例如因为2008年上半年油价的不断上涨,某些城市就以较低价的乙醇汽油代替了普通汽油,并开发了新的能源汽车,以电动汽车来代替烧油汽车。再如去某地时汽车与飞机就是替代品,如某地到某地的汽车票价为200元,若机票降到了190元,这时本来打算坐汽车的人就很可能会改乘飞机。这些例子都说明在替代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涨,它的需求量就会减少,其价格不变或者涨价的替代品的需求量便会上升。相反,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它的需求量就会增加,而其价格不变或者降价的替代品的需求量便会下降。
替代效应在生活中非常普遍。我们日常的生活用品,大多是可以相互替代的,我们可以根据其价格的变化情况,从经济实惠的原则出发,安排我们的生活。萝卜贵了多吃白菜,大米贵了多吃面条。买不起真名牌,用仿名牌来替代,也能让我们的心理产生极大满足。如果CD唱盘的价格上涨了,我们可以用磁带、电台的音乐节目,甚至现场的音乐会等这些东西来替代CD唱盘。有时替代效应也与价格无关,比如发生禽流感以后,鸡蛋和鸡肉就很少有人再买,而用猪肉等来替代。一般来说,越是难以替代的物品,价格就越是高昂。产品的技术含量越高价格就越高,因为高技术的产品只有高技术才能完成,就像彩电必须是彩电厂才能生产,而馒头谁家都会做,所以价格极低。艺术品价格高昂,因为艺术品是一种个性化极强的物品,几乎找不到替代品。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只有一幅,所以珍贵异常,价值连城。
替代品是满足消费者同一种需要而不必同时使用的商品,而互补品是共同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并必须同时使用的两种商品,缺一不可。汽车销量的增加造成汽油销量的增加,油价上升造成汽车销量下降,因为它们是互补品。即一种商品价格的上升不但令其需求量减少,也让其互补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它的需求量就会增加,从而就会增加其互补品的需求量。
替代效应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无刻不在商品的供需和商家竞争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因此,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就要充分认识这种效应,利用这种效应。
经济学家建议:在现实生活中,替代效应是各种博弈的根源。企业间的竞争,其实就是要让自己的产品替代别人的产品,企业不断地推陈出新,就是让自己的产品更加超前而不被别的企业产品所替代。消费者是这场博弈中的收益者,根据自己对产品用途的需求,选择性能和各方面特点更优的产品。
第一块三明治和第三块的不同——边际效用
美国总统罗斯福连任三届后,曾有记者问他有何感想,总统一言不发,只是拿出一块三明治面包让记者吃,这位记者不明白总统的用意,又不便问,只好吃了。接着总统拿出第二块,记者还是勉强吃了。紧接着总统拿出第三块,记者为了不撑破肚皮,赶紧婉言谢绝。这时罗斯福总统微微一笑:“现在你知道我连任三届总统的滋味了吧!”这个故事揭示了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原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那么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效用,效用是物品满足人欲望的能力,是对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到的满足程度。说到效用令我们想起了一个著名的幸福方程式。当代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把幸福作为一个经济问题进行研究时,他就提出了一个幸福方程式:
幸福=效用÷欲望
从这个公式来看,幸福取决于两个因素:效用与欲望。当欲望既定时,效用越大,越幸福;当效用既定时,欲望越小越幸福。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效用则指的是人从消费某种物品(或劳动)中得到的满足程度。一般情况下,消费的各种物品越多,所得到的效用也越大。
我们再来看看边际,从字面意思边际可以理解是“遥远的天边的那一点”,经济学上认为边际就是最后一个。边际效用是消费某种物品时增加最后一单位消费所增加的满足程度。总效用是消费一定量某物品与劳务所带来的所有的满足程度。假设一个人吃馒头,吃第1个馒头获得3个单位(满足程度),吃第2个馒头获得2单位(满足程度),吃第3个馒头获得1个单位(满足程度)。假设馒头是免费的,你说他应该吃多少个馒头?他会一直吃下去么?显然不会,如果他是理性的,他一定会选择边际量,即在吃第X个馒头时,已经不能获得任何满足,馒头已经吃腻了,没有任何意义了,这时候,他就停止吃馒头了。假设,他在吃第4个馒头时,获得0单位(满足程度),继续吃下去,可能就是负的满足程度,比如吃到第5个时,觉得恶心,想吐,因此,他还是吃4个或者3个为好。因此,即使是免费的东西,比如这里是馒头,虽然边际成本为零,但是由于边际收益是递减的,随着吃馒头的个数增加,满足程度不断下降,等到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处时,理性的人在这个边际量的地方实现了均衡。
中国人大多都知道朱元璋"珍珠翡翠白玉汤"的故事。年轻时落魄的朱元璋曾受乞丐的“百家饭”接济而得以活命,他觉得那顿饭是他吃过的世间最好的美味。在其富贵天下吃尽世间美味后仍对那碗所谓的“珍珠翡翠白玉汤”念念不忘,甚至找来当年做饭之人为其烹制,但已找不出来当年的滋味了。一样的东西为何对朱元璋有不同的效果呢?最后,朱元璋感叹道:“肚饥了糠也甜,肚饱了肉也咸。”不同阶段的朱元璋由于环境和社会地位的不同,对物质、精神生活的期待不同,得到的感受也是截然不同的。
现在我们的生活富裕了,我们都有体验“天天吃着山珍海味也吃不出当年饺子的香味”,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设想如果不是递减而是递增会是什么结果,吃一万个面包也不饱。所以说,幸亏我们生活在效用递减的世界里,在购买消费达到一定数量后因效用递减就会停止下来。
边际效用理论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经济学上的需求法则就是以此为依据的,即:用户购买或使用商品数量越多,则其愿为单位商品支付的成本越低(因为后购买的商品对其带来的效用降低了)。
了解边际效应的概念,你就可以尝试去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它。例如:你是公司管理层,要给员工涨工资,给3000元月薪的人增加1000元带来的效应一般来说是比6000元月薪增加1000元大的,可能和6000元月薪的人增加2000元的相当,所以似乎给低收入的人增加月薪更对公司有利;另外,经常靠增加薪水来维持员工的工作热情看来也是不行的,第一次涨薪1000元后,员工非常激动,大大增加了工作热情;第二次涨薪1000元,很激动,增加了一些工作热情;第三次涨薪1000元,有点激动,可能增加工作热情;第四次……,直至涨薪已经带来不了任何效果。
如果想避免这种情况,每次涨薪都想达到和第一次涨薪1000元相同的效果,则第二次涨薪可能需要2000元,第三次需要3000元……,或者使用其他激励措施,例如第二次可以安排其参加职业发展培训,第三次可以对其在职位上进行提升,虽然花费可能相当,但由于手段不同,达到了更好的效果。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也给经营者的另一些启示,消费者连续消费一种产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如果企业连续只生产一种产品,它带给消费者的边际效用就在递减,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就低了。如何改变这种情况?在经济领域的产品多样化理论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企业的产品不断创造出多样化的产品,即使是同类产品,只要不相同,就不会引起边际效用递减。例如,同是笔记本电脑根据消费者买电脑的需求可以做成不同型号,有的消费者买电脑是为了玩游戏且追求时尚,就可以对这类消费者侧重内存、显卡和外观;有的消费者是为了可移动性强,那么就要为这类用户节约重量;这样同是笔记本电脑就成为了不同产品,就不会引起边际效用递减。如果是完全相同,则会引起边际效用递减,消费者购买就会下降较快。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边际效用递减原理提醒我们,企业要更好的发展,就要不断进行创新,生产不同的产品去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减少和阻碍边际效用递减。
经济学家建议:边际变动是导致边际收益的重要原因,它不仅存在于企业间,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是如此。比如,临近考试的学生可能会更愿意多抽出一个小时的休息时间来复习功课,因为此时多付出一小时的学习收获要远远高于放弃一小时休息的成本。